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考点有哪些?

作者&投稿:劳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洵《六国论》中所使用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对苏洵《六国论》的评价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
  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节选自《应用写作》2006年第5期《事实论证——雄辩与僭越》)
   作者简介
  
  苏洵(公元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郭预衡)


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借古讽今,用哪两句来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以史...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什么
合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的“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

三苏什么关系?
三苏因为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美称。2、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

我国历史上的三苏是哪三位?
人王□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 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 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 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

唐宋八大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 诗文作品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苏轼 诗文作品《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苏辙 其他作品《栾...

苏轼和谁谁并称三苏
苏轼和苏辙、苏洵并称三苏。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宋朝三苏是哪三苏
1、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_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

苏轼父子三人的名字三苏简单介绍
2、苏洵被称为“老苏”,他非常擅长散文,文章论点鲜明,非常具有说服力,文笔犀利,擅长针砭时弊,代表作有《六国论》。苏洵在二十六岁之后,才开始发奋读书,《三字经》里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3、苏轼被称为“大苏”,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代表作品有散文...

六国论文言文朗读
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等。文集为《嘉佑集》。 2、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

唐宋八大家分别指?
宋朝:苏 洵——《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 轼——那词就很多了,《水调歌头》,《浣溪纱》,《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苏 辙——《六国论》,《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曾 巩——《...

徽州区15912854102: 苏洵的六国伦的论点?
都尹平消: 苏洵的《六国论》论点就是: 六国灭亡“弊在赂秦”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

徽州区15912854102: 六国论 论点是 -
都尹平消: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徽州区15912854102: 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
都尹平消:[答案]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徽州区15912854102: 苏洵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都尹平消: 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徽州区15912854102: 《六国论》习题解答此《六国论》乃苏洵之六国论!请答题者补充下面两个问题(用原文回答):1.《六国论》的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
都尹平消:[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徽州区15912854102: 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的句子(原文中)是? -
都尹平消: 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希望对楼主有用吧.

徽州区15912854102: 《六国论》主要讲什麽?
都尹平消: 《六国论》是苏洵代表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必背文章之一.文章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也借此来批判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徽州区15912854102: 苏洵《六国论》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 ______________ --
都尹平消:[答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徽州区15912854102: 苏洵的《六国论》的相关历史知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在今天的地理划分 -
都尹平消:[答案]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徽州区15912854102: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 -
都尹平消:[答案]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暴霜露 斩荆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