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是止还是观,怎么有的说是修定,有的说是修观

作者&投稿:愚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修观~

首先,止观要双运,如果只有止没有观,那就修成木头了,如果只有观没有止,那就会变得比较癫狂,并且止观若只修一方,都会遇到瓶颈,很难修好。
打坐修观的时候,以呼吸的触,也就是碰触到鼻端上的皮肤作为觉知的目标,当这个念现前,一再寻伺(寻就是觉知目标,伺就是继续专注目标)于呼吸的触。然后观察这个触的生灭,这就是无常随观。
修观的时候对周围其他的目标包括声音包括你打坐的腿痛是没有排拒性的,若是有排拒就是偏向止了,或者你有了执取也会有排拒性(拒绝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如果别的目标变的强烈,就暂时放开呼吸的触,去观察新目标的生灭,但是不要去控制任何一个目标,就是说,见只是见,闻只是闻,不要去思,不要去控制。
单修观不要以得到禅那为目标,若是修观的时候杂念减少,禅相会出现的,但是不要理会,继续观,有时会见到身体局部或者全身的生灭,甚至还会观到心的生灭。若是观智不成熟,心脏会痛,这个时候就不应该再继续观心的生灭,而是转而观鼻端。有时会有刹那定,不过不用管它。
修观可以修到随时轻易的迅速的得到无常观,就是处在证入涅槃的边缘了。
最后,可以把打坐当中的经验用到生活中去,因为生活中周围的环境其实也能作为观的目标,观其生灭。

是“参话头”呢!和修止观是两码事。
修止观,是禅定里面的功夫,其中“止”(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巴利语vipassanà,音译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
而“参话头”,则是禅宗的修持法门之一,切勿与“禅定”混淆了,要知道“张三”和“张三丰”是两码事哦!所谓“话头”,其原意即谓“话题’’,意思是:这一个话题,何以如此?为何如此?由此相互印证、考量彼此之所学。其中又分为两大类:一为有义味语,一为无义味语。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曰:“镇州大萝卜头。”“青州布衫重七斤。”“麻三斤。”“乾矢橛。”“庭前柏树子。”等等,皆无义味语也。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其实代表了自己修持的境界。又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皆有义味语也。或有不用一句话头,唯单参一则古人可疑公案,如蚊子咬铁牛,死死啃去,此则名为参公案。所以,“参话头”作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重要修行方式。

我们来看下一你的问题-----觉知是止还是观,怎么有的说修定,有的说修观。”问题的表达有一点问题。
“觉知”------应该是“见闻觉知”吧,就是我们的心识接触到的外境的总称。
眼看到的为“见”、耳听到的为“闻”、鼻舌身相对应的感受为“觉”、意识相对应的为“知”。
“止观”在你的题目里,是一个词。
“止观”是佛教中一个修行方法(一种修行法门),是天台宗的实践法门。
“止”,有停息、停止、止住、止息的意思;
“观”,有“贯穿”、“穿灭”、“通达”的意思。
“止观”连起来讲,意思就是:停息(停止、止息)我们身体能感受到的一切外境与意识、妄念,而专注于某一个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来看待这一特定对象。
你说的“觉知”,正是修习止观法门,要舍弃(抛下、停止、止息)的外境、意识、妄念。
我觉得,“定”是比“止”更高的层次了,修习止观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定。

修观。
 观者,约言之,观甚深空性是也。亦可谓观者,所以使人证知甚深空性者也。亦可谓观者,以甚深真空性为所缘也。
  修观法甚多,今依宗喀巴大师亲承文殊之传者。
  生起空见主因有:
一、忏罪集福。二、对于上师本尊不二之启请。三、依闻知空性为因,辗转增上以思维之。文殊语宗喀巴大师云:以三因合修,生起空见不难也。
  修观之路有二:
一、以空性为所缘而修止,二、由得止后而修观。
  今所讲者,系依第二路,故合修止及前述三因是为修观四种主因。以未得止而修观,难生起故。
  所以必须闻思辗转增上者,因不努力闻思,则关于空性之闻慧思慧,无由生起;亦即关于空性之修慧,无由生起。必先闻知空性,而后如理思维,如理思维,而后生起决定;依此决定而修,然后生起修慧,三者有必然之次第也。弥勒菩萨亦如是说。深密经亦说,须先闻思,然闻思究以何者为依,则依深密经是也。所以然者,吾人智慧过浅,不能自依,必须依经。经有了义不了义,辨别复难。故又必须具智而巧于抉择者之所抉择。今所依者,为深密经中,经龙猛抉择了义之一部。佛曾授记谓:我灭度后四百年,有善如我意义抉择空有,显明中道之龙猛当出于世云云。故吾人当追随龙猛之后,依其所说甚深空性,而起闻思。然龙猛对于甚深空义,说论六部,吾侪智浅,仍不能了。经龙猛之后,能开显龙猛所说中道义最善巧者,惟有月称,此阿底峡之言也。乌马得瓦有云:依何知空性,依佛所授记,龙猛解空性,月称继龙猛,亲承其教授,故依二师教,成佛甚容易,不依则不成。阿底峡为继龙猛、月称而解空义之圣者,宗喀巴大师又为继阿底峡、月称、龙猛而通达大般若经空性之圣者,入中论中曾授别记、其大意谓:有智慧如日、显明中道、破边执暗、善慧名称其人者,当出于世,后人依之,得以出离二边入于中道者,为数甚多云云。
  宗喀巴大师证入中道:非仅由文殊加持,仍由文殊现身而为说法。其嘉言要录一书中,曾言我于中见,未离障时,幸仗上师文殊之恩,始无过证入。吾侪今日上依龙猛之中观六论,次依月称之乌马觉巴(入中论)及乌马宅色,近依于宗喀巴大师之杂局则切、他通切穹,依如是等论,则可与大般若意义相合,亦可谓开大般若之宝钥。大般若意义,约而言之,不外中观空见二者,吾侪依种种经文以寻空见,但空见之得难矣。佛证道时,天人请法,亦曾有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在世时,欲闻空性,尚难如是,况佛已灭,难何待言。故吾侪惟有依止文殊及宗喀巴大师所传之教授:一、忏罪积福,二、本师本尊无二无别之启请,三、依善巧通达空性之人,与关于空性之经论精进而研究之。合此三因,则得空见不难矣也,此上来诸师相承之说也。宗喀巴大师曾云:初次二因,于修空见固不可少,即学他法亦不能离。大师并曾作如是教授:如对于一切经论,诵之而不能忆,思之而不能知,修之而不能证时,惟依三宝加持之力,自然能忆能知能证。故欲问空见依于何因,不外依上述种种因而已耳。
  生空见之支分。
  最初须认识烦恼之无明。能认识烦恼之无明,则对于中见之障,能显然指出,且对于烦恼诸境之根本,亦能决定了知。由是而生脱离烦恼根本之见,欲脱离烦恼根本,舍空见莫属,由是而生决定依止空见之心。
  何谓无明,凡与明相反者,皆名无明。何谓明,通达无我之慧即名曰明。是故当知通达无我之慧,与执我之无明,恰成相反。因无明乃在二我执之中也。无我之慧,即是空见。故空见与无明亦成相反。无明既于人法二者之中均执有我,故人我执与法我执即是无明。龙树提婆同作是说:凡属缘生诸有相,佛说一切皆无明。月称亦云:所谓愚痴无明者,即于无自性诸相,而横执为有自性,此执能翳诸法空性。在天清瓦一派,对于一切法执实之心,即认为是烦恼无明,在穰觉巴一派,则认为执实之心,尚不得为烦恼无明。因穰觉巴以阿罗汉已断烦恼,未断执实心为证。天清瓦则谓阿罗汉已分断执实心,否则不能证涅槃。然依据经义则执实之心,实与烦恼无明相依,故月称之义乃为谛当:盖由自性实有执,分为人法二我执,人我执中,既有烦恼无明,则法我执中,亦有烦恼无明,此经义也。
  所谓人我执者,即对补特伽罗成立为有自性之执著心是也;法我执者,除人我执而外于一切法执有自性之心是也。
  人我执有三:一、我执,二、我所执,三、余我执。法我执者,上述三种之外,于有为无为诸法,生起自性之执。总而言之,二执皆同执自性,不过所缘不同。依天清瓦一派之见,以自补特伽罗为所缘,执有自性,是我执,以我所为所缘,执有自性,是我所执;以我我所以外之法为所缘,执有自性,是余我执;此三种执,所缘不同,而皆是烦恼无明。唯识家以无明归于五钝使之列,不属于我见,以为无明与我见虽同在一处,其性各别。天清瓦则直指我见为烦恼无明,此两家不同之点。
  大众部之我执,以五蕴为所缘。唯识家之一派,以唯心为所缘;复有一派,以阿赖耶识为所缘。穰觉巴以第六识为所缘。在天清瓦(顿觉哇、即应成派)则一切加以破斥,而以唯我为所缘。盖自穰觉巴(自续派)以下,皆将我与所缘分而为二。如问穰觉巴何者是补特伽罗我,必答曰第六识。唯识派必答曰唯心,或第八识。大众部必答曰五蕴。而天清瓦则答,补特伽罗我即我。更问:我为何,答我即是我。所以然者,天清瓦认为补特伽罗本来无我,由执我之朵巴(分别心)力,安立而有。推之凡随心所喜而现之一切法相,皆由朵巴安立而有,即一切世间苦乐诸法,亦皆由朵巴安立而有。经云:由有分别心,遂有一切法。又经云:以分别心建诸法,其喻有如见绳蛇。(一切法皆依分别心安立而起,喻如绳蛇,法不能自起故。)若法不待分别心安立而自起者,是即与空性相违之法。故一切有部,穰觉巴诸家之见,皆与中观相违。是故当知,凡于补特伽罗不知其为依分别心之所安立,而认为自性有者,即是人我执。于一切法不知其为依分别心之所安立,而认为自性有者,即是法我执。此二种自性之心,即二我执。如于补特伽罗上,无上述相违法,是为补特伽罗无我,于一切法上,无上述相违法,是为法与我。对于从前所执自性成立诸法,能见其为虚妄不实时,即是见空性。朵巴安立诸法,其例如瓶,众缘具足,假名施设之后,则瓶之分别心随之而起,瓶之分别心既起,则瓶亦随之而有,若无瓶之分别心则瓶亦随之而无。

  不待他教而任运自起之我执,是为俱生我执,此执是二我执之根。俱生我执所执之境,即是自性。与此正对而相反者,即是无自性之空见。故空见之障,即是自性执。月称论中有云:云何为我,不依他而有之自性是也。无此自性,则亦无我。观此则上述与此相违之诸法,则可知矣。
  对于中观自续派见解之相违法,如能通达,则对于此论之相违法,亦可生起通达之方便,然则自续派见解之相违法如何,认为实有(遁诸)与空见相违,此点是穰觉巴与天清瓦所同。而成立实有之理路则彼此不同。不同安在,例如瓶一,自续派以为瓶由自成,而非特别安立之理所成;如系安立之理所成,则为实有,实有,则内心之境与外面所成立之境,应当相合,如心境与外所成境不合,则为虚妄,故以特别安立之理成立实有,不免二过:其一、如心境与外所成境相合,则使人心于瓶生起瓶之支分与瓶之自体是二之分别,因分别心境,一定有支分是支分、自体是自体之见解在内故也;其二、如心境与所成境不合,则有前述成为虚妄之过。
  盖自续派意重在瓶由自成,如非自成,则瓶应成无。云何成无,因瓶如非自成,观瓶无谬之眼识,任如何观,亦不见如瓶之相,瓶相既无,瓶名亦丧,故不认为瓶由自成者,有如是过。综其所述理由,则瓶之成立有三:(一)瓶由自成,(二)瓶之相由自成,(三)瓶之性由自成。此三种成立之理由,均心想功能之所安立,而非实有。以上是自续派对于实有成立之理路。可见自续派认实有与空性相违,与天清瓦同,其成立之理路异耳。能知上述自续派之见解,则对于天清瓦观法内细微之障亦易明了。天清瓦对于实有成立之观察如何,天清瓦认为穰觉巴所称之三种自成,皆为实有成立之理事,如无上三,则亦无实有可得。三种成立之理为何,既瓶相不依分别心与所安立瓶之假名,而于安名分位(即瓶之因缘,如水土人工等)上,自己成立如是所观之境,即为实有之境,如照此所观之境,执为不谬,即是实有(遁曾)执。吾人最初即宜认识对于实有系如何起执,如能认识对于实有如何起执,亦即能认识实有执,实即是无明务,须认识清楚,如能认清执实无明,则何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亦即能决定了知矣。如不能决定了知,则对于空性不能生深信心,对于无明不能生脱离心。故须依经论所说,一切烦恼根本之理论,生起此种决定心也。

何故执实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八千颂云:由执我我所功能,一切众生堕轮转。又经云:此理之譬喻,如刃断树根,枝叶与细梢,
一切成干枯。宿那主(菩萨名)当知,如无萨迦耶(即我见)烦恼本随灭。依经所云,可见如有萨迦耶见,一切烦恼境皆起,故萨迦耶见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龙树(即龙猛)、提婆、亦作是说:无始执蕴以至今,补特伽罗恒执我。此云执蕴,即是法执,法执即是萨迦耶见之因。何以故,法执是一切烦恼之根本故,此亦经所云也。总之,萨迦耶见与法执同是轮回根本。因此二者,除所缘不同外,所执之境,同是实有,同执实故,谓为同是轮回根本,不相违也。除此我执与所执之差别实境如贪嗔痴慢等,皆不得谓轮回根本。总之一切烦恼,皆因愚痴(执实无明)而起,所以者何,凡是烦恼皆执无明境,愚痴无明境内,无论俱生分别,皆有各种不同之实性,故生各种不同之执著。愚痴无明所执之境,是为实有。或于实有喜悦,是为贪执。或于实有不悦,是嗔执。其他执常执断,各因实有境之差别而生。归纳言之,任何烦恼,无不在执实境内,故执实境内一切烦恼具足。例如贪嗔性别,不能同时俱起,而各各无不有执实境与之俱行,故执实境遍于一切烦恼。四百颂云:如身于身根,愚痴遍一切。(即言遍于一切烦恼意。)颂意:凡属身之支分与其余诸根,如眼耳等,非依自己功能,而皆依于身根。如是贪等与一切烦恼,亦如诸根之依身根,而依于愚痴之上。由此理故,即知愚痴实执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如能将愚痴实执诛灭,亦即诛灭一切烦恼。提婆亦云,由此理故,能诛愚痴,即诛诸惑。此理在他经亦多相同。《入中论》云:诸烦恼过尽无余,一切来自萨迦耶。又曰:初由执于我,次生我所贪,由于贪功能,轮回以永立。此言轮回之根,为萨迦耶见也。又巴登却渣云,凡有我见者,恒常执于我,由于执力故,于我生贪着,由贪着力故,不见诸过患,见诸好乐相,又复生贪着,我执于我所,爱取执已有。此颂之意,由我见力生起我执,由我执力生起贪着,由贪着力,于我生谋安之想,由谋安力于我生贪着之想。(安乐必待对象,对象即我所。)由贪着我所力,于我所上及安乐上,但见其功德,而不见其过患。总之,《入中论》及上所引诸说,不外说明萨迦耶见,是烦恼与轮回之根本。

读心经


到底什么才是“知止”
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

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境解读是什么?
是修为的心志定向,人生之旅的目标定向确立与终极归宿。将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错误世界观,改造成为正确的人生观,把握自己所当止的去处,向着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有了奋斗目标,就能勇往直前,不会在人生旅途中迟疑徘徊,故曰“知止而后有定。”4、静:是心地清静,无私无欲,物我两忘,心不随外...

止的笔顺组词
1、停止、阻止、止境、岂止、防止、不止、禁止、静止、截止、中止、观止、终止、遏止、举止、为止、行止、废止、止步、休止、止息、抑止、何止、劝止、起止、栖止、底止、息止、止驻、止语、旋止、请止、镇止、止观、止尽、止水、止血。2、知止、止痛、仰止、风止、止渴、依止、止道、呵止、投...

观的两个读音是什么,并组词
观止[guān zhǐ]: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 guān fēng ]: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参观[ cān guān ]:原指对各种情况加以比较观察,现指实地观看。观瞻[ guān zhān ]: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注视,瞻望。奇观[ qí guān ]:...

生而知知 生而知志 生而知智 生而知执 生而知止是什么意思
“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

“观”字有几种意思?
一、观释义:1、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2、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注视,瞻望)。大~。奇~。3、对事物的看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老子说过的
整句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说的。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里的“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大意是: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受辱; “知止不殆”实际上就是“知止而后不殆”,...

古文观止是什么意思
3、观:阅读 4、止:截止,到此为止 5、古文观止:截止到现在,最好的古文。问题二:古文观止是什么意思古文观止的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就是表示改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是古文中的最高水平,读后就不用再看其他古文了。问题三:古文观止是什么意思 《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散文总集,由清代吴楚材...

止而后能观 意思
这句话没有典故,是中行的一句广告语,原句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典自大学 现在说说意思,这句话中两个重点是止和观,就我的理解是,止代表的意思是旁观的意思,不是停滞不前的意思,而观更有旁观者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在做银行业务的...

什么是止观法门,怎样修习止观法呢
就是指“禅修”,亦可说是止观法门,它的目的在涤荡淫欲、憎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骚乱不净。一方面又培养集中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格,以冀最後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盘。

贾汪区19536248493: 如何修禅定 -
汝水脑复: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

贾汪区19536248493: 觉知和观照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
汝水脑复: 行者,修行人常说“觉知”和“观照”这个两词,它们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回应:觉知和观照这两个词相同吗?当然不同,如果完全相同,老祖宗们就不会造出这两个词了;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在我看来,觉知是萤微之光,而观照则是...

贾汪区19536248493: 我想问下内观禅修分阶段吗?如果有是哪几个层次?<br/>内观禅和?
汝水脑复: 1、不论是内观还是止观,都是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修行,区别在于,内观是在近行定的基础上修观,止观是在禅定的基础上修观.观就是佛法中的慧学,共16观智:即:...

贾汪区19536248493: 我想学习禅修静静心,能否介绍一下禅修的方法和过程? -
汝水脑复: 禅,是古印度语“禅那”的音译简称,意为“静虑”,有非常系统和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儒释道三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禅修方法,比如儒家讲“坐忘”、道家讲“心斋”、佛家讲“禅定”,其实都是在讲禅修,其核心都是为了让人修身养性,乃至最后明心见性.但不管有多少种禅修方法,从大的技术路线上都可以分为“止”和“观”两种,“止”就是“定”,是能够培养人的专注力,“观”就是“慧”,是能够培养人的觉知力,而高级的禅法则是“定慧双修”的.不同的禅法体系,其次第是不同的,无法一概而论,建议你先学习一些基础的理论和方法,有了一些实修体验之后,再逐步深入了解.可以学习“自在禅修”课程,比较适合你这样的初学者.

贾汪区19536248493: 震惊发现:南传禅修如此简单!比中国“大乘”容易多了!实修禅定的请进:最近我一直想修止观, -
汝水脑复: 嗯,以十二因缘为理论的实修方法,简单扼要,上手快. 你这方法,再总结一下,其实就是观:色、受、想、行、识.能观五蕴皆空,也算是《心经》的实修法门吧. 现在实修的人越来越多了……

贾汪区19536248493: 什么是止观法门,怎样修习止观法呢
汝水脑复: 止观是在因讲的,修止观成就了得到的果就是定慧,就是佛法三无漏学里戒定慧的定跟慧. 止观法门是禅修的法门,可以分成两个部份,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所谓止就是练习制心一处,乃至得九次第定,而观则是得定之后,於定中起观,观什...

贾汪区19536248493: 什么是地藏法门的止观修持 -
汝水脑复: 止 观是佛教禅定修习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原则,又作止观双修、定慧等持.佛教禅定包含了“止”和“观”两大部分.“止”,梵文sa—matha,音译奢摩他或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观”,梵文vipasyna,音译毗...

贾汪区19536248493: 佛学中的于内觉观是什么意思? -
汝水脑复: 佛友,我找了佛学辞典没找到于内觉观这个词,只有“内觉无知”和“觉观”两词.意思是: “内觉无知”为“十九种无知”. 瑜伽四十七卷二十三页云: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

贾汪区19536248493: 我发明了正念念佛哈哈,大家分析一下 -
汝水脑复: 本末倒置. 修内观后还要念佛??? 先修慧,再修定? 那不是把戒,定,慧倒转回来了吗? 三昧叫做samadhi,定.安止定叫做,samatha.而正念动中禅就是四念处的另外的说法,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现四念处的修行方式. 觉知自己的呼吸...

贾汪区19536248493: 《大学》中的“知止而后定”是什么意思? -
汝水脑复: “知止而后定”是不正确的,应该是”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