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门立木,写一篇探讨对"诚信"

作者&投稿:雪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南门立木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要守信,要说到做到,诚信是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没有诚信你就不能成大事,别人也不会跟你真诚的交往。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一个国家得以强大的根本。在读了《知荣辱树新风》中的《商鞅立木取信》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也知道了“诚信”,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品质。《商鞅立木取信》这篇文章中主要通过写商鞅立木这件事来突出表现只有诚信对人,别人才会以诚待你、帮助你。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公元前361年,秦国很落后荒废。而这时,秦国新国君秦孝公继位了。这位国君有着雄才大略,他决心复国,让国家强大起来。读到这儿,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这位好国君而高兴。可是,我又犯愁了,即便国君有复国的决心,可谁来帮他复国呢?接着向下看吧。秦孝公下了道命令:只要有人可以让国家富强起来,就让他做大官。后来,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参见了秦孝公,和秦孝公谈论自己的富国方法。两人越谈越起劲,连饭都忘了吃。读到这儿,我心中又迸出个大问号,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富国吗?他怎样取得百姓的信任呢?要解决问题,再去看看吧!第二天,南门出现了一根木头,旁边贴了一张布告:如果有人把木头扛到北门,赏十两金子。最后写的名字是卫鞅。布告旁围了一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我也在想:这个卫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卫鞅见无人扛木头,又把赏金加到五十两!人们议论的声音更大了。我也更加差异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汉子冲出来,扛起木头就走。卫鞅见状,真给了他金子。大伙纷纷议论起来,大家认为卫鞅可信,就协助他治国,秦国就富强起来了。秦孝公也信守诺言,给了卫鞅十五座诚池,从此,大家就把卫鞅叫做商鞅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体会到诚信的宝贵了吗?可是有些人呢,他们就十分的不守规矩,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他很穷,但很聪明。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车,为此,他在这方面花去了很多钱。有一次,他没有买票,也没被发现。他惊喜万分,于是经常逃票,只被发现过一次。毕业后,大学生去找工作。可没有一家公司录取他,他怎么也不明白,于是跑去问经理为什么不录取他。经理说:“你很有才华,可不诚信,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员工。”他后悔极了,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工作。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诚信是一把金钥匙,拥有它,你就拥有了成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商鞅为左庶长,让他主持变法。於是,商鞅制定了新的法令:

  实行连坐法,鼓励告奸;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限制贵族特权;

  鼓励民户分居;

  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

  焚烧诗书,禁止游说之人。

  变法之初,商鞅怕老百姓不遵守自己制定的新法令,於是采用了赏赐搬动木头之人的方法,告诉大家自己说得出做得到。在有人搬动木头得到赏赐後,变法最终突破重重阻力得以顺利施行。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懂得如何让民众支持自己。商鞅立的是“木”,其实也是“诚信”、“不欺”和“信服”。在变法中,“信”是最重要的,没有“信”,任何“令”都将是一纸空文。

  《贞观政要》中说:“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说出的话不能让人们相信,那是因为说话的人已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下达的命令人们不遵从,那是因为下达的命令根本就没有诚意。没有信用的话,没有诚意的法令制度,对国君来说,就会败坏自身的品德;对臣下来说,则会危及身家性命。对於德行高尚的人来说,即使在世道衰落的情况下,也不会做出失信的事情。

  对於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同样是改革家的宋朝宰相王安石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他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而毛泽东对商鞅“徙木立信”的思考,则又比任何古人都来得更深刻。

  1912年6月,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堂就读时,有感於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写下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大发感慨。毛泽东认为商鞅所推行的新法,本来应该是“利国福民”的“良法”,是秦国“战胜诸国,统一中原”的“大政策”。可黎民百姓却不能认识这些政策的好处,非要统治者“煞费苦心”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来推行不可。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认为,理想的国民,应该是看到好的法令就支持,看到坏的法令就反对。由此观之,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说明“吾国国民之愚”。“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这反映了当时毛泽东的观点,他还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几遭沦亡惨境,根子就在“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後知识界、思想界的一个共识:“改造国民性”。

  “令”有“诚”与“不诚”之分,国民也有“愚”“智”之别。“令”要推广开来,“国民之智”还得培养起来,“国民不愚”,“令且诚者”,领导者就用不著像“徙木立信”那样大费周章了。


商鞅南门立木的背景
1、背景 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2、布令原文 令行期年,...

成语立木为信的意思是什么?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诉大家谁能搬走就给谁十两黄金。开始大家谁也不信,后来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出来照做,并且领走了黄金。秦国的百姓确定了这位新上任的官员不是在开玩笑,商鞅的新法令公布后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也...

六年级课文第六课商鞅南门立木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 ,在国内建立起一种怎样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 取得百姓对朝廷信任,在国内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为推动新法实施,而且也对秦国树立了一种有赏有罚,威信的形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

中国古代有几个商鞅
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

商鞅变法 --《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及译文 商鞅欲变法那句
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南门立木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

商鞅初到秦国面见秦孝公,秦孝公差点睡着?秦孝公:能不说空话吗
但同时,因为担心这些变法内容,得不到秦国人的认可,所以接下来,商鞅才会玩了一手‘南门立木’的把戏。这件事至少证明,商鞅是真的有能力,在秦国推行法令,所以大家才愿意遵守。 南门立木之后,商鞅又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趁势退出了《垦草令》。垦草令的主要内容,大概就是鼓励农业生产,同时限制贵族的权力。这些改革,...

读 商鞅南门立木 心得卡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

商鞅是怎么变法成功的呢?
成功的因素顺应了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得统治者的支持,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行之有效。商鞅态度坚决,不惧权贵,执法如山,而且取信于民建立郡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

城门立木:为什么一根木头能够推动秦国的崛起
南门立木在秦国百姓中树立起了商鞅的威信,他就趁热打铁把起草的改革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以军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

思明区13062739265: 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
潮蒲胃好: 商鞅南门立木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不但为朝廷树立了诚信的形象,还为新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明区13062739265: 作文:读《商鞅南门立木》有感
潮蒲胃好: 读了《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后,令我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讲了战国时期一个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 诚信守法?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

思明区13062739265: 人们面对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看法. -
潮蒲胃好: 做人要以诚为本,说到做到,才能树立威信.以诚为本,依法治国,照章办事,才能够取信于民,得信于民,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政通人和.商鞅南门立木,就是为了顺利变法,立木取信,让我们认识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思明区13062739265: 商鞅南门立木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的理解和想法100字内
潮蒲胃好: 我是这样理解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作为高高在上的执政者,只有带头诚信守法、严格执法、并且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我的想法是: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相信从古至今会一直是我们中华名族最为优秀的传统.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地做到言而有信,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这个社会也许才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真正的和谐社会.

思明区13062739265: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潮蒲胃好:[答案] 做事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思明区13062739265: 商鞅南门立木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的理解和想法200字以上急,可以的我加赏. -
潮蒲胃好:[答案] 商鞅为了让秦国能顺利变法,必须在百姓中树立信誉.于是他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自然也就没有人去扛.商鞅把赏金一直加到五十...

思明区13062739265: 商鞅南门立木 续写 -
潮蒲胃好: 《商鞅南门立木》通过写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在都城南门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国家需要诚信,百姓才会相信政府.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思明区13062739265: 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500字写出真情实感 -
潮蒲胃好: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这就是有名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今天我读了《商鞅南门立木》,讲的是秦国时,有一天早晨,商鞅在都城雍城的南门立了一根木头,上面有一张告示写着“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得到五十两金子”落款是左庶长商鞅.大家都有点不相信谁也没去扛木头,后来有一个庄稼汉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真的得到了商鞅给的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大家才相信商鞅真的是说话算数的人.后来商鞅推行了很多新的法令,让秦国强大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思明区13062739265: 看到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1.假如我是秦孝公,我会说:( )2.假如我是老百姓,我会说:( )3.假如我是那个小伙子,我会说:( ) -
潮蒲胃好:[答案] 1.假如我是秦孝公,我会说:(商鞅真是一个不错的人啊.) 2.假如我是老百姓,我会说:( 这个官值得我们去信任.) 3.假如我是那个小伙子,我会说:( 这官守信,咱们要信任他.)

思明区13062739265: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 -
潮蒲胃好: 商鞅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商鞅南门立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