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仇由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佛曰:烦恼即菩提”,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不论是苦难、敌人、或是幸福,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难,结果困难更多;想要打倒敌人,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敌人;本来要追求快乐,结果欢乐却远离自己。

“佛曰:烦恼即菩提”,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不论是苦难、敌人、或是幸福,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难,结果困难更多;想要打倒敌人,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敌人;本来要追求快乐,结果欢乐却远离自己。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大集经》卷12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

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

烦恼即菩提,凡事不必执著妄念,懂得放下,方可释然。

扩展资料:

烦恼。烦恼是梵文的意译,一般人的意识中,烦躁不安、痛苦忧虑就是烦恼。但在佛教中,这个烦恼的意义却非常广泛,不仅仅是指烦躁、焦虑、不安。佛教把一切扰乱众生身心安宁,并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的精神作用都称为“烦恼”。

因此,各种情绪和欲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的认识活动,都是“烦恼”。比如愤怒、嫉妒、自私、贪婪、执着、傲慢、愚昧、发脾气、虚荣、自卑、厌恶等等这些,只要是负面的情绪,不好的思想状态,都能扰乱内心的清净平和,都称为烦恼。

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在佛教是指断绝烦恼,破迷开悟,如人大梦方醒,大彻大悟,恢复了自性的光明,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所以佛教中常讲菩提之路,菩提大道,这也是佛教弟子修行的目的所在。

烦恼和菩提这两个词,本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为什么经典上又说“烦恼即菩提”呢?因为人人皆具佛性,自性里本就具有智慧、菩提,因为妄想、执着、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业,让产生了诸多烦恼,障碍了菩提智慧的显现。

只要一念觉悟,放下烦恼,菩提智慧那就显现出来了;一念迷惑,菩提就又不见了,烦恼就又产生了。

所以,这个烦恼和菩提是在一念觉悟与迷惑之间,互相转换,相辅相成的。菩提要在烦恼中修,烦恼要因菩提而灭。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没有菩提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了。好比古人的阴阳学说,也是对立统一的一对,没有阴哪有阳?没有阳又何谈阴?

佛法经常讲不二法门,万法一如,《心经》上著名的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这个道理,色和空是一不是二,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不是二,两者是相互存在,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

正因为有了烦恼,才有了修行觉悟之道的必要;也正因为有了菩提觉悟之道,才能斩断烦恼,获得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烦恼即菩提



个人见解,请指教!

从两方面来说。
一,对有修行的人来说。在有修行的人眼里,烦恼就是菩提,就是自心的妙用,修行人能转烦恼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有修行的人在烦恼时不在烦恼里,能够超脱烦恼的束缚!

二,对于没有修行的有来说。没有修行成就的人,在烦恼时不知如何解脱,在苦难时遇到佛法的教化,这是一个促使他修行的因缘,这个因缘会使他得法修行,修行会得智慧,也就是说烦恼就是菩提!

只是本人观点,不妥之处望请指教!

“佛曰:烦恼即菩提”,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多数人因为不知道不论是苦难、敌人、或是幸福,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难,结果困难更多;想要打倒敌人,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敌人;本来要追求快乐,结果欢乐却远离自己。

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认清这本是凡圣不同“质”的范畴,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间蕴藏着重要的起转化作用的因素。就这口头禅而说,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后,深解意趣,狠下功夫。即,表明烦恼转成菩提要靠“观必修证”;乃,意谓着失败导致成功来自“检讨总结”。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琐事上,或可通俗地说“想开点”。想者,如理作意,明见事理因由也;开者,策发真智,悟出对治方法也。是说即、乃、想、开,实为就事明理、依理处事者。

明、依之理,首当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觉,觉了宇宙诸法缘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说生灭无常,示我人不可执事象为“实有”;因果显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业力“势用”昭然。圆融空不空,是说中道义;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见,发起亲证“正觉”之大愿,说为“发菩提心”;唯以无我大悲菩提心才可于空不空上现观烦恼事,是说内证自我,心行本分,转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为烦恼;“处事”之事,可体现“即”的转化。烦恼者,《大智度论》云:“略说则三毒(贪�痴),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百法明门论》则归纳为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此二十六法皆为“不善心所”,属我人生起烦恼之心态、根由。于此当下一心上观染观净、观自观他,才能捉住那“转化”的能动因素。

染净者,凡圣有别也,此可以督审自我依佛知见自净真意;自他者,是非之“主”也,此可以悟见自我,自责自律。染净自他者,实则自责之觉生于自净之念,不明自净定不肯自责。笔者已往每遇烦乱事,总在心头上懊恼呀懊恼……丢不开,原因就在不明不肯上。自听闻佛说知见,学着正观心行,才恍然察觉在烦恼是非上,总是“自是非他”;进而思之,不期然懵有醒悟:自是缘由“贪著”生。或问原本确属他非,于我何贪?殊不知此中正在:贪如我意,�他无明——事事总想趁自己心愿而怪他人不懂事。倘能反观自心,去贪著、净自意,自责自律,既便一时无力转“他”之无明,只要在不逗引他生发无明上悟见今后的妙策,那自我烦恼就迎刃化解了。以此之体验,定转化功夫似乎可以说:就烦恼事相上,观照自心;从今后应对上,如理作意。也就是:以性空知见,站在烦恼事上观因缘——无住;以因果昭然,从自我转化上想对治——生心,是谓圆融事理,策发真智。久而久之,当那应对善巧悄然涌上心头时,自会顿觉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或可权喻烦恼即菩提之妙趣也。

何说权喻?实在是烦恼与菩提在佛法中更有深切的旨义,决非如此浅薄。要知道,上说种种,皆属心识分别,而“分别心”正是众生执我的根由,以我执分别心是断不了烦恼的。只有如法修证,转识成智,依无分别真智现观性空实相,那才能真的破我执、断烦恼。再进而更有,智用亦属世间有为法,此菩提正智只是涅?寂静的无为法的体现,成就无为法才是佛法的真谛,只有契入真如无为境界,才能于诸法上说空说有,方便度众。除此皆为“戏论”。当然,倘肯乘此乐趣而如法修证,则定会亲证《维摩诘所说经》称道之“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参考资料:[《佛教文化》199902 ]

还有一句类似的话:佛祖以烦恼为菩提、众生以菩提为烦恼
我的理解是:这正说明了佛祖与众生的差别只在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烦恼和菩提本事一体两面的,就好比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如果心态是积极的都会从机会的角度去看,而消极的人遇到危机时只会看到危险而退缩,最后是无路可退,只能是众生,永远无法成佛,积极的人面对任何困难、问题或烦恼都会积极的需找解决的可能,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修行,持之以恒最终可得正果,立地成佛,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佛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佛经里没这句,或许的哪位大师的偈语吧。此悲,为慈悲。此悟,为大悟,即大智慧。此笑,为真笑,为真潇洒。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大般涅盘经梵行品》。这句听的多了,不难理解。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烦恼即如来种
例如四颠倒为众生烦恼。但今则以正智观照,了达诸法性空无自性,化四颠倒为四念处,(苦、空、无常、无我),便是转烦恼成菩提了。又如我们好心助人,别人则骂我虚伪讨好,作为凡夫无不伤心,然为除疑恼,便将佛法作为自救。正智观察诸法实理,种种骂谤唯是名言等假合,缘聚而生,缘散即灭,如燕过寒潭,风越疏竹...

用菩提造句(大约30个左右)
宽广的湖面静静地在阳光下闪耀着。睡醒了的天鹅从长满湖岸的短树丛下庄严地游了出来。 3、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4、不如以慈心回向于菩提是福为最胜无量无有边。 5、体生死即涅盘,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 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有哪几种果子可以做手串珠
菩提,是梵语音译,是觉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讲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菩提即为觉悟,成就佛果之意。、太阳子,为热带产的一种红褐色坚硬果实,每粒上都有一小白点,看起来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红褐色如同太阳之火,故名为太阳子。金蟾子,是星月...

经典唯美句子
念念观自在,烦恼即菩提。每一天都是开端,每一分种都是起点,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念头中去掉自私,去掉一点嫉妒,去掉一点是非,去掉一点得失,每一念都会给你培积无量功德。" 59、我们都以为,时间太过匆匆,什么也来不及;却频频的错过,就真的再也来不及。 60、人生苦短,活就图个舒坦。烦事烂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禅宗教给我们哪些积极的生活心态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该做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获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 佛语禅心(10) ...

烦恼菩提冰与火,生死涅盘法即空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的是:烦恼菩提皆是佛性的展现,但是佛性作用的两端 世间空相 所以生死涅盘法也是空相的 所谓空相是依因缘变 不是无 建议如想深入学习佛法 从四圣谛开始 这更适合人的理解 而缘起性空等法 如果没有老师带领 恐怕很容易走偏 以上理解 只供参考 我非有修有证的人 因此不能为你保证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能否有佛...
神秀的修为很高,修持的方式也很好啊。每时每刻都观照自己的心,不让它被尘埃污染。后来的故事五祖不是也赞同神秀的这种修炼方式,对大众修学人说:但留此揭,与人诵持,依此渴修。免堕恶道,依此揭修,有大利益。原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出处:唐代神秀《坛经》含...

释迦摩尼究竟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释迦牟尼当初到底悟到了什么,说来也简单,无非是四个字:苦、集、灭、道。这四个字,便是佛家所谓的“四圣谛”,是最最基本的佛法、佛理,如果了悟不到四圣谛的真义,佛经读得再多、念佛念得再多,也是无用。

关于菩提心的句子
其实都是他的造化,你或许是他剧情里的一个角色,也或许只是看客。18. 佛心禅语 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即成。——慧律法师 19. 菩提树下佛祖摆脱了世间纷扰。菩提树下他又将哀思,烦恼留给谁人?20. 佛曰:“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慧律法师[28字]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仉腾龙牡: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大集经...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佛说,烦恼如菩提,何义? -
仉腾龙牡: 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认清这本是凡圣不同“质”的范畴,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间蕴藏着重要的起转化作用的因素.就这口头禅而说,就是要在“即...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 烦恼即菩提 的意思
仉腾龙牡: 佛经上把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称为“菩提”. 所以你能把烦恼断绝了,那这烦恼就不是烦恼,而是断绝烦恼的智慧“菩提”了,所以说,烦恼既是菩提了.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请问烦恼即菩提何解? -
仉腾龙牡: 佛见一切众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所以才发心出家修行,研究解决这四大苦的问题.我们人不知不觉之中,就现出烦恼.有时现之于色,有时藏之于心,有时候,无明一动,什么也不知道了.无明一作怪,就糊涂了.所以烦恼是障道的因缘,修...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菩提即烦恼 烦恼即菩提】出处 意思 -
仉腾龙牡: 菩提(梵语bodhi),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涅盘(梵语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无生、不生不灭之义.修行不与中道法门相应,始终不得菩提,皆是门外汉,与佛道无缘;修行不能离开现世的生活环境,不得另寻他处以安心...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呢?
仉腾龙牡: 》:“【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就是这个意思.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佛教问题:有句话烦恼什么菩提? -
仉腾龙牡: 【烦恼即菩提】《佛光大辞典》:“【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就是这个意思.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何为烦恼即菩提 -
仉腾龙牡: 知道合理利用,变废为宝,借烦恼理解产生的规律进而能成为修法资源,所以烦恼是菩提.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烦恼可变菩提,什么意思 -
仉腾龙牡: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所谓'贪嗔、痴''就是一切烦恼的概括,要你慢慢修行体会,通过持戒、修定,修慧.来断除一切烦恼,慢慢升华,佛曰终成正果,可能就是那意思吧!

阿拉尔市14730645686: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
仉腾龙牡: 《六祖坛经 般若品》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