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夷夏”对立的观念始终未被打破?

作者&投稿:褚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和行成的原因?~

内容
①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一定联系同时又对其持鄙视态度并保持想当距离
②根据文明类型划分异夏
③华夏为宗主和文明中心
④华夏以外的名族和势力被视为一夏
原因
①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和周边地区相对落后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③大一统关联与儒家思想的影响
④统治者的心态
自打

夷夏观念,夷,原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后泛指外国;这有尊中国贬外国之意,古代国人自认为居龟背中心,其他国家称狄蛮夷居龟壳边缘的荒蛮之地,理论依据是五行学说的中央戊己土。夏,华夏,指中国。是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民族,就是夷夏观念。——定义判断篇。

对中国人来说,中国皇帝膺荷天命,中国是“中央之国”,是“孔乐教化,尧天舜日”,周边则“蛮夷之域,不识礼义”。但从历史实际看,“夷夏”对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说绝对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改变,因为历史上中原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任何力量无法改变的,而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虽是他的个人偏见,却也不幸言中。“夷夏”格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华夏文化在发展中能适应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挑战,始终保持着一种不曾间断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传承下来,而以华夏文化为主导融合“四夷”的过程也不断继续下去。说相对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文化对“夷夏”对立中的异质文化,表现出了适度的开放性和宽容,并能在不断的“以夏变夷”的方式中发展壮大。这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与政治的统一和发展,无疑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一统王朝曾被视为蛮夷?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也曾被人视为是蛮夷。在战国前期,秦国由于地处西部边陲,它的国家文化和位于中原地区的东方六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齐国)有着很大的差异。当时秦国贫穷落后,所以受到六国的鄙视,六国国君都把秦国视为另类,认为...

什么是华夷之辩 华夷之辩的的解释
1、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2、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一统王朝曾被视为蛮夷?
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的王朝,其中有三个王朝却不为华夏文明所认可,被视为蛮夷之邦许久,他们就是秦王朝,元王朝和清王朝。那为什么同为大一统的王朝,他们却不被华夏文明所承认呢?统治也需要许多铁血手段进行镇压才能维持呢?首先从华夏文明本身来谈谈原因。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

华夷之辨宋朝时期
宋朝灭亡后,"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血缘和礼制宗法文化,逐渐转向了文化或地缘因素,强调"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原则,即只要接受和实践中华之道,即便原本属于异族,也能成为中华的一部分。在历史的特殊时刻,如面临外敌入侵,这种以文化为主的区分会占据主导,以保护华夏文明和尊...

近代史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了...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

“蛮夷”是什么意思?
5、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

华夷之辨明朝时期
徐光启等明朝知识分子已认识到西方殖民者是未来的威胁,他们预见到中国可能面临的竞争。王夫之则提出夷夏之别是文化而非血缘的,强调文明与野蛮的相对性,以及多元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他认为对待夷狄应以仁义为原则,而非肆意欺凌。关于“华夷之辨”,王夫之的论述显示,它本质上是文化的区分,而非单纯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词句出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

东夷是什么意思
东夷历史上所处的地区,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具有重要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区域。例如辽宁省的龙城遗址、吉林省的长白山天池、河北省的山海关等地,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它们的建筑风格、祭祀活动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遗产吸引了无数的游客。7. 东夷的未来发展 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交流,东夷的文化与其他...

浉河区18879078536: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
戢夏补脑: 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

浉河区18879078536: 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戢夏补脑: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

浉河区18879078536: 概述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时期的民族观念,并试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过程的影响 -
戢夏补脑: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夏商周三朝处理民族关系、构筑统治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夷夏观最早是在华夏族中诞生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以文化和分布区域的...

浉河区18879078536: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 -
戢夏补脑: 主观原因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存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封建思想使中国的发展无法走出怪圈.在中国封建主义延续了几千年, 长期的停滞和固步自封而渐渐失去了生命力,忠孝、三纲五常、君臣父子...

浉河区18879078536: 材料一  “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欣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 -
戢夏补脑:[答案] (1)第一小问的意义,根据材料一“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重儒学轻艺事…改变...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背景,根材料一“'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

浉河区18879078536: 简述华夏中心观念在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
戢夏补脑: 在东亚历史中,很少有挑战中国在东亚外交的统治地位的例子.中国中心主义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外关系的核心.长期是文明中心,对邻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

浉河区18879078536: 关于中国的历史 -
戢夏补脑: 一、“中国”一词的历史含义变迁“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

浉河区18879078536: 中国为什么叫做“华夏、神州”,有什么来历吗? -
戢夏补脑: 为什么中国又叫“华夏” 自古以来,中国有过许多名称,如中华、中原、华夏、*****等等.为什么要把中国叫做华夏呢? 《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

浉河区18879078536: 论语中有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这样没有君主呢. -
戢夏补脑: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国君,仍然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国君.” 夷狄,通常是指中原周边未受礼仪教化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结合当时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现实,和孔子倡导周礼的思想来看,在本文中是用夷狄来指待中原那些不遵从礼仪的国君,是对不讲礼仪的国君的讽刺.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倡导恢复以前的礼乐,可现实却是君不君,臣不臣,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的夷夏之分,到后来zd发展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这也为后来华夏民族统一观念的一个来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