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成王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烦恼即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一、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载,烦恼为分别性,故其体非有;即见惑性空时,不必断除烦恼惑,而得入真如,故说烦恼即菩提。又‘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即涅槃’并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极。[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
二、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术语)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照即条。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教观大纲见闻曰:‘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
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谓烦恼在表面上虽然是菩提(觉)之相反状态,但是在本体上,烦恼与菩提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谛观诸法,证得缘起与无自性之空理,以无上之智慧照见贪嗔痴等烦恼时,则知全体皆是法性(dharmata^);离却法性,别无诸法存在,故云‘烦恼即菩提’。同时,依此正觉而泯除‘执意断除烦恼的执着’时,趋入真如、诸法实相的大道反而能豁然开朗。

经典中类似之名句,尚有‘诸烦恼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经》〈观众生品〉)等语。此外,类似的语句‘生死即涅槃’也常被用来表示大乘佛教的究极境界,并藉以破除修行者对于‘染净对立’的执着。

附︰法藏《入楞伽心玄义》(摘录)

见有惑可断,是惑而非智。若见惑性空,是智而非惑。是则见有惑之智,此智亦须断。诸惑之性空,此惑不须断。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又云︰烦恼即菩提等。此并就智见惑性、相尽无断,方为实断也。(中略)

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此则虽惑而顺也。有漏善品趋向人天,违出离道,此则虽善而违也。(中略)诸惑就实,无非称理,如云烦恼即菩提等。善亦准此。善法存相,亦有乖真如。住事布施,不到彼岸。惑亦准此。《思益》云︰如来或说净法为垢、惑法为净。谓贪着净法为垢,见垢法实性为净。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智顗《四教义》卷六;《佛性论》卷二〈显果品〉;《维摩义记》卷三(末);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大集经》卷12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
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
烦恼即菩提,凡事不必执著妄念,懂得放下,方可释然。

扩展资料:
烦恼。烦恼是梵文的意译,一般人的意识中,烦躁不安、痛苦忧虑就是烦恼。但在佛教中,这个烦恼的意义却非常广泛,不仅仅是指烦躁、焦虑、不安。佛教把一切扰乱众生身心安宁,并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的精神作用都称为“烦恼”。
因此,各种情绪和欲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的认识活动,都是“烦恼”。比如愤怒、嫉妒、自私、贪婪、执着、傲慢、愚昧、发脾气、虚荣、自卑、厌恶等等这些,只要是负面的情绪,不好的思想状态,都能扰乱内心的清净平和,都称为烦恼。
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在佛教是指断绝烦恼,破迷开悟,如人大梦方醒,大彻大悟,恢复了自性的光明,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所以佛教中常讲菩提之路,菩提大道,这也是佛教弟子修行的目的所在。
烦恼和菩提这两个词,本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为什么经典上又说“烦恼即菩提”呢?因为人人皆具佛性,自性里本就具有智慧、菩提,因为妄想、执着、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业,让产生了诸多烦恼,障碍了菩提智慧的显现。
只要一念觉悟,放下烦恼,菩提智慧那就显现出来了;一念迷惑,菩提就又不见了,烦恼就又产生了。
所以,这个烦恼和菩提是在一念觉悟与迷惑之间,互相转换,相辅相成的。菩提要在烦恼中修,烦恼要因菩提而灭。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没有菩提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了。好比古人的阴阳学说,也是对立统一的一对,没有阴哪有阳?没有阳又何谈阴?
佛法经常讲不二法门,万法一如,《心经》上著名的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这个道理,色和空是一不是二,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不是二,两者是相互存在,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
正因为有了烦恼,才有了修行觉悟之道的必要;也正因为有了菩提觉悟之道,才能斩断烦恼,获得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已成为佛教文化人中的口头禅,这大概与“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同样的意思。他们每遇自身友人有了心烦意乱之事,即以“想开点,烦恼即菩提吗”来化解。因每每奏效,随习而为“成语”。

  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认清这本是凡圣不同“质”的范畴,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间蕴藏着重要的起转化作用的因素。就这口头禅而说,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后,深解意趣,狠下功夫。即,表明烦恼转成菩提要靠“观必修证”;乃,意谓着失败导致成功来自“检讨总结”。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琐事上,或可通俗地说“想开点”。想者,如理作意,明见事理因由也;开者,策发真智,悟出对治方法也。是说即、乃、想、开,实为就事明理、依理处事者。

  明、依之理,首当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觉,觉了宇宙诸法缘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说生灭无常,示我人不可执事象为“实有”;因果显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业力“势用”昭然。圆融空不空,是说中道义;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见,发起亲证“正觉”之大愿,说为“发菩提心”;唯以无我大悲菩提心才可于空不空上现观烦恼事,是说内证自我,心行本分,转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为烦恼;“处事”之事,可体现“即”的转化。烦恼者,《大智度论》云:“略说则三毒(贪�痴),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百法明门论》则归纳为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此二十六法皆为“不善心所”,属我人生起烦恼之心态、根由。于此当下一心上观染观净、观自观他,才能捉住那“转化”的能动因素。

  染净者,凡圣有别也,此可以督审自我依佛知见自净真意;自他者,是非之“主”也,此可以悟见自我,自责自律。染净自他者,实则自责之觉生于自净之念,不明自净定不肯自责。笔者已往每遇烦乱事,总在心头上懊恼呀懊恼……丢不开,原因就在不明不肯上。自听闻佛说知见,学着正观心行,才恍然察觉在烦恼是非上,总是“自是非他”;进而思之,不期然懵有醒悟:自是缘由“贪著”生。或问原本确属他非,于我何贪?殊不知此中正在:贪如我意,�他无明——事事总想趁自己心愿而怪他人不懂事。倘能反观自心,去贪著、净自意,自责自律,既便一时无力转“他”之无明,只要在不逗引他生发无明上悟见今后的妙策,那自我烦恼就迎刃化解了。以此之体验,定转化功夫似乎可以说:就烦恼事相上,观照自心;从今后应对上,如理作意。也就是:以性空知见,站在烦恼事上观因缘——无住;以因果昭然,从自我转化上想对治——生心,是谓圆融事理,策发真智。久而久之,当那应对善巧悄然涌上心头时,自会顿觉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或可权喻烦恼即菩提之妙趣也。

  何说权喻?实在是烦恼与菩提在佛法中更有深切的旨义,决非如此浅薄。要知道,上说种种,皆属心识分别,而“分别心”正是众生执我的根由,以我执分别心是断不了烦恼的。只有如法修证,转识成智,依无分别真智现观性空实相,那才能真的破我执、断烦恼。再进而更有,智用亦属世间有为法,此菩提正智只是涅?寂静的无为法的体现,成就无为法才是佛法的真谛,只有契入真如无为境界,才能于诸法上说空说有,方便度众。除此皆为“戏论”。当然,倘肯乘此乐趣而如法修证,则定会亲证《维摩诘所说经》称道之“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烦恼即菩提已成为佛教文化人中的口头禅,这大概与“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同样的意思。他们每遇自身友人有了心烦意乱之事,即以“想开点,烦恼即菩提吗”来化解。因每每奏效,随习而为“成语”。

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认清这本是凡圣不同“质”的范畴,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间蕴藏着重要的起转化作用的因素。就这口头禅而说,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后,深解意趣,狠下功夫。即,表明烦恼转成菩提要靠“观必修证”;乃,意谓着失败导致成功来自“检讨总结”。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琐事上,或可通俗地说“想开点”。想者,如理作意,明见事理因由也;开者,策发真智,悟出对治方法也。是说即、乃、想、开,实为就事明理、依理处事者。

明、依之理,首当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觉,觉了宇宙诸法缘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说生灭无常,示我人不可执事象为“实有”;因果显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业力“势用”昭然。圆融空不空,是说中道义;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见,发起亲证“正觉”之大愿,说为“发菩提心”;唯以无我大悲菩提心才可于空不空上现观烦恼事,是说内证自我,心行本分,转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为烦恼;“处事”之事,可体现“即”的转化。烦恼者,《大智度论》云:“略说则三毒(贪�痴),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百法明门论》则归纳为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此二十六法皆为“不善心所”,属我人生起烦恼之心态、根由。于此当下一心上观染观净、观自观他,才能捉住那“转化”的能动因素。

染净者,凡圣有别也,此可以督审自我依佛知见自净真意;自他者,是非之“主”也,此可以悟见自我,自责自律。染净自他者,实则自责之觉生于自净之念,不明自净定不肯自责。笔者已往每遇烦乱事,总在心头上懊恼呀懊恼……丢不开,原因就在不明不肯上。自听闻佛说知见,学着正观心行,才恍然察觉在烦恼是非上,总是“自是非他”;进而思之,不期然懵有醒悟:自是缘由“贪著”生。或问原本确属他非,于我何贪?殊不知此中正在:贪如我意,�他无明——事事总想趁自己心愿而怪他人不懂事。倘能反观自心,去贪著、净自意,自责自律,既便一时无力转“他”之无明,只要在不逗引他生发无明上悟见今后的妙策,那自我烦恼就迎刃化解了。以此之体验,定转化功夫似乎可以说:就烦恼事相上,观照自心;从今后应对上,如理作意。也就是:以性空知见,站在烦恼事上观因缘——无住;以因果昭然,从自我转化上想对治——生心,是谓圆融事理,策发真智。久而久之,当那应对善巧悄然涌上心头时,自会顿觉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或可权喻烦恼即菩提之妙趣也。

何说权喻?实在是烦恼与菩提在佛法中更有深切的旨义,决非如此浅薄。要知道,上说种种,皆属心识分别,而“分别心”正是众生执我的根由,以我执分别心是断不了烦恼的。只有如法修证,转识成智,依无分别真智现观性空实相,那才能真的破我执、断烦恼。再进而更有,智用亦属世间有为法,此菩提正智只是涅?寂静的无为法的体现,成就无为法才是佛法的真谛,只有契入真如无为境界,才能于诸法上说空说有,方便度众。除此皆为“戏论”。当然,倘肯乘此乐趣而如法修证,则定会亲证《维摩诘所说经》称道之“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修行人感知烦恼与常人感知烦恼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常人烦恼即是烦恼,看不到烦恼的实质.修行人看到烦恼与菩提的性并没有差别.他们在烦恼中与在清净的状态是一样的.
菩提是觉悟的意义,就是觉悟了人生的究竟与宇宙的真实.烦恼即菩提就是在烦恼中就了解宇宙的实相\事情的真相.

烦恼是迷,菩提是觉,迷与觉无二体,凡夫认觉为迷,妄生取舍,觉者无迷无觉,究竟归家稳坐



烦恼即菩提是指烦恼本性与菩提自性,非一非异的不二性。烦恼本性,生灭无常,是众生心一念不觉而产生的无明幻相,其本体当体即空,与菩提空寂本性,本是不二。皆源于众生一念心,一念迷,则成烦恼,轮回六道;一念觉,则是菩提,自在无碍。

我们时常在不知不觉中,就现出烦恼,有时现之于色,有时藏之于心,有时候无明一动,什么也不知道了;无明一作怪,就胡涂了。所以烦恼是障道的因缘,修道的绊脚石。

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能没有烦恼,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是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就变成烦恼。譬如,菩提是「水」,烦恼是「冰」;水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冰是同体,没有两样。寒的时候,水就结成冰;热的时候,冰就化为水。换句话说,有烦恼时,水结成冰;无烦恼时,冰化为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简单地说,有烦恼就有烦恼冰——无明;无烦恼就有菩提水——智慧,这一点,各位切记!切记!我们修道,不要修了八万大劫,这个烦恼还是存在,天天靠吃烦恼而活着,若不吃烦恼,就要饿死,这真是很可怜的!

我们的疾病,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就是从贪瞋痴三毒所生。人若是没有三毒,什么疾病也没有了。佛法中的「戒定慧」,就是医治「贪瞋痴」的特效药,有药到病除的神效。所谓:
心清水现月 意定天无云


佛教问题:有句话烦恼什么菩提?
【烦恼即菩提】《佛光大辞典》:“【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就是这...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大集经》卷12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

烦恼即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解释一下
这是佛教里面的“众生视菩提为烦恼,菩萨视烦恼为菩提”的简称,“菩提”是印度语,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觉悟”、“开悟”,还可以更通俗的理解为“洞悉宇宙自然人生的真相”,是一条追寻真理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很艰难(否则每个人都成佛了),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会遇到种种障碍和困难,克服不了就...

“佛曰:烦恼即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烦恼与菩提,皆是一心,本无自性,能转烦恼为菩提,即是转识成智义。”我们的心有烦恼的一面,也有觉智的一面,但两面同是一心,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但仍然属同一枚硬币。所以烦恼与菩提是一不是二,觉悟是菩提 ,迷惑成烦恼。“烦恼是苦,菩提是乐,苦非乐故;烦恼是暗,菩提是明,暗...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即,表明烦恼转成菩提要靠“观必修证”;乃,意谓着失败导致成功来自“检讨总结”。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琐事上,或可通俗地说“想开点”。想者,如理作意,明见事理因由也;开者,策发真智,悟出对治方法也。是说即、乃、想、开,实为就事明理、依理处事者。明、依之理,首当为菩提。菩...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呢?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

烦恼即菩提什么意思
烦恼即菩提 一、明确答案 “烦恼即菩提”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意味着烦恼与菩提是相辅相成的。并非指烦恼直接等同于菩提,而是强调通过面对和处理烦恼,个体可以达到觉悟的状态。二、详细解释 1. 烦恼与菩提的概述 在佛教中,烦恼指的是困扰人们情绪和思维的负面因素,而菩提则是指对生命和宇宙的...

烦恼即菩提【南怀瑾】
怀师箴言: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如何理解
佛经讲“烦恼即菩提”,又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有了烦恼,才会懂得寻求解脱之道,才会增长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烦恼,重要的是要找出烦恼生起的原因。一、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失恋、失意时固然令人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执著、害怕失去,也会被...

秀英区15192741916: 名人传中的"惟其痛苦,才有快乐" 的深刻含义? -
巩郑复肾: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成了一切勇敢者的座右铭. 这个对吗?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一七七0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所破房子的简陋的小阁楼上.父亲是个庸庸碌碌...

秀英区1519274191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巩郑复肾: 古来今往,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有坎坷缺憾. 人生由缺构成,人生也是圆满.满是缺,缺也是满.

秀英区15192741916: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意思 -
巩郑复肾: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

秀英区15192741916: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自己交了一位朋友"这句话是谁说的? -
巩郑复肾: 这句话是楼主说的.臧克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但原话不是这样的.他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秀英区1519274191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什么意思? -
巩郑复肾: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秀英区15192741916: 浣溪沙中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巩郑复肾: 《浣溪沙 从泗洲刘倩叔游南山》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又转汝州时写的,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作者被贬4年清心寡欲了不少,想来想去还是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过粗茶淡饭的生活比较有滋味.

秀英区15192741916: 戴望舒"雨巷"原文(急需!) -
巩郑复肾: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秀英区15192741916: "一壶茶一杯酒一句问候"的出处 -
巩郑复肾: 出处是情诗系列之二的部分节选 以下 情诗系列之二的全诗原文 一壶酒,一杯茶,一句问候 一回首,一凝眸,一次相守 一生生,一世世,爱恨都有 一个人,一颗心,能否长久 一壶酒,醉不了心中的烦忧 一杯茶,喝不完曾经的岁月悠悠 一句问候...

秀英区1519274191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 -
巩郑复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

秀英区15192741916: 《伤仲永》中"即书诗四句"中'即'的意思是什么? -
巩郑复肾: 《伤仲永》中"即书诗四句"中'即'的意思是就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