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论原文

作者&投稿:宾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论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

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原文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

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原文
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原文为:“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商鞅为了推行新法,在秦国首...

商鞅徒木为信的故事
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请熟知古文的高手翻译一下,并赏析。_百度知 ...
因此,从《从商鞅徙木立信论》,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法律思考,既有对法治的肯定,又包含法律工具论的观念,这为他将来的法思想和法实践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二)法与民的关系 文章还主要讨论了民与法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只要法是"善"的,人民就唯恐其不颁布实施,唯恐其颁布后不能生效,必然会竭力去"保障...

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的典故: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

商鞅南门立木,写一篇探讨对"诚信"
1912年6月,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堂就读时,有感於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写下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大发感慨。毛泽东认为商鞅所推行的新法,本来应该是“利国福民”的“良法”,是秦国“战胜诸国,统一中原”的“大政策”。可黎民百姓却不能认识这些政策的好处,非要统治者“煞...

商鞅徙木立信论有多少字
465字。《商鞅徙木立信论》是毛泽东于民国元年(1912)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今长沙市第一中学)读书时的作文,时任国文教员毛泽东老师柳潜(涤庵)给予其一百分。1912年19岁时写的政论文,据查询相关资料得知全文465字,小楷书写。

商鞅留下了哪些作品?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商鞅徙木立信论》)负面评价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什么?

苏时19599614597问: 徙木立信文言文和译文
宝兴县尔立回答: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孝公...

苏时19599614597问: 根据商鞅五十金徙木立信写一篇记叙文 -
宝兴县尔立回答: 原文:徙木为信令①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③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④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⑤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⑥下令,令行于民.译文: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当时也把铜被叫做金,一金代表一斤铜,当时铜的价值很高),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苏时19599614597问: 《商鞅徙木立信》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
宝兴县尔立回答: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苏时19599614597问: 《徙木立信》在括号内补出省略部分 -
宝兴县尔立回答: 卫鞅 木 之 卫鞅

苏时19599614597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的翻译 -
宝兴县尔立回答: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一、原文:战国 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子曰:...

苏时19599614597问: 徙木立信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宝兴县尔立回答: 作用:表明政府改革的决心,树立政府有信用的形象.从而减轻变法阻力. 这个典故又称作“徙木立信”,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

苏时19599614597问: 规定农民除了耕作,就是打战的改革是什么? -
宝兴县尔立回答: 战国末年 秦国商鞅变法 这项政策被称为“奖励耕战”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