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六国论》(苏辙)全诗翻译赏析

作者&投稿:益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辙 六国论 苏辙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辙 六国论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并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辙的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有「冲和淡泊,遒逸疏宕」之誉。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1,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2,而不免于灭亡。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3,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4,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5。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6,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7,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1世家:指《史记》中记述诸侯王的家世兴衰的传记。六国在《史记》中专列「世家」记述。 2山西:战国秦汉时,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西;以东为山东,即关东,也指秦以外的六国。秦国地属山西。 3塞秦之冲:堵塞、阻挡着秦国的军事要道。 4刚:今山东宁阳。寿:今山东郓城。皆齐国领地。 5出身:挺身而出。 6场:边界。 7伺其隙:利用六国间的矛盾。

【译文】 我曾经读《史记》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世家,私下奇怪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诸侯以五倍于敌的地域,十倍于敌的军民,奋发向西而进,去攻击崤山之西不过千里之大的秦国,却没能免于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他们深刻地考虑,认为他们一定会找到一条能保全自己的计策。因此不得不责备当时的谋士们防备祸患之策的疏漏,目光看不到长远利益,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大势。 秦国和诸侯们争夺天下的要害之地,不是在齐国、楚国、燕国和赵国之内,而是在韩国、魏国的郊外;诸侯各国与秦国争夺的关键之地不是在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之内,而同样是在韩国、魏国的郊野。秦国对于韩国、魏国的存在,就像人患有腹心的疾病一样。韩国、魏国堵塞著秦国东进的要道,而遮蔽著崤山之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没有比得过韩国、魏国的。当时范睢被秦国任用就主张收服韩国,商鞅被秦国任用就主张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国、魏国的真心降服,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在今山东兖州附近)、寿(在今山东东平县北)之地,范睢因此很是担心。因此,秦国所忌讳的就很明白地看出来了。秦国对燕国、赵国用兵,对秦国来说就是很危险的事了。跨越韩国、魏国而攻击他国的都城,那么燕国、赵国在前边抗拒,韩国、魏国乘机在后面偷袭,这就很危险了。但秦国攻击燕国、赵国,却不曾对韩国、魏国的存在感到担忧,这是因为韩国、魏国依附于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作为诸侯各国的屏障而秦国能在其中进进出出,这难道说那些谋士了解了天下的大势吗?把小小的韩国、魏国推出去,以抵御 *** 如虎狼一般的秦国,那韩国、魏国怎么能不回头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国、魏国依附了秦国,于是秦国便能派兵通过其地而向东进攻诸侯各国,从而使整个天下的诸侯国遭受到被秦国灭亡的祸害。 韩国、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而天下各诸侯国可以凭借韩国、魏国而挡住秦国向西进攻的道路,因此,还不如亲近厚待韩国和魏国以抵挡秦国。秦国既然不敢轻易越过韩国、魏国以谋取齐国、楚国、燕国和赵国,那么,齐国、楚国、燕国和赵国,便可以因此保全自身了。凭著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帮助面对强敌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魏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而为天下各诸侯国的安全去抵挡秦兵。用韩国、魏国对付秦国,而其他四个国家在内部休养生息,并在暗中帮助韩国、魏国的危急,这样的话,便可以对付一切变故,那强大的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不知道出此计策,却贪图边土上的尺寸小利,违背誓言破坏协约,而自相残杀。秦兵还没有出击,而天下的诸侯国已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因此使秦国能乘机攻取他们的国家,这能不令人悲叹吗?

【评析】 六国,指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作者分析了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历史,指出六国诸侯眼光短浅,胸无韬略,不能联合一致,共同对敌,以致先后灭亡。此文可与苏洵的《六国论》并读,二者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洵文着眼于政治形势,批评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式,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能联合抗敌,却互相残杀。




波密县17337464472: 文言文翻译《六国论》翻译
翁胖赛福: 苏辙《六国论》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波密县17337464472: 求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
翁胖赛福: 苏辙的《六国论》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刃母械狡婀郑喝Ì煜碌闹詈睿咀疟惹毓笪灞兜耐恋兀嗍兜木樱Ð娜Áο蛭鞴ゴ?ド轿鞅呙婊Ю锏那毓疵獠涣...

波密县17337464472: 求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赏析
翁胖赛福: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

波密县17337464472: 【语文】苏辙《六国论》中,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以”翻译成凭借,但是全句的翻译是:凭借 -
翁胖赛福: 简单分析一个句子来说,很多时候是不能翻译完整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省略句,在翻译中需要补充其省略部分.而该句中的秦国,就是联系上下文补充出来的省略部分.众被翻译成百姓,民众,因此之可以理解为助词的.

波密县17337464472: 韩魏 折而入于秦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怎么翻译 -
翁胖赛福: 原文出自苏辙的《六国论》.韩、魏折节而归附秦国,然后,秦军就可以经过韩、魏而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于是使天下普遍遭受到战祸了.

波密县17337464472: 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弃约,以自相屠灭. -
翁胖赛福: 这一句出自宋代苏辙的《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意思是: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波密县17337464472: 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
翁胖赛福:[答案]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波密县17337464472: 苏轼、苏辙的六国论翻译,字词的赏析比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此类活用、特殊句式……越详细越好!)拜托了! -
翁胖赛福: 苏轼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

波密县17337464472: 背盟败约的解释意思是什么?
翁胖赛福: bèi méng bài yuē ]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出 处 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