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戏》中,对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应如何理解?

作者&投稿:蒯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社戏》中,对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应如何理解?~

偷豆体现的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提到了孩子们偷豆的故事,这种情景我们小时候也有过,很多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当顽皮的孩子在田间发现了成熟的瓜果,都会忍不住去偷偷摘来尝尝的,大人们也不会严厉惩罚的。这是孩子们顽皮的表现,并不反应孩子的品质问题。

  《社戏》中有个片断,写的是孩子们"偷"豆的故事。这个片断,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情意美、童趣美、文理美,真可谓美不胜收,魅力无穷。

  一、达情显旨情意美。如果说《社戏》是作者用情感的汁液写就的赞美的乐章,那么,"偷豆"的文字就是其中最美妙的音符。

  请看"偷豆"片断中双喜与阿发的对话:

  "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原来,孩子们"偷"豆,并非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丝毫没有偷的性质。所谓"偷"豆,只不过是孩子们背着大人摘豆来吃,这样的儿戏,本来就无可厚非,何况他们"偷"的还不是别人的豆。"偷我们的罢",阿发的话又爽快又恳切,"我们的大得多呢"。可见,孩子们"偷"豆,并不在乎豆的归属,而是择优取豆,谁家的豆好就摘谁家的。如此,便心安理得,甘愿"偷"自家的豆与伙伴们共享。阿发的话,恰恰表明,"偷"豆这一似乎不那么光明正大的举动,其实正反映出农家子弟忠厚老实的性格,纯洁无私的品质。

  再联系后文所写的六一公公与双喜的对话,更觉得孩子们"偷"豆的行为理直气壮:"偷"豆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我们请客",请"我"(迅哥儿)这样的"贵客"。由此,又可以看出农家子弟热情好客的为人。

  在作者的笔下,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多么高尚,农家小友的形象多么可爱。无疑,在《社戏》中,偷豆的故事是表现农家子弟美德的最为典型、最感人的事例,也最能体现作者对农家子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描写"偷"豆活动的文字起到了凸现作品主旨的作用。正如许广平先生评价的那样:"'偷'罗汉豆一事,更是具体表扬了农民子弟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收获的最好成果贡献出来的忠厚性格。读了这篇文章,谁都被作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农民兄弟的真挚友爱所感动。"

  二、"乐土乐事"童趣美。《社戏》里所写的故事全是在农村这块儿童"乐土"上的"乐事"。其中,"偷"豆当属第一"乐事"。

  作品中,描写"偷"豆活动的文字最富有儿童情趣,读来令人陶醉,能给人莫大的精神享受。

  作品中,依次写了建议"偷"豆、商议"偷"法、"偷"豆入舱、剥豆、煮豆、吃豆等环节,演绎出"偷"豆活动的全过程。其中没有悬念,没有喜剧性矛盾冲突,也没有渲染、烘托式的描写,但却能扣人心弦,不仅令小读者心往神迷,就是大人们也会为之动容。原因何在?正在于"偷"豆活动本身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童趣十足。试想:初夏之夜,江南水乡,归航途中,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无拘无束,自作主张,"偷"豆煮豆,解馋尝新,这样的活动不像是一场游戏?孩子们同心同德,合理分工,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共享美味,那手忙脚乱的动态、那兴高采烈的神情、那热闹开心的场面可以想见,这样的"游戏"岂不是饶有情趣,妙不可言?

  特别有意思的是,写罢"吃豆"后,作者并不急于将"游戏"收场,而给它加了个"尾声"--商定"预后"对策:"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椿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瞧,孩子们多么天真、稚气!他们的"报复性"对策真叫人忍俊不禁。这样的"尾声"更使"偷"豆的"游戏"平添了一份童趣。

  作者能编导出如此精彩的"游戏",不仅与其文学造诣有关,更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作者儿时就曾有过一段农村生活的经历,见识过许多的"乐土乐事",又深谙儿童心理。他正是带着童心、带着爱意,对"乐土乐事"进行筛选、加工,从而写出了"偷"豆这样的极具童趣的故事。这样的取材于生活的故事,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必然是老少皆宜,人人喜爱。

  三、珠圆玉润文理美。"偷"豆故事的构思缜密,文笔美妙。无论是情节结构的安排,还是遣词用字,都显得合情合理,珠圆玉润。

  从情节结构上看,"偷"豆的故事编排得无懈可击。

  前文写去赵庄看戏途中见闻,预先点出了"两岸的豆麦",表明有豆可"偷",为归航途中"偷豆"埋下了伏笔;归航途中,已是午夜,孩子们来回都奋力划船,看戏也折腾了好一阵子,多少有些疲累饥饿,更兼"我"连白天"东西也很少吃",此时"偷"豆大有必要;八公公的船上,"柴火又现成",满足了煮豆享用的条件--有豆可"偷"、有"偷"豆的必要和有享用的条件,是导致"偷"豆活动的"三要素",有了这样的"三要素","偷"豆的情节就显得合情合理。

  从语言文字上看,作者的描述朴实无华、自然亲切、准确生动。其中,有不少动词可圈可点,用得极为精当。如写阿发下田后的动作是"往来的摸了一回",这个"摸"字恰合语境:归航途中,"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夜色如此,既然看不清豆,只能弯下腰去,用手来"摸"。再看写吃豆的句子:"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里面三个动词都用得极为精准。其时,孩子们一心吃豆,不划船了,"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一个"浮"字不仅写出了船在水上轻摇慢晃的动态,还能使人想像出船上的孩子们吃豆时悠闲自得的情态;上文对看戏的人数有过交待:"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吃豆时,孩子们"都围起来","围"字暗合前文,表明人数之多,且能状写出孩子们聚成一圈,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吃豆的场景;写吃豆的方法,是"用手撮着吃","撮"的解释是"用手捏取细碎的东西"。用在此处,恰好摹状出孩子们用手指捻捏豆皮,将豆瓣挤入嘴里的动作细节,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这些普普通通的动词,作者似乎信手拈来,实则通过了精心的筛选,用得极为贴切,显示出不可夺移的表现功能。

偷豆体现的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这种行为是孩子们天真的象征,突出了孩子们的大方,天真,也体现了这儿孩子美好的品质。

社戏中“偷豆”的这一环节是体现出小伙伴们之间的淘气顽皮、农家孩子的热情。也体现出了农家孩子的能干,比如他们的摆渡,和他们偷完豆后剥豆,煮豆,以及吃完后洗碗洗盘无不体现出农家孩子的能干。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88422

一、达情显旨情意美。如果说《社戏》是作者用情感的汁液写就的赞美的乐章,那么,"偷豆"的文字就是其中最美妙的音符。
原来,孩子们"偷"豆,并非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丝毫没有偷的性质。所谓"偷"豆,只不过是孩子们背着大人摘豆来吃,这样的儿戏,本来就无可厚非,何况他们"偷"的还不是别人的豆。"偷我们的罢",阿发的话又爽快又恳切,"我们的大得多呢"。可见,孩子们"偷"豆,并不在乎豆的归属,而是择优取豆,谁家的豆好就摘谁家的。如此,便心安理得,甘愿"偷"自家的豆与伙伴们共享。阿发的话,恰恰表明,"偷"豆这一似乎不那么光明正大的举动,其实正反映出农家子弟忠厚老实的性格,纯洁无私的品质。


社戏中对孩子们的行为,做法的看法
〈社戏〉中看戏回来的路上,一帮孩童偷豆吃,写得活灵活现,富有诗情画意。而且,阿发决定“偷”自己家的,表现了孩子们的纯洁善良;六一公公被偷反而夸赞“偷”豆者,更富有人情味,充分表现了故乡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借人家的船用,还偷人家的豆,用了盐和柴,这是不符...

《社戏》是一篇童年散文,为何会被《呐喊》收入囊中?
二、是对单纯童年生活、对孩子们的“呐喊”对于孩子的描写是社戏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对孩子天真灿烂想法的阐述,或是对孩子善良机智性格的描写,都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孩子这一群体的关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存在,才会让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

在鲁迅的《社戏》一文中“船头看戏”部分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_百 ...
反映了孩子们爱看热闹,活泼好动。 双喜的带头作用和桂生的淳朴厚道 在偷豆中,反应啊发的热情好客

《社戏》重点解析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

社戏读后感
在这些孩子中我更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双喜更是个讲义气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鲁迅玩抓蟋蟀的游戏,他们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复地读者这篇我最喜欢的小说《社戏》,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鲁迅对农村孩子深深的爱,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孩子也是很幸福...

关于<<社戏>>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

《社戏》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社戏》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如下。1、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2、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社戏》的文章主旨
《社戏》的文章主旨是通过小时候的"迅哥"和他的小伙伴去看社戏的过程,体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忆,充满着一种浪漫理想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追求。

鲁迅《社戏》的赏析
月下出航,鲁迅先生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深夜归航,又以生动比喻描绘行船的情景,极富童话色彩。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充分得到彰显,对此,不再赘言。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对“观看社戏”这个片段的评析都很简略。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只有...

鲁迅的社戏中我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嗅到了什么?
鲁迅在《社戏》中对自己的一个非常直接的讽刺,就是自己只知道读书,而双喜等乡下孩子却几乎“无所不能”,这种对生活充满乐趣并且有无限活力的孩子们,把乡下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反而是鲁迅这个从城里来的富家少爷,却几乎什么都不会,面对不能看戏时的窘境,他除了委屈生闷气以外,别无他法,反倒...

青羊区17598951955: 针对社戏一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做法他人的看法 -
米邱辣椒: 展现了孩子们朴实无华的性情,同时在商量该偷谁家的豆是,貌似有个小孩子主动提出偷自己家的,这也体现了他们没有心机,大大方方,天真无华的品质,而非贬义.供参考.

青羊区17598951955: 在《社戏》中,对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应如何理解? -
米邱辣椒: 《社戏》中有个片断,写的是孩子们"偷"豆的故事.这个片断,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情意美、童趣美、文理美,真可谓美不胜收,魅力无穷. 一、达情显旨情意美.如果说《社戏》是作者用情感的汁液写就的赞美的乐章,那么,"偷豆"...

青羊区17598951955: 社戏 对于文中小朋友偷豆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
米邱辣椒: 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淳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是普通的罗汉都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老师说的】

青羊区17598951955: 社戏中对孩子们的行为,做法的看法 -
米邱辣椒: 〈社戏〉中看戏回来的路上,一帮孩童偷豆吃,写得活灵活现,富有诗情画意.而且,阿发决定“偷”自己家的,表现了孩子们的纯洁善良;六一公公被偷反而夸赞“偷”豆者,更富有人情味,充分表现了故乡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但是从另...

青羊区17598951955: 《社戏》怎样描偷豆的情景? -
米邱辣椒: 社戏中偷豆的这一环节是体现小伙伴们之间的淘气顽皮、农家孩子的热情.也体现出了农家孩子的能干,比如他们的摆渡,和他们偷完豆后剥豆,煮豆,以及吃完后洗碗洗盘无不体现出农家孩子的能干. 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表达了作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羊区17598951955: “偷”是可耻,遭人唾弃的,那么如何去看待鲁迅的《社戏》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 -
米邱辣椒: “偷”豆的行为是为了表现孩童的天真、顽皮,反应童年是在家乡的美好的,轻松的生活.

青羊区17598951955: 社戏中如何看待鲁迅小时和小朋友偷豆行为? -
米邱辣椒: 社戏的“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是一件很温馨,很真实,而且无伤大雅.

青羊区17598951955: 社戏一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
米邱辣椒: “偷”反映了小孩子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表现小孩子们跳动着的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孩子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欢乐.

青羊区17598951955: 《社戏》中些小伙伴偷豆的作用是什么 -
米邱辣椒: 体现农家少年们的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体现了双喜的聪明、机灵,阿发的淳朴、无私,其他小伙伴的活泼可爱和我的愉快的心情.从结构看,与后文写六一公公送豆,写我怀念那夜的好豆作铺垫. 引出中心,承上启下,体现农家少年们的和谐相处,并不是教唆人犯罪,农家的欢乐.

青羊区17598951955: 社戏中有一段关于偷豆描写,有人认为偷豆是不良行为不应该出现在文中,有人觉得是缺一不可,写出你的结论 -
米邱辣椒: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