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A)=0.7, P(A-B)=0.3,则P()= 。

作者&投稿:蓟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设A,B为随机事件,且P(A)=0.7,P(A-B)=0.3,求P(AB)~

P(AB) = P(A) - P(A-B) = 0.7 - 0.3 = 0.4

无量寿佛,佛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施主,我看你骨骼清奇,器宇轩昂,且有慧根,
乃是万中无一的武林奇才.
潜心修习,将来必成大器,
鄙人有个小小的考验请点击在下答案旁的
"选为满意答案"

0.4。P(AB) = P(A) - P(A-B) = 0.7 - 0.3 = 0.4。
样本空间中满足一定条件的子集,用大写字母表示, 随机事件在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
随机事件的特殊事件:必然事件记作Ω,样本空间Ω也是其自身的一个子集,Ω也是一个随机事件,每次试验中必定有Ω中的一个样本点出现,必然发生。不可能事件记作Φ,空集Φ也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Φ也是一个特殊的随机事件,不包含任何样本点,不可能发生。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是由因求果,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随机事件

0.4。

解题过程如下:

A,B为两个随机事件

且P(A)=0.7, P(A-B)=0.3

即P(A)-P(B)=0.3

那么只能二者相减得到

P(B)=0.4

概率亦称“或然率”。它反映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likelihood)大小。随机事件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件。例如,从一批有正品和次品的商品中,随意抽取一件,“抽得的是正品”就是一个随机事件。

扩展资料

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做n次试验,nA为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如果随着n逐渐增大,频率nA/n逐渐稳定在某一数值p附近,则数值p称为事件A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概率,记做P(A)=p。这个定义称为概率的统计定义。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当试验次数n逐渐增大,频率n定在其概率p上”这一论断给以严格的意义和数学证明的是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

从概率的统计定义可以看到,数值p就是在该条件下刻画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量指标。



这是数学关于概率的问题,如果AB分别为两个随机的事件,P(A)=0.7, P(A-B)=0.3,P(AB) = P(A) - P(A-B) = 0.7 - 0.3 = 0.4。

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小学数学,还包括奥数,在学习方面要求方法适宜,有了好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会事半功倍!那有哪些方法可以依据呢?希望大家能惯用这些思维和方法来解题!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

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你这里要求的是什么?
A,B为两个随机事件
且P(A)=0.7, P(A-B)=0.3
即P(A)-P(B)=0.3
那么只能二者相减得到
P(B)=0.4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已知P(A)=0.5,P(B)=0.3,P(AB)=0.7,求P(A | B)
互斥事件(互不相容事件)事件A与事件B,AB=Φ,事件A与事件B不能同时发生,事件A与事件B没有公共的样本点。事件A的对立事件,事件A不发生,事件A的对立事件是由不属于事件A的样本点组成,记作ā。差事件发生,即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是由属于事件A但不属于事件B的样本点组成,记作A-B。

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相互独立,求P(A-B),为什么是P(A)-P(A)*P(B)?
P(A) 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 P(A)*P(B) 表示事件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 P(A-B) 表示A发生B不发生的概率 因为,A和B是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所以,P(A-B)=P(A)-P(A)*P(B)。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若P(AB) = 0,则下列命题
随机事件是在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简称事件)。随机事件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等表示。随机事件的特点:1、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2、每个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并且能事先预测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3、进行一次试验之前不能...

.设A , B为两个随机事件,则P(A∪B)= 若事件A,B相互独立,则P(A∩B)=
如果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称A是B的子事件,即A包含于B,所以A∩B=A,从而有P(A∩B)=P(A)。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试利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证明,a并b等于a并a的逆...
采用+、乘、逆的符号:‘+’:并集;AB:表交集;‘'’表:逆 ; φ:空集 证明:A + B = A + (A' B)由右向左证明:右' = [A+(A'B)]' = A' (A'B)'= A' (A+B')= AA'+A'B'= φ + (A+B)'= (A + B)'= 左'-> 右' = 左'即: A + B = A + (A'...

设A,B为两个互不相容的随机事件,且P(B)>0,则下列选项必然正确的是(答案...
P(AB)意思是同时出现A、B的概率,那肯定是P(AB)=0,P(A)=P(B)这个不一定的,P(B上面有一个横)表示不出现B的概率,因为A、B是对立事件。随机事件的注意事项: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用U表示,例如掷一枚骰子,点数不超过6就是一个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0<P(A)<1,且P(非B|A)=1,求过程,谢谢
举个例子,X可能取1,2,3这三个数,且P(X=1)=P(X=2)=P(X=3)。事件A是{X=1},事件B是{X=2}。这个是满足题目条件的:0<P(A)<1,P(非B|A)=P(非B 且 A)\/P(A)=P(X不等于2且X等于1)\/P(X=1)=P(X=1)\/P(X=1)=1 我们可以看到:{X=1}和{X=2}是不相容的,P(A...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AB)>0,则P(A|AB)=?
1,P(A|AB)=P(AAB)\/p(AB)=P(AB)\/P(AB)=1 或者直接看,在a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因为ab已经发生,ab包含于a,所以a事件一定发生

急急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B⊂A,P(B)>0,则P(A|B)=( )
选A,P(A|B)=P(AB)\/P(B)=P(B)\/P(B)=1 直观上来看,所求的概率就是在B中A的概率,因为B属于A,所以B中的元素都在A中,所以概率是1!

设A,B是两个随机事件,如果AB=非A非B,则A∪B=?
选B,简单计算一下即可,答案如图所示

沁县18882984563: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P(A)=0.4,P(B)=0.5,P(A|B)=P(A|(B非)),则P(A(B非))=?答案是0.2求解过程 -
鄣园盐酸:[答案] P(A|B)=P(A|(B非)) B发生的时候A发生的概率等于B不发生的时候,A的概率. 这说明B的发生与否对A发生的概率不产生影响. 根据独立事件的定义.A和B是相互独立的事件. 那么A和B非也是独立事件. 所以P(A(B非))==P(A)P(B非)=0.4*(1-0.5)=0.4*0.5=0.2

沁县18882984563: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P(A)=0.8 P(AB)=0.5 ,求P(AB)注B上一横杆 -
鄣园盐酸:[答案] P(b)=P( ab)/P(a)=0.5/0.8=0.625 P(b上带横岗)=1-P(b)=0.375 P(ab ,b带一横岗)=P(a)*P(b上带横岗)=0.8*0.375=0.3

沁县18882984563: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A)=0.8,P(AB)=0.3,求P(A - B) -
鄣园盐酸: 设B'表示B不发生,P(A-B)=P(AB')=P(A)-P(AB)=0.8-0.3=0.5.

沁县18882984563: 概率论问题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P(A)=0.7,P(A - B)=0.3, 求P(非A非B). -
鄣园盐酸:[答案] 书上的答案是0.6,我感觉答案是错的,有不准确之出,对吧

沁县18882984563: 设A,B是两随机事件 且P(A)=0 95,p(B)=0.9,则事件AB的概率P(AB)的范围是 -
鄣园盐酸: P(AB)<=P(A) ,且 P(AB)<=P(B) , 所以 P(AB)<=0.9 . 同时 P(AB)=P(A)+P(B)-P(A+B)=0.95+0.9-P(A+B)= 1.85-P(A+B) , 由于 P(A+B)<=1 ,因此 P(AB)>=1.85-1=0.85 , 所以 P(AB) 的范围是 (0.85,0.9)

沁县18882984563: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A与B相互独立,P(A)=0.3,P(B)=0.4,求P(AB)P(AB)B上有一横 -
鄣园盐酸:[答案] P(B横)=1-0.4=0.6;P(AB横)=0.3*0.6=0.18

沁县18882984563: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A) > 0,则P((A∪B)|A) = - 上学吧普法考试
鄣园盐酸: 由题意知,事件A被事件B所包含,即AB=A. 所以P(AB)=P(A)=0.6.

沁县18882984563: 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已知P(A)=0.5,P(B)=0.3,P(AB)=0.7,求P(AB)是P(AUB)=0.7 打错了 -
鄣园盐酸:[答案] P(AB) = P(A)+P(B)-P(AUB) = 0.5+0.3-0.7 = 0.1

沁县18882984563: P(A并B)交A=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A)>0,则P(AUBlA)=? -
鄣园盐酸:[答案] P(AUBlA) =P( (AUB)∩A)/P(A) =P(A)/P(A) =1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