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一念悟即佛

作者&投稿:竺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祖坛经十句精辟大彻大悟
6、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7、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8、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9、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10、善知识,凡夫即佛,...

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什么意思
烦恼和菩提这两个词,本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为什么经典上又说“烦恼即菩提”呢?因为人人皆具佛性,我们的自性里本就具有智慧、菩提,因为妄想、执着、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业,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烦恼,障碍了菩提智慧的显现。只要我们一念觉悟,放下烦恼,菩提智慧那就显现出来了;我们一念迷惑,菩提就又不...

六祖慧能的26句名言
他强调开悟的重要性,"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表明佛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宝藏,只需一念之间,便能从凡夫转为佛(佛性人人有,关键在于觉悟,迷则为凡,悟则为佛)。修行并非局限于特定环境,"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强调修行在于内心的修炼,不受地点...

所有带佛说的经典句子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佛教说人一念为善就是佛,人一念为恶就是魔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

悬崖勒马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而“立地成佛”这个成语则表达了人在觉悟之后,即刻就能达到佛的境界,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自性本空,只要放下屠刀即刻就能成佛。它强调了佛教中的“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凡”的思想,即人的觉悟只在一念之间。觉悟的概念和含义 觉悟是指对一种政治理论或社会理想的认识程度和为...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只在于一念之间。”怎么理解?
魔要历万般罪恶,众生诸相,了悟心魔发展,然后物极必反,九九归一,脱离罪恶,修心练识,做到心到识到,一切由心,重定规则,颠倒众相,一切唯我。成就了这最大的恶。而佛,定要脱离尘世纷扰,一尘不染,明心见性,五蕴皆空,然后明悟,佛法大成,空即是不空,无障即看透万般障,不受障碍,无...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什么意思?
“是心是佛”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即开悟,即明白“理即佛”。理论上讲,当下的一念清净自性就是佛,和佛无二别。“是心作佛”就是禅宗的悟后保任,就是“善护念”,从事上磨练,理上明白一念清净自性即佛性,明白“歇即菩提”,明白“无住生心”就是入无为大道。但在事上讲,你能不...

达摩大师悟性论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瞋痴是。返贪瞋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瞋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瞋痴性即是佛性,贪瞋痴外...

佛既是魔,魔既是佛的典故
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又云【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

晏阙15663926748问: 慧能是如何顿悟成佛的?
师宗县易善回答: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今涿州)人,生于岭南 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李显 追谥大鉴禅...

晏阙15663926748问: 即心即佛,不着一物,怎么理解 -
师宗县易善回答: 据《坛经》记载,法海初参惠能,就问怎么理解“即心即佛”.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见法海还似懂非懂,就又作偈一首:“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

晏阙15663926748问: 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 -
师宗县易善回答: 慧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03031和“顿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晏阙15663926748问: 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
师宗县易善回答: 其实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悟与不觉悟.所以慧能才说: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 何为觉悟?觉悟分好几个层次.比如小乘的觉悟,只是破烦恼障与解脱生死轮回,而大乘的觉悟,除了解脱生死轮回,还要见法界的实相.即使是菩萨的境界,也分为52个阶位.佛是最高的觉悟境界,在佛法中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而阿罗汉的觉悟叫:正觉.菩萨的觉悟叫:正等正觉.

晏阙15663926748问: 什么是顿悟?怎么才能顿悟? -
师宗县易善回答: 顿悟,是指谓顿然领悟.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

晏阙15663926748问: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
师宗县易善回答: 《六祖坛经》: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为凡夫,若能转境,本来是佛.此句出自《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执着境界,对所面临的环境产生好或坏、有或无等等反应,那就是烦恼;如果念头一转,下一念离开前念所产生的种种分别、执着、计较,这就是智慧.

晏阙15663926748问: 神秀和惠能是修行上的差异,还是悟出的禅道 -
师宗县易善回答: 两者都有. 因为惠能是利根,因此,他的修行速度比神秀大师快些.他所见的道,适合悟性高、根机好的修行者,称为顿门. 而神秀虽然也是万中出一的佛教龙象,但悟性比六祖要差一些.他所悟的道,被称为渐门. 那,两者有高低吗?没有.都是治病良药,只要对症,就是最好的.

晏阙15663926748问: 六祖慧能大师到底有没有成佛?! -
师宗县易善回答: 虽然说众生皆有佛性,但是根据根性,有的人是从声闻解脱,证阿罗汉,有的人是从缘觉解脱,证辟支佛,有的人是从菩萨道解脱,证得佛果.所谓即身成佛,就是说已经确定这个人入了菩萨道,将来是佛果,并不是说当下就是佛,因为证得法身,法身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所以说即身成佛.慧能已经证得人空和法空,平且证得平等观,应该是初地左右

晏阙15663926748问: 禅宗顿悟如何入门 -
师宗县易善回答: 【顿悟】闻法即悟的意思.【顿悟】Dunwu佛教教义.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

晏阙15663926748问: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
师宗县易善回答: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禅悟之言.最初,神秀吟出了一句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首偈语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觉得还是悟得不彻底,于是针对这首偈语吟出了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吟出这句偈语后,大家就都知道六祖是已经得道的圣人,此后就广为流传.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