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夷夏之辨”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作者&投稿:用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在清代两百六十多年里,夷夏之辨最初是明末遗民用来对付新朝的东西。而由此催发的文祸蔓延百年,则造成了刀锯迫视之下的夷夏之义既无可辨,又不能辨。所以在身历鼎革的一代遗民之后已是声响渐寂而渐去渐远。后来的朝旨和奏章里间有夷其人夷其事之说,但大半对应的都是高鼻深目的远人。因此大半皆意在指类,而非严辨义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古老的夷夏之辨在长久地退出了论述之后,因中西交冲又重新涨起,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时代命题。西方人用战争和暴力为导引同中国人作交往,因此战争和暴力都唤出了夷夏之辨中蛰伏的义理。而曾经各分彼此的满人和汉人,这个时候也理所当然地共同筑成了夷视西人的一方。

  由中国人的文化和历史作追溯,这种十九世纪重新涨起的夷夏之辨无不引春秋大义为来路,并因之而上接两千多年之前的儒学。但相隔了两千多年,其实夷和夏都已今时不同往昔。春秋辨夷夏,其主干不过是“内中国而外夷狄”。其内外之分,立意在于用一种界限把两者区别开来,使一部分以农耕为生产方式而拥有城邑、宫室、礼乐、衣冠的人类群体和游牧群体在空间上和精神上各有间隔,以避免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冲突、震荡和破坏。由此引申,当诸侯以会盟相往来,并以会盟为天下共立秩序之日,则会盟之外的群体,也往往被看作夷狄。因为自处于会盟之外,便是自处于秩序之外,从而是自处于道理之外。沿这种分辨和区别作推论,显然夷和夏之间的不同主要是教化和礼法之间的不同。所以郭嵩焘后来综贯而论之曰:“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而言及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谓之夷狄。”同一个意思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都曾被士议一再阐发,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相信春秋大义的本旨尽在于此。然则以春秋为源头,中国人区分夷和夏,其尺度从一开始便不全重族类,而极重文化。秦、楚、吴、越当日都曾被看成是夷狄,而究其渊源,他们中的一部分其实与周王室本属一脉而同宗同祖,但一经礼乐政教的裁量,则不得不夷夏分途,在“荆蛮”、“百越”一类指称下别成异色异样。然而也正因为不重族类而重文化,所以辨夷夏的春秋大义,同时又以“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为常理,明示被当作夷狄的群类是可以感化和转化的。正是这种可以感化和转化,才使得“以夏变夷”同夷夏之辨一样成为一种天经地义。是以曾是“荆蛮”和“百越”的楚、吴、越日后各自与诸侯会盟,且先后做过盟主,他们既已“进于中国”,当然不会再被看成是夷狄了。

  由于夷狄与诸夏之界不可不辨,又由于夷狄可以进于中国,所以春秋大义的夷夏之辨并没有明确的一贯性,并因这种没有明确的一贯性而常常一种意思与另一种意思不容易接榫。其间辨夷夏的代表人物管仲既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又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当日“远”之所指,便是夷狄。与之相类似,作《春秋》的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同时也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在管仲的意中和孔子的意中,驱逐夷狄理所当然,以德来远同样理所当然。然而前一面的肃杀和后一面的温情,则并非总是能够弄得十分妥帖匹配的东西。因此以夷夏之辨为春秋大义,同时便不能不接受春秋大义赋予夷夏之辨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春秋》说夷狄,常常以“戎狄无亲而贪”以及“戎,禽兽也”为比方。后人读史,遂容易以自己的经验相推度,想象用畜生比人所内含的恶毒。但以这种模糊性和多义性作反衬而深思之,则古人的本义里恐怕并不真的包含了那么多的恶毒。作为一个可作比较的实例,是当日孟子善辩,也喜欢举人和禽兽作比方。在辑录其言论的《孟子》一书里,一段话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另一段话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还有一段话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他在这些话里言之滔滔,一而再、再而三地将人比同禽兽,不能不算是好用这个词而且熟用这个词。但其态度则是以说理为提撕。人之比同禽兽,用意不是垢辱而是警醒。在那个时候,修辞以“能近取譬”为常态,常见的东西遂更容易被引来设词达意。因此辨夷夏而举禽兽为比,同孟子说道理而以禽兽为比在意思上应当更接近一点。两者都无须预设太多的恶毒。而后人读前人之每多隔膜,容易出错的也在这些地方。

  由于春秋大义里的夷夏之辨本身内含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遂使春秋大义里的夷夏之辨同时又为后人留下许多余地。所以汉代和唐代国力未盛之日,可以用和亲为办法来对付夷狄。和亲之外,有时每年还要向被当成夷狄的一方送岁币。杨联升先生曾说,这种事倒过来看,便是中国在向诸夷朝贡。当然,做过朝贡的汉人后来夷夏之辨演为以万里封侯的边功对了无穷期的边患,于是而有“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的震荡和勒石燕然的纪功。与汉人相比,唐人处夷夏之间要更加阔大一点。所以唐太宗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所以能及此者,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显然自信已经做到了“怀远以德”。

  作为一种古老的观念,夷夏之辨的显著变化起于南宋。赵宋一朝自立国到灭亡始终边患不断。三百多年里,西夏、辽、金、元一直与之相伴随而且相逼迫。其间的靖康之变演为社稷之变,致两个皇帝都被俘虏,并成了青衣行酒的囚徒,而后是皇室和君权在分崩离析中仓皇南迁。从这个时候开始,南宋士大夫议论的中心题目就是“恢复”。讬名于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由“靖康耻”说到“饥餐胡虏肉”和“渴饮匈奴血”,正说明靖康之变曾直捷地催成了夷夏之辨在人心中的激化。而比靖康之变更长久的刺激,则是高宗南渡之后不得不向占据了中原的金人称臣和称侄。以儒学辨夷夏的本义而论,不能不算是一种大耻和奇耻。而作为对称和对应,则是大耻和奇耻的长久存在,又一定会逼出夷夏之辨的长久激化。而后是南宋的夷夏之辨相对于汉唐的夷夏之辨变得显然不同。当日陈亮虽以倡事功为主张,而义涉夷夏则力持“圣人以常典卫中国,以封疆限夷狄,明其不可参也”,非常典型地说明了那个时候夷夏之辨重心的变化和理路的变化。在他的诠释里,“不可参也”便是不可混淆和不可往来。所以他痛责汉唐的“通和之义”是妄想“以女妻之,以舅甥之恩而获一日之安”,并由此深作追问说:“彼唯不习于礼义者,故谓之夷狄,而可以人伦而縻之乎?”这种以设问为论断的表述,其主旨已是截断了“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可能。于是辨夷夏的春秋大义原本内含的“以夏变夷”之说,以及由此推衍出来的夷狄之能够感化和可以转化皆不复存在。随后是南宋的夷夏之辨里,夷狄已成了一种既不能感化又不能转化的东西。而原本的夷夏之辨和夷夏之界,便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变为单面的夷夏之见和夷夏之防。“辨”和“界”所重的是区分,至“见”和“防”,则已是区分变作成见和区分变作排拒。之后由宋而明,被称作春秋大义的夷夏之辨大半都是沿着这一路道理传承和衍发,并在传承与衍发里化作精神的感召。所以章太炎后来说读《东华录》而起种族革命之念,读王夫之《黄书》而种族革命之志大炽。相隔两百多年,前人的文字依然能够唤起后人的血脉贲张,由此显示的当然是一种思想的生命力。

  时至十九世纪,中国人的文化已是既以先秦为源头,也以宋代为源头。比较而言,宋代的影响往往更大。因此,当中西相遇演为中西交冲之日,中国人认识西方人和判断西方人的尺度,现成就有的和用之顺手的正是从历史和传统中获得的夷夏之辨、夷夏之界、夷夏之见和夷夏之防。而作为对西方勒迫和侵逼的回应,南宋以来以夏视夷的激越和高亢尤能感染人心。所以郭嵩焘后来论洋务,曾多次讲到南宋以来士大夫辨夷夏及说和战的议论对当时人的支配和影响,于此深致感慨。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人被动地卷入了同西方世界的两次民族战争,同时是西方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国人的论述。中英鸦片战争之日,曾国藩在翰林院里做京官,他在家书中述时事,既说“英吉利豕突定海”,又说“逆夷性同犬羊”。而主持江南防务的两江总督牛鉴彼时身在战场,应当与西人更近一些,但其奏报言战言和,说的犹是“彼虽畜类,亦具人形。比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以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帖服”。在他们之后的六十年代,英法联军之役刚刚止息,受命办夷务而与西人直面交涉的奕?在奏折中说西人,用的还是“腥膻已满都城”以及“譬诸犬羊,时吠时驯”。其命意当然也在形容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等类之低而且贱。一个京官,一个总督,一个办夷务的钦差大臣,在前后相隔了二十年的时间里,都在用同样一种词汇刻画和指述西人,其间的本色,都是痛愤与蔑视交集于一体。在相近的时间里,起于闽粤民间,并常被引入奏折的另一种对于西人的统括之称是:“白鬼”、“黑鬼”、“番鬼”和“红毛鬼”。其间的本色,也应当是痛愤与蔑视交集于一体。于是,在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人进入中国的时候,两者都成了他们最先遇到的东西和无法绕越的东西。当日的中国人用“犬羊”和“畜类”指西方人,无疑比两千多年以前的夷夏之辨表达了更多有意的刻毒和怨毒。而溯其因果,则其中既有南宋以来久积的历史回声,也有十九世纪两次民族战争失败留下的创深痛巨和意不能平。前一面出自那个时候的精神世界,后一面出自那个时候的现实世界。对于生当斯时斯世的那一代人来说,这两种世界都是真实的。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反省十九世纪的历史,常常以深自刻责之心追究彼时的中国人以夷夏比中西的悖晦和颟顸。在时移势迁和眼界放宽以后,前人观念中的这些东西已理所当然地不为后人所喜欢。然而十九世纪的中国人身在特定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中,并在这两个世界里与陌生的西方人相遇,他们所能够依傍的东西只有自己熟悉的东西。因此从已知推断未知,遂成了用两千多年的历史经验来推断经验之外的西方人。而原本沿用已久的夷夏之辨虽然言之厘然,此日则成了罩不住西方人的东西。与此成为对比的,是由于西方人别有来路,所以他们能够以其别有来路为存在方式,反照出夷狄之说的懵懂、虚骄、自大和缺乏平等精神。这些都说明,被当作依傍的东西同时又是在造成限制的东西,而就其本义而言,时至十九世纪中期之后,夷夏之辨其实已入穷境。   然而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后的数十年里,作为一种观念的夷夏之辨又仍然是中国社会里的常理和常谭,从而仍然是中国社会里的普遍和多数。中法战争之际,梁鼎芬作诗说:“东夷北狄事不回,此虏穷毒手可埋。”中日战争之际,阎镜珩作诗说:“岛夷倾国至,三韩成战场。六州铁铸错,触眼惊胡氛。”其间的比类皆属伸手即来,脱口而出,俱见历史中的连续性从来没有中断。而在南方的民间社会以白鬼、黑鬼、番鬼、红毛鬼作西人的专称以后,华北的民间社会又在用“毛子”称西人。之后是世纪末的义和团指教士为“大毛子”,教民为“二毛子”,并以此搅动了北中国。以“毛子”比西人,亦夷狄之变称耳,其渊源依然出自夷夏之辨。这个过程与一次一次的民族战争和外力的持续逼拶相缠结。每一次民族战争的失败,都在以暴力重击和打碎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但每一次民族战争失败之后,中国人的夷夏之辨又在愤怒和愤痛里被重新黏合起来。于是六十年岁月,便成了夷夏之辨不断被打裂又不断被黏合的历史。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人是被拖着走进发源于欧西的那个世界历史过程的。因此,与这段漫漫长路相表里的,始终是冲突和外患。然则世非大同,不能以大同世界视之,由冲突和外患唤出来的敌忾,便构成中国人身在中西交冲之间的民族心理防线。而在后来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还没有被编织出来之前,当日的中国能够用来动员多数和聚合人心以支撑这种民族心理防线的,依然是古老的夷夏之辨和始终是古老的夷夏之辨。这个过程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感召,因此夷夏之辨虽已入于穷境,而其

第一,“辨别”。即分清汉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制度上的不同,并承认二者差距的客观存在。从上文对“夷夏”观念源流和嬗变的讨论中可知,自从春秋战国以后,四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汉族就大致生活于不同的环境,从事着不同的生业,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因而事实上分割为两个世界,甚至彼此对立。

第二,重视夷夏之间经济文化方面客观存在的差距,承认双方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目的还在于做出价值判断,区分出先进和落后,从而自信华夏文化的优越性,保持华夏文化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四夷”学习的榜样。




夷为平地打一个生肖动物
夷为平地打一个生肖动物如下:夷为平地打一动物生肖猴子。1.猴子生肖的含义 猴子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机智、聪明和灵活。猴子生肖也与一些传说和神话故事有关,成为人们喜爱和崇拜的象征。2.猴子的形象特征 猴子是一种灵活的灵长类动物,它具有强壮的四肢和灵巧的手脚,可以...

中国的传统美德具体有哪些?
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5、利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夷统一庆佳祥打一生肖,战鼓声声震碧天,四夷统一庆佳祥解一生肖_百度...
而“四夷统一庆佳祥”则象征着中国的版图,暗指秦始皇——中国历史上首位实现统一的皇帝,因此,谜底应为龙,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皇权和统一。关于“战鼓声声震碧天,四夷统一庆佳祥”解一生肖,这个谜语的答案并不唯一。有人认为答案是龙,因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统一和权力。也有人认为...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你了解的有哪些呢?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1、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中国象棋、中国围棋;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木版水印。国画、山水画、太极图等。2、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楚辞》。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文化空间的形成实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诗文风格都是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形成并充分发展起来的。这个文化空间是士族文人开拓出来的,体现了一种贵族化的精神倾向;反过来,它又大大强化和孕育了主流文化的贵族气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开掘出一个具有超越性的、极为精密细微、...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简介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5、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

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的起源、出处、涵义与...
朝廷和天下只是统治者者们考虑的事情——这在五百年前情有可原,今天若被重复就有点悲哀了。某先生在《传统文化狂说》中说:“《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我最喜欢唱了,把它改为:你是疯子我是傻子,越唱越乐,越乐越傻。”有点好气有点好笑,想来他老人家更多的是心酸。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急!!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 传统文化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成语有
答案: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听取各方面意见,就能把事情或道理弄明白;偏听偏信,就弄不清事物的真相。兼听与偏信是一对矛盾;分析方法的结果是明与暗,相互对立。其它选项分析:A尚和去同:不是成语。尚,提倡;和,协调;去,剔去;同,相同。提倡相通去除相同。不矛盾;B执两取中:...

寻乌县13845431470: 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员星奥天: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寻乌县13845431470: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
员星奥天: 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

寻乌县13845431470: 概述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时期的民族观念,并试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过程的影响 -
员星奥天: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夏商周三朝处理民族关系、构筑统治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夷夏观最早是在华夏族中诞生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以文化和分布区域的...

寻乌县13845431470: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
员星奥天: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他们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的制度方针. 1.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

寻乌县13845431470: 中华文明的特点 -
员星奥天:[答案] (一)悠久性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 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代的佛教,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外来文化的典型.所谓“夏夷之辨”,并不是按...

寻乌县1384543147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
员星奥天: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儒...

寻乌县13845431470: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
员星奥天: 道与人欲的斗争 人欲起,道心无 所以,逾到后世,智惠出,大伪生. 人为一已私利,而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生命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让人回归本源,回归道. 无欲,不争,天人合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