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作者&投稿:房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为凡夫,若能转境,本来...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大集经》卷12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

坛经中“前念迷,则凡夫;后念觉,则佛”是什么意思?
坛经中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所以由此可知,坛经中的前念指的是“妄念”,人每天自己不由自主地生出来的各种念头;而后念则指的是“正念”,是自己察觉到妄念之后主动纠正的正念。就比如人看到喜爱的境界时本能就会生出贪爱的念头,这个本能...

“烦恼即菩提”略说
三时的“烦恼即菩提”的法义是说连烦恼假名和所相对待的菩提假名也不存在,烦恼和菩提的假名也都不存在,也都是没有,进入了离言境界。这种离言境界只有佛及地上菩萨可见,凡夫是见不到也思议不到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的就是这种离言境界,这也正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什么典故?
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烦恼即菩提已成为佛教文化人中的口头禅,这大概与“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同样的意思。他们每遇自身友人有了心烦意乱之事,即以“想开点,烦恼即菩提吗”来化解。因每每奏效,随习而为“成语”。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

烦恼即是菩提 出自哪??
【烦恼即菩提】《佛光大辞典》:“【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就是这个...

烦恼即菩提【南怀瑾】
怀师箴言: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

烦恼皆菩提,佛度有缘人!是什么意思
“即”意思为“就是”,烦恼就是菩提。但是你要明白,说这个话的人不是凡夫!唯有菩萨才可以说!他们已经入不思议境界了!入不二法门了!像济公,吃肉喝酒真有啊!我们看到他破戒了,实际上人家心清净,用烦恼做利益事!这是我们不能学的!我们学他,一定堕地狱!因为我们没有入不二法门!我们烦恼就...

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而住涅盘
诸位要明白啊!心生烦恼,心也能生菩提,烦恼菩提不离心,离心无烦恼菩提;烦恼当下觉悟烦恼即菩提,菩提不觉悟者菩提即烦恼;是故,菩提由烦恼净化中得,离烦恼无菩提,这就是烦恼与菩提之间微妙之关系,烦恼即菩提若能正观深入,则能入道,与佛常相左右,共游法界,自在自得。

以肤19142627752问: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
开江县克塞回答: 《六祖坛经 般若品》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以肤19142627752问: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
开江县克塞回答: 《六祖坛经》: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为凡夫,若能转境,本来是佛.此句出自《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执着境界,对所面临的环境产生好或坏、有或无等等反应,那就是烦恼;如果念头一转,下一念离开前念所产生的种种分别、执着、计较,这就是智慧.

以肤19142627752问: 佛和众生是一不 是二是什么意思? -
开江县克塞回答: 众生当下就是佛,不要以为佛是求来的或者修来的,你就是.不过呢,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佛不颠倒,你若下一秒开悟了,就不颠倒了,你下一秒就是佛.众生与佛的区别,就是众生颠倒,佛是正知正见,众生有不好的习气,佛没有,基本上就是这两条.所以六祖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佛不从外得、不从修得,当然也不修不得.说白了,凡夫就是迷惑颠倒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佛与众生是一个,不是二个.有空多学《楞严经》,开悟的楞严,开悟了就是佛.

以肤19142627752问: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开江县克塞回答: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大集经...

以肤19142627752问: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如何理解
开江县克塞回答: 每个人其实是佛,不过已经失去佛原来的善良,所以要改变自己,努力修行. 佛教菩提就是智慧,当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你就再增长智慧.吃一堑长一智

以肤19142627752问: 佛学中的三慧是什么呢? -
开江县克塞回答: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以肤19142627752问: 请问《金刚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拜托各位了 3Q -
开江县克塞回答: 启示一:烦恼将迷失本性.:六祖惠能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凡夫迷失,处处着境,因而便有烦恼;圣贤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 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让我们烦恼不已,一旦本性迷失,将可能处处着境,不能自拔而采取不当的处理方式. 启示二:智慧来源于心性.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诸境上心不染著即是无所住.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清净心本来就在身上,何故到处寻觅?无所住才能觉悟般若佛性.现实生活中,以一颗清净心看待各种现象,处理各种矛盾,我们将发现,智慧会从我们身上源源不断的流出,因为你不执著于某一问题,就不会迷失在问题之中.

以肤19142627752问: 王阳明是否有天人合一思想?哪里提到? -
开江县克塞回答: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

以肤19142627752问: 天人合一与自然的关系500字左右 -
开江县克塞回答:[答案]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哲学的又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 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以肤19142627752问: 祖师禅与如来禅 -
开江县克塞回答: 在佛说法时,没有什么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后世禅家对体悟真如的方法的区分. 一般来说,如来禅是修行体悟的按照四禅八定的次第来修,是渐修的道路.祖师走的顿悟的道路,即六祖所谓:'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两者的所悟大家之处皆是真如,无别. 用心经来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如来禅的修持方法,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即是祖师禅的修持路线,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此在实际修持中不必一定走哪一种路线,要根据自己的相应来玄奘,因为法无高下,惟人修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