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前念迷,则凡夫;后念觉,则佛”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娄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坛经中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所以由此可知,坛经中的前念指的是“妄念”,人每天自己不由自主地生出来的各种念头;而后念则指的是“正念”,是自己察觉到妄念之后主动纠正的正念。就比如人看到喜爱的境界时本能就会生出贪爱的念头,这个本能生出来的,第一时间生出来的就叫“前念”;而修行人察觉到妄念生起之后产生了纠正妄念的念头,这个后升起的自己主动纠正的念头就叫“后念”。所以“前念”就是妄念、着境、着相;“后念”就是正念、离境、无相。

这首偈完整的是这么说的,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翻译过来就是这样:

妄念不生就是皈依了真心,正念持续不断就是成佛了。

成一切相的即是心,而能离一切相即是佛。

即心就是慧,即佛就是定。

真心自性起念,成一切相(慧),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离一切相(定),慧定等持,就能恒常清净。

真心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心之用。真心因为有习性所以起念,起了念头人才能学习正法。

起念为成法,成一切相,即是随缘妙用。离念为破法,离一切相,故通为涅槃。两者合在一起用,才是正确的修行道路。

参考网页链接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 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

星云法师解释
改写后的文章:星云法师对"即心即佛"的解释,源自《华严经》中关于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的理念。他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仅在于心的迷悟状态,一念迷则是凡夫,一念悟则成诸佛。六祖和法海的对话,以及马祖道一禅师的开示,都强调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马祖以给小孩吃饼干为例,说明佛法的传授...

般若波罗蜜心经的意思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

佛可曾说过所有人皆是未来佛?众生皆通过六道轮回变成人,动物也是未来佛...
在《坛经》中,随处便见这样的句子。如“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则众生,后念悟则佛”;“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震醒了人们对佛性的迷执。这就是禅宗著名的“于念而不念”(“无念”)、“于相而离相”(“无相”)、“念念而不住”(“无...

自性若悟 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 佛是众生 出处是那个佛经?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

我家没有佛像,念经是不是没有用
不会的,不过念经是修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不过要记住,在念经的时候不能够一边念,一边想里面的意思,这个不可以,这是打妄想,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够把字念错了,也不能够把经文的句子念颠倒了,更加不要把字念漏掉了。如果是妄念一起来(也就是胡思乱想),不要去管这些胡思乱想...

点读坛经: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学知识固然枯燥,但不断践行、并转换成智慧,这就“不亦说乎”了。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意为“一念觉即是佛,一念迷即凡夫”。在本品后面有“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之经文。告诉...

达照法师:一念三千(二)
当前我人一念之心,既然俱通十界,一念心起,不逾迷悟染净,凡圣善恶之外,诸如念心,虽刹那灭无,其念中所含之——染净善恶之质——就是法尘,它自然的必应落入所属之一界,作为它未来生之因种。……所以学佛,到了相当的程度时,他的修养工夫,就能成片,任何时地,都无恣意放逸的情事,摄心敛念,止诸心行,不使流...

六祖慧能的宗派
第一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最古老的一本六祖坛经,这个名字非常长,也不好念,《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焚寺施法坛经》,这个版本是1923年有一个日本的学者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头发现的.上个世纪初敦煌有个道士无意中发现了一批隋唐时期的文献写本中就有《六祖坛经》,消息一公布引起...

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简单地解释,意思就是:我们的本性与佛菩萨是一样的。但如果被贪嗔痴慢所迷,这就是生死轮回的开始,轮转于六道而不休止。但如果悟了这个理,证得这个理,则轮回息停,离苦得乐。

温江区18558137127: 心净则佛土净是什么意思 -
招詹安尼: 心净则国土净,此圆顿教法门尔,即当下即佛,当下即菩提.坛经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佛陀.”就是这个道理.何者为迷?何者为觉?觉即离贪嗔痴慢疑.迷者即贪嗔痴慢疑.当你远离此三毒即为净也.心净者一切皆为净也.何哉?...

温江区18558137127: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
招詹安尼: 《六祖坛经》: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为凡夫,若能转境,本来是佛.此句出自《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执着境界,对所面临的环境产生好或坏、有或无等等反应,那就是烦恼;如果念头一转,下一念离开前念所产生的种种分别、执着、计较,这就是智慧.

温江区18558137127: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
招詹安尼: 《六祖坛经 般若品》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温江区18558137127: 什么是顿悟?怎么才能顿悟? -
招詹安尼: 顿悟,是指谓顿然领悟.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

温江区1855813712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招詹安尼: 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为五祖传衣钵是六祖慧能所做

温江区18558137127: 佛既是魔,魔既是佛的典故 -
招詹安尼: 不一样的. 错的,这种说法会贻误终生.《六祖坛经》云:【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又云【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温江区18558137127: 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
招詹安尼: 《六祖坛经》有句话,叫做“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为觉悟之义.在迷的状态,就是众生;而在悟的状态,那就是佛. 从迷到悟,虽是一念间,但要跨越这一念,转变这一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都知道“放下...

温江区18558137127: 一念迷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这有没有完全版 -
招詹安尼: 六祖坛经.有记载这个.所以怎么说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很有用.写的很全.

温江区18558137127: 即心即佛,不着一物,怎么理解 -
招詹安尼: 据《坛经》记载,法海初参惠能,就问怎么理解“即心即佛”.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见法海还似懂非懂,就又作偈一首:“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

温江区18558137127: “菩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要完整解释.
招詹安尼: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