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夷夏观

作者&投稿:邸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夷夏观指的是什么?
“夷夏观”根源于原始的部族认同和区分,在其早期无疑包含着浓重的血缘和种族认识。这与世界文明史上族属意识产生的通则是相符的。因为原始社会作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其基本单位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统世系相联结而成的氏族,然后才由若干在婚姻和经济生活上关系密切的氏族形成联合体——部落。比如,黄帝部落以及后来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夷夏之辨”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第二,重视夷夏之间经济文化方面客观存在的差距,承认双方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目的还在于做出价值判断,区分出先进和落后,从而自信华夏文化的优越性,保持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四夷”学习的榜样。

以夏变夷的边疆理论有哪些特征?
正是“夷夏观”族际观念的模糊,现实中的辨而难辨,辨不胜辨,所以中国历史上的边疆经营中的“夷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内部文化差异问题,即杂处的华夷在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上的差异问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问题。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

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
夷夏观念,夷,原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后泛指外国;这有尊中国贬外国之意,古代国人自认为居龟背中心,其他国家称狄蛮夷居龟壳边缘的荒蛮之地,理论依据是五行学说的中央戊己土。夏,华夏,指中国。是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夷夏”对立的观念始终未被打破?
对中国人来说,中国皇帝膺荷天命,中国是“中央之国”,是“孔乐教化,尧天舜日”,周边则“蛮夷之域,不识礼义”。但从历史实际看,“夷夏”对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说绝对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改变,因为历史上中原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任何力量无法改变的,而...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主要特征
1、夷夏一体: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中的夷夏一体观念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合作。中国古代统治者认识到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外交手段、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国家力图实现夷夏一体,以确保周边地区的稳定和安全。2、大一统: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中崇尚的大一统...

中原王朝对四夷是怎样的态度?
第一,“不勤远略”,即不必费力去经营边疆的“四夷”。“夷夏观”对“夷夏”之间经济生活、道德文化优劣高下的“辨别”和判定,往往容易将边疆民族与中原在经济方式、文化制度上存在的客观差距,归之于双方本性上的根本差别。所谓“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化,故不臣也”...

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和行成的原因?
内容 ①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一定联系同时又对其持鄙视态度并保持想当距离 ②根据文明类型划分异夏 ③华夏为宗主和文明中心 ④华夏以外的名族和势力被视为一夏 原因 ①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和周边地区相对落后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③大一统关联与儒家思想的影响 ④统治者的心态 自打 ...

根据材料三 指出中国鸦片战争后价值观念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_百度...
在中国历史上,农本商末的本末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也从各个方面积极宣传和贯彻,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是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也是封闭的小农经济必然的外部表现。 1、鸦片战争前,由于受传统夷夏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清朝官吏和知识分子都把中外贸易当成是中国对藩属国和“化外蛮...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解析
意思: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注释: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

星凌19427502888问: 什么是传统夷夏思想 -
宁国市氯化回答: 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夷夏思想就是盲目自大的思想,目中无人,自封上国. 古代夏朝是中心国,四方都是蛮夷,夏朝对蛮夷是鄙视的. 这种思想延续了几千年,清朝的固步自封就是这样的.

星凌19427502888问: 什么是“夷夏观念”? -
宁国市氯化回答: 夏,指的是华夏民族,开始以炎黄部落为基础,后经过发展到了大禹,后来建立了夏.从此“夏”代表了整个民族,汉朝的汉武帝以后又称为汉族.夷,指的是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夷夏观念,是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灭亡后崇祯这个年号在朝鲜还用了好几百年,可见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多大),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民族,就是夷夏观念.

星凌19427502888问: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
宁国市氯化回答: 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

星凌19427502888问: 概述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时期的民族观念,并试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过程的影响 -
宁国市氯化回答: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夏商周三朝处理民族关系、构筑统治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夷夏观最早是在华夏族中诞生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以文化和分布区域的...

星凌19427502888问: 什么是夷夏之防 -
宁国市氯化回答: 「夷」、「蛮」、 「戎」、「狄」分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仅意味着少数民族方位的固定化,而且也意味着华夏中心观念的出现.与四方未开化民族相对的是居住在中心的文明之邦 「华夏」.把这种空间等级观念理论化的,就是上述...

星凌19427502888问: 请问夏夷观念指的是…?谢谢哈 -
宁国市氯化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的夏夷之辩是以礼乐教化来分辨夏夷 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即是华夏 不读圣贤书不行仁义事就是蛮夷.

星凌19427502888问: 为什么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宁国市氯化回答: 这两句不相呼应.孔子这句,皇侃义疏云:“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于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同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朱熹集注引尹洙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无,非实无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简而言之,道德礼义比君王存在与否更为重要.当然,此句另有异议,如戴望言:“夷狄无礼义,虽有君不及中国之无君,明不当弃夏即夷也.”近人杨树达疏证云,这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依同此类见解,则仲尼之意与唐太宗此语契合.个人,联系当时礼崩乐坏之实际,当以皇侃等见解为佳,又定州竹简本论语如字作若字,若,像也,是否也说明夷狄之有君,不像诸夏之亡也?剩下的自己体悟吧.

星凌19427502888问: 材料一反映了道光帝怎样的外交思想
宁国市氯化回答: 7.(1)从道光帝的指示中可看出对外国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都是出于赏借和允许的,并没有屈辱感,由此可见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传统的夷夏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言之有理即可)(2)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 (3)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变为近代的“世界观”: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