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原文

作者&投稿:尉迟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原文为:“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商鞅为了推行新法,在秦国首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他十金。然而,由于人们怀疑他的诚意,没人敢去尝试。于是,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有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完成了任务,商鞅立刻赏给他五十金,这件事立刻在秦国传为佳话。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实际上是商鞅为了推行新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他通过徙木立信这一行动,向民众展示了自己的诚信和决心,同时也让民众对新法产生了信任。这种策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商鞅的智慧和勇气,更在于他对民众心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商鞅徙木立信的行为,不仅仅是对个人诚信的彰显,更是对社会信任的重建。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极低。商鞅通过徙木立信这一行动,向民众传递了一个信息:政府是值得信赖的,新法是值得推行的。这一行动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增强了民众对新法的接受度。

总的来说,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既体现了商鞅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信任的重要性。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治理中,诚信和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原文
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

商鞅南门立木“立木取信”一事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

*** 论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

商鞅徙木立信文言文
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译文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什么?

为什么商鞅变法不利于奴隶主阶级?就国家承认土地私有的那条???
商鞅变法是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为目的的。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将奴隶集中起来,将他们束缚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而商鞅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使得奴隶不在被集中在一片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实际上解放了奴隶,这是严重打击奴隶主阶级利益的

毛泽东论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原文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

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谢谢~~
编辑本段商鞅徙木立信论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

运城市13492311380: 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著文章) - 搜狗百科
童玉清芬:[答案] 原文 商鞅令⑺既具⑴,未布,恐⑵民之不信己,乃⑶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⑷民有能徙置⑸北门者予十金⑻.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⑹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

运城市13492311380: 徙木立信文言文翻译 -
童玉清芬: 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

运城市13492311380: 根据商鞅五十金徙木立信写一篇记叙文 -
童玉清芬: 原文:徙木为信令①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③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④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⑤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⑥下令,令行于民.译文: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当时也把铜被叫做金,一金代表一斤铜,当时铜的价值很高),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运城市13492311380: 商鞅南门立木出自哪儿 -
童玉清芬: 商鞅南门立木出自《史记》.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运城市13492311380: 商鞅徒木立信的译文 -
童玉清芬: 当年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运城市13492311380: 商鞅徙木赏金的做法起到什么作用 -
童玉清芬:[答案] 作用:表明政府改革的决心,树立政府有信用的形象.从而减轻变法阻力. 这个典故又称作“徙木立信”,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