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国论》相关考题、

作者&投稿:符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六国论》相关考题、~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把) 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 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亡: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
  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11.再:
  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
  三、成语
  如弃草芥:
  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二省略句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至丹以荆卿为计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三被动句
  1.洎牧以谗诛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四判断句
  1.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斯用兵之效也
  4.破灭之道也
  五定语后置句
  1.苟以天下之大
  五、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
  2.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名词为动词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名词为动词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每天 月:每月 名词作状语
  4.以地事秦
  事:侍奉 名词作动词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6.不能独完
  完:完好,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名词作状语
  8.始速祸焉
  速:招致 形容词作动词
  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六、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不要
  4.暴霜露
  通曝:冒着

  《六国论》除了苏洵所作,还有其子苏轼、苏辙的作品,除此之外,明代李桢也有相关作品。
  附录明代李桢作品于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请选择(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课本难题解答】 三、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2.谁给大王您这个计策的呢?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呢”,也可不译。 3.现在项公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者,助词,用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 4.亚父,就是范增。者,助词,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且判断作用。 5.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者,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和几件事。在这里是指代“感极而悲者”和“其喜洋洋者”这两种情况。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B 4.C 5.C 6.C 【创新能力训练】 1.①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 2.A 3.C 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1.D 2.D 3.C 练习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① 以② 而①
而② 之① 之②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四、“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五、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六、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七、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八、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九、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1.①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
②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
③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
④招致;邀请;速度快
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3.①“厌”通“餍”②“蚤”通“早”③“见”通“现”④“决”通“诀”⑤“乡”通“向”⑥“弊”通“敝”⑦“支”通“肢”⑧“被”通“披”⑨“邪”通“耶”⑩“与”通“欤”
4.C
二、1.①齐②接受各国贿赂③之(张良)④之(项羽)⑤暴,暴
2.C 3.①C②D
三阅读思考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2.C 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四、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五、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六、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
七、1.故事,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八、1.(3) 2.(2)
九、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秦国灭六国之后实行的措施


关于《六国论》相关考题、
一介词结构后置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二省略句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六国论默写常考句子
1. (16)苏洵《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么“,”,与秦相较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 苏洵《六国论》理解性默写检测 3. 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4. (19)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

关于《六国论》相关考题、
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考点有哪些?
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

<六国论> <游褒蝉山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梦游天姆吟留别>经常考的...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梦游天姆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

苏洵文言文阅读
1.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

元代李桢的《六国论》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元代李桢的《六国论》也是一篇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但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他认为六国和秦一样,都是暴虐无异。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而要想免于灭亡,只有行仁义。 在论证方法上,他也不同于二苏:不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围绕论点选择材料进行论证,而是先破后...

六国论的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轼《六国论》的观点、意义、背景 是啥?
一、观点:1、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2、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

《苏辙 六国论》(苏辙)全诗翻译赏析
楚、燕六国。作者分析了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历史,指出六国诸侯眼光短浅,胸无韬略,不能联合一致,共同对敌,以致先后灭亡。此文可与苏洵的《六国论》并读,二者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洵文着眼于政治形势,批评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式,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能联合抗敌,却互相残杀。

昭平县19320255480: 《六国论》习题解答此《六国论》乃苏洵之六国论!请答题者补充下面两个问题(用原文回答):1.《六国论》的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
习重脑震:[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昭平县19320255480: 有关六国论的高二语文考试试卷
习重脑震: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弊在赂秦(luō) ②率赂秦耶(shuài) 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谗诛(jì) ⑥日削月割(xuē)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赂”应读“lù”,“...

昭平县19320255480: 《六国论》习题解答 -
习重脑震: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昭平县19320255480: 关于《六国论》《六国论》中,苏洵旨在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古为鉴,不要屈膝求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习重脑震:[答案]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昭平县19320255480: 苏洵的《六国论》根据北宋外患频仍、统治者屈辱苟安的背景立意,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请你结合有关史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对“六国... -
习重脑震:[答案] 答案: 解析: 也谈六国的灭亡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

昭平县19320255480: 高中课本 六国论 课后题求解答 不要复制哈1.第二段是扣住第一段的那一句话展开论述的?是如何具体写出诸侯各地赂秦的情形和导致的结果的?2.第二段的... -
习重脑震:[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描写和论述.结果是“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排比、对偶、摹状等 增强语气、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

昭平县19320255480: 填空题 苏洵《六国论》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
习重脑震:[答案] 答案:总分总

昭平县19320255480: 苏洵《六国论》“ - ________________ - ,以事秦之心札天下之奇才”,指出了六国对付秦国的办法. -
习重脑震:[答案]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昭平县1932025548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苏洵《六国论》“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指出了六... -
习重脑震:[答案]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谗谄之蔽明也 方正之不容也 雨霖铃 兰州催发 竟无语凝噎(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句不给分.两题全答按第一题判)

昭平县19320255480: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苏洵《六国论》) -
习重脑震:[答案]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