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子路的资料!超超急!!!!!!!!!!!

作者&投稿:堂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颜回、子路、孔子的资料~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前523--前490)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
曾一副愤青打扮去凌暴孔子,孔子设礼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孔校的校服),提着小礼物,请门人引见,为孔子弟子(子路从礼开始见孔子,也因为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是孔子中最直率,在孔子面前有啥说啥,也是最死心塌地跟随老师的弟子。

关于礼: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孔子设礼诱子路”这句话,其实孔子之礼和今天之礼实不能等同。蔺相如也是设礼服廉颇,诸葛亮也是设礼降孟获。论语曰:礼必以仁义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礼是形式,通过礼体现出来的仁义才是内涵。子路不是服礼,而是服礼中之仁义。孔子的礼有形而上的东西.也有形而下的妙用.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礼记》
孔子以亲师的身份(所以要在中庭.)
为子路操办丧事(所以夫子对前来吊丧的人要回拜)
孔子想知道子路怎么死的.使者回答:被剁成肉酱了
孔子听完,命人把家中的剁肉倒掉,不吃了.

孔子对子路的命运做过两次预测.,一次见论语先进.意在警戒子路.
但子路还是难逃厄运.悲夫!

子路遇见孔子这样的大善知识,恐怕是子路的福分.子路没有抽象思辩的天赋.这不怪他, 在抽象思辩方面,连子贡都欠缺..这可以从他们和夫子问答中体现的教条主义程度来估量.太执着夫子的教诲,反而忽视其中的奥义!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和他们讲的都是形下的具体表现.
只有颜渊能由此攀沿,践行,了悟夫子奥义.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路这样的材质,如果不遇到夫子,也许会成为蛊惑仔,土霸王.但是,和夫子的相遇,改变了子路一生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啊!好难找啊,我只有这些了!

在孔子弟子中, 我对颜渊 子贡 子路等人性情的印象都用”光明正大”四字来形容.只是三人材质不同,悟性各有高低.
三人中, 颜渊悟性材质最高,子贡次之,子路最下,但子路最让老砍感动,恐怕也是老砍天性中有和子路物物相应的东西吧!

印象最深的还是: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
曾一副愤青打扮去凌暴孔子,孔子设礼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孔校的校服),提着小礼物,请门人引见,为孔子弟子(子路从礼开始见孔子,也因为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是孔子中最直率,在孔子面前有啥说啥,也是最死心塌地跟随老师的弟子。

关于礼: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孔子设礼诱子路”这句话,其实孔子之礼和今天之礼实不能等同。蔺相如也是设礼服廉颇,诸葛亮也是设礼降孟获。论语曰:礼必以仁义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礼是形式,通过礼体现出来的仁义才是内涵。子路不是服礼,而是服礼中之仁义。孔子的礼有形而上的东西.也有形而下的妙用.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礼记》
孔子以亲师的身份(所以要在中庭.)
为子路操办丧事(所以夫子对前来吊丧的人要回拜)
孔子想知道子路怎么死的.使者回答:被剁成肉酱了
孔子听完,命人把家中的剁肉倒掉,不吃了.

孔子对子路的命运做过两次预测.,一次见论语先进.意在警戒子路.
但子路还是难逃厄运.悲夫!

子路遇见孔子这样的大善知识,恐怕是子路的福分.子路没有抽象思辩的天赋.这不怪他, 在抽象思辩方面,连子贡都欠缺..这可以从他们和夫子问答中体现的教条主义程度来估量.太执着夫子的教诲,反而忽视其中的奥义!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和他们讲的都是形下的具体表现.
只有颜渊能由此攀沿,践行,了悟夫子奥义.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路这样的材质,如果不遇到夫子,也许会成为蛊惑仔,土霸王.但是,和夫子的相遇,改变了子路一生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0:13:13

“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
翻译:自从子路做我的学生,就很少听到"恶言"了.
因为子路,从此没有人敢对孔子口出恶言.否则有可能招来子路一顿猛揍.子路生猛如斯.
由此也反陈出孔子在收子路前,孔子及其门徒默默承受着很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

子路有着明显的性格缺点.在粗鄙方面,项羽也可与之一比.
当代美国的拳王泰森也类似.因为明显的性格缺点,在军事或者政治斗争中,很容易被对手利用,把对方击夸.

孔子知道子路这样做其实很笨,简直象未开化的蛮人,因此警戒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后来孔子闻卫乱,孔子哀叹,子路一去,不可能再回来.果如夫子所言.

但是老砍说,子路具备光明正大的性情.乃是因为,他的心灵其实比一般的人剔透.
只不过,子路有福气,遇上了能降伏他的大善知识.从此,在生命的道路上,随夫子,夫子弟子,证习生命的绚丽和华彩!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7:33:10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文字,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洗刷得干干净净,也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放大10倍.
看见一块牛肉干巴,通常留恋于味道,而忘记想象来自一头什么样的牛。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十个字的描述如同一块失去生命的干巴!有多少人会想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日子?

《圣经》中摩西劈开海水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故事涉及到人群因为困顿、苦难而对目标产生绝望,对摩西产生怀疑。于是骚乱发生。世间所有骚乱的根源是心。摩西借助神力劈开海水,平息了骚乱。其实是平息了心的骚乱,表象的骚乱自然平息。

我们可以中西对比:孔子其实也平息了骚乱,但是以无声无息的方式。而且孔子借助的是“他自己”的智慧和德行。
在这“寻找流奶和蜜之地”过程中,圣经把所有的荣耀归于上帝和摩西,随众的表现采用集体描述,致使我们无法知道除摩西外某些个体的智慧和英雄行为。
但先秦散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不同,所记载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无论这些记载如何描述,它关注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儒学问题.通过动乱的现世、尘世,直接或者间接地留下了答案。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也是“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过程。两者区别处在于:一个内求,一个外求。
一个是摩西个体求证,一个是孔子和弟子集体求证(稍后以孔子家语中的一个故事来诠释)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如中流低柱,也如香象截流。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集体求证之路,孔子采用了那种可以接驳千年之后的禅宗当下体悟棒喝法。

例如,在本例子中,孔子以直逼方式,“小人穷斯滥“用语锐利。让子路看见了自己的”小“,睹见了生命至高无上的绚丽和尊贵。

老砍估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话也是在这样的危景中所言。
后来,孔子回忆过往困顿岁月,由衷感念弟子们: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7 11:07:22

孔子和弟子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子贡设法搞到一石米.
(为什么派子贡出马?因为子贡有货货经济头脑和说服别人能力,去和村民告籴东西,不是去打砸抢,所以轮不到子路出马.)
颜回和子路在一破屋下生火做饭(不知史家考证出跟从孔子的队伍在数十人之间?),有块肮脏的东西掉到锅里,颜回就把他挑出来吃了.吃的时候,被子贡偶看见.于是去见孔子说:“仁人廉士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节操吗?孔子回答:如果可改,那么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于是继续问:颜回是不会改节的仁人吗?孔子回答:是的!
(从这个故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欣赏子贡诱蛇出洞的辩论技巧.等孔子说出答案来,他才告诉孔子真相.这对孔子真是个挑战)

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我考察并相信颜回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即使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其中应该有什么原因!你别说了,我会问他的(看来夫子也很急)
于是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我梦到先贤了,难道是启佑我吗?你做好了饭就把它送进来,我准备用饭来祭奠先人。(这是礼,祭奠先人之饭,人不可先吃.现还有这样的风俗.孔子问得也比较巧妙)
颜回回答:刚才有块脏东西掉到饭中,不管它吧!会脏了饭,丢掉它吧!本来米就少,很可惜.于是我就把他吃了.要祭,晚了吧?.孔子回答:要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于是转身对弟子说: 我知道颜回之仁,不是今天才知道.
(论语中有对弟子道听途说的批评,恐怕当时的子贡会明白这点的.)
这回,孔子弟子算真的服了.
论语里孔子对他相当客气和尊敬.快要达到模糊师生关系的地步.我对颜回一直有种混沌的印象.默而识之,心量广大和自恰.

本来孔子周游列国,讨论的应该是什么政治目标啦,如何突破重围,杀出生天的”重大问题.”想不到讨论的却是这些东西.所以,老砍有一百个理由说孔子周游列国这一段是集体求证的修行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弟子们因孔子指示,让仁义礼智得到生动和深刻的自证.和孔子共同见证了生命的澎湃博大和崇高.

这样的例子,实证了孔子学问是心物混一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是修身和平天下同时具足的学问.
即便按照佛教的认识,修身和平天下之法也是同时具足的,不可分的!

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儒学也影响了佛教.否则大乘佛教和禅宗那种见机授法的方式怎么会在中土发扬光大呢?
就算一颗植物,没肥力,还不是长得青黄不接,萎靡不振!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7 11:44:26

孔子问颜回,首先考察颜回的诚
颜回的回答却体现了颜回的诚敬智.
挑出来吃了,确实是智,老砍认为当属最佳选择.

此故事见孔子家语.原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究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女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口服之。”

大智其实是破解世间问题之时,所有美德同时具足,同时展示.

仲由
(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于路好勇,故冠之。”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态,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子路师从孔子后,尽管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质”,接受孔子的礼义教化,但山难移、性难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气终其一生,未能脱尽,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有人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但我觉得这一评价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个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重友朋、讲义气,以及在卫国动乱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从而为主人冒死拼杀殉道尽忠的舍身取义精神,所有这些,皆与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断狱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面之辞便可断狱。又,子路重言诺,故孔子评价说: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师从孔子后还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卫,由于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因之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总之,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断干练,不拖泥带水,从政不成问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⒁,言子路已经具备做臣僚的素质了。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说子路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学以致用优良学风的践履者。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予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论语·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 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啊!好难找啊,我只有这些了!

在孔子弟子中, 我对颜渊 子贡 子路等人性情的印象都用”光明正大”四字来形容.只是三人材质不同,悟性各有高低.
三人中, 颜渊悟性材质最高,子贡次之,子路最下,但子路最让老砍感动,恐怕也是老砍天性中有和子路物物相应的东西吧!

印象最深的还是: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
曾一副愤青打扮去凌暴孔子,孔子设礼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孔校的校服),提着小礼物,请门人引见,为孔子弟子(子路从礼开始见孔子,也因为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是孔子中最直率,在孔子面前有啥说啥,也是最死心塌地跟随老师的弟子。

关于礼: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孔子设礼诱子路”这句话,其实孔子之礼和今天之礼实不能等同。蔺相如也是设礼服廉颇,诸葛亮也是设礼降孟获。论语曰:礼必以仁义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礼是形式,通过礼体现出来的仁义才是内涵。子路不是服礼,而是服礼中之仁义。孔子的礼有形而上的东西.也有形而下的妙用.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礼记》
孔子以亲师的身份(所以要在中庭.)
为子路操办丧事(所以夫子对前来吊丧的人要回拜)
孔子想知道子路怎么死的.使者回答:被剁成肉酱了
孔子听完,命人把家中的剁肉倒掉,不吃了.

孔子对子路的命运做过两次预测.,一次见论语先进.意在警戒子路.
但子路还是难逃厄运.悲夫!

子路遇见孔子这样的大善知识,恐怕是子路的福分.子路没有抽象思辩的天赋.这不怪他, 在抽象思辩方面,连子贡都欠缺..这可以从他们和夫子问答中体现的教条主义程度来估量.太执着夫子的教诲,反而忽视其中的奥义!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和他们讲的都是形下的具体表现.
只有颜渊能由此攀沿,践行,了悟夫子奥义.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路这样的材质,如果不遇到夫子,也许会成为蛊惑仔,土霸王.但是,和夫子的相遇,改变了子路一生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0:13:13

“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
翻译:自从子路做我的学生,就很少听到"恶言"了.
因为子路,从此没有人敢对孔子口出恶言.否则有可能招来子路一顿猛揍.子路生猛如斯.
由此也反陈出孔子在收子路前,孔子及其门徒默默承受着很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

子路有着明显的性格缺点.在粗鄙方面,项羽也可与之一比.
当代美国的拳王泰森也类似.因为明显的性格缺点,在军事或者政治斗争中,很容易被对手利用,把对方击夸.

孔子知道子路这样做其实很笨,简直象未开化的蛮人,因此警戒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后来孔子闻卫乱,孔子哀叹,子路一去,不可能再回来.果如夫子所言.

但是老砍说,子路具备光明正大的性情.乃是因为,他的心灵其实比一般的人剔透.
只不过,子路有福气,遇上了能降伏他的大善知识.从此,在生命的道路上,随夫子,夫子弟子,证习生命的绚丽和华彩!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7:33:10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文字,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洗刷得干干净净,也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放大10倍.
看见一块牛肉干巴,通常留恋于味道,而忘记想象来自一头什么样的牛。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十个字的描述如同一块失去生命的干巴!有多少人会想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日子?

《圣经》中摩西劈开海水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故事涉及到人群因为困顿、苦难而对目标产生绝望,对摩西产生怀疑。于是骚乱发生。世间所有骚乱的根源是心。摩西借助神力劈开海水,平息了骚乱。其实是平息了心的骚乱,表象的骚乱自然平息。

我们可以中西对比:孔子其实也平息了骚乱,但是以无声无息的方式。而且孔子借助的是“他自己”的智慧和德行。
在这“寻找流奶和蜜之地”过程中,圣经把所有的荣耀归于上帝和摩西,随众的表现采用集体描述,致使我们无法知道除摩西外某些个体的智慧和英雄行为。
但先秦散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不同,所记载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无论这些记载如何描述,它关注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儒学问题.通过动乱的现世、尘世,直接或者间接地留下了答案。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也是“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过程。两者区别处在于:一个内求,一个外求。
一个是摩西个体求证,一个是孔子和弟子集体求证(稍后以孔子家语中的一个故事来诠释)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如中流低柱,也如香象截流。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集体求证之路,孔子采用了那种可以接驳千年之后的禅宗当下体悟棒喝法。

例如,在本例子中,孔子以直逼方式,“小人穷斯滥“用语锐利。让子路看见了自己的”小“,睹见了生命至高无上的绚丽和尊贵。

老砍估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话也是在这样的危景中所言。
后来,孔子回忆过往困顿岁月,由衷感念弟子们: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7 11:07:22

孔子和弟子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子贡设法搞到一石米.
(为什么派子贡出马?因为子贡有货货经济头脑和说服别人能力,去和村民告籴东西,不是去打砸抢,所以轮不到子路出马.)
颜回和子路在一破屋下生火做饭(不知史家考证出跟从孔子的队伍在数十人之间?),有块肮脏的东西掉到锅里,颜回就把他挑出来吃了.吃的时候,被子贡偶看见.于是去见孔子说:“仁人廉士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节操吗?孔子回答:如果可改,那么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于是继续问:颜回是不会改节的仁人吗?孔子回答:是的!
(从这个故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欣赏子贡诱蛇出洞的辩论技巧.等孔子说出答案来,他才告诉孔子真相.这对孔子真是个挑战)

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我考察并相信颜回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即使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其中应该有什么原因!你别说了,我会问他的(看来夫子也很急)
于是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我梦到先贤了,难道是启佑我吗?你做好了饭就把它送进来,我准备用饭来祭奠先人。(这是礼,祭奠先人之饭,人不可先吃.现还有这样的风俗.孔子问得也比较巧妙)
颜回回答:刚才有块脏东西掉到饭中,不管它吧!会脏了饭,丢掉它吧!本来米就少,很可惜.于是我就把他吃了.要祭,晚了吧?.孔子回答:要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于是转身对弟子说: 我知道颜回之仁,不是今天才知道.
(论语中有对弟子道听途说的批评,恐怕当时的子贡会明白这点的.)
这回,孔子弟子算真的服了.
论语里孔子对他相当客气和尊敬.快要达到模糊师生关系的地步.我对颜回一直有种混沌的印象.默而识之,心量广大和自恰.

本来孔子周游列国,讨论的应该是什么政治目标啦,如何突破重围,杀出生天的”重大问题.”想不到讨论的却是这些东西.所以,老砍有一百个理由说孔子周游列国这一段是集体求证的修行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弟子们因孔子指示,让仁义礼智得到生动和深刻的自证.和孔子共同见证了生命的澎湃博大和崇高.

这样的例子,实证了孔子学问是心物混一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是修身和平天下同时具足的学问.
即便按照佛教的认识,修身和平天下之法也是同时具足的,不可分的!

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儒学也影响了佛教.否则大乘佛教和禅宗那种见机授法的方式怎么会在中土发扬光大呢?
就算一颗植物,没肥力,还不是长得青黄不接,萎靡不振!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7 11:44:26

孔子问颜回,首先考察颜回的诚
颜回的回答却体现了颜回的诚敬智.
挑出来吃了,确实是智,老砍认为当属最佳选择.

此故事见孔子家语.原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究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女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口服之。”

大智其实是破解世间问题之时,所有美德同时具足,同时展示


子路的简单资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

孔子的徒弟子路的简介
子路是指孔子的弟子仲由,其简介如下: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仲由出身卑微,靠劳作维持家庭生活,后来通过孔子的引导,仲由自己请求成为孔子的弟子。他比孔子小9岁,也是侍奉孔子...

子路的资料和图像
子路 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根据记载,子路只小孔子九岁,可以算是同辈之人。 我们所知的子路形象是刚勇好强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他:「性鄙,好勇力,性伉直。」孔子也曾说道,「由也喭。」

子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怕父母营养不够,他徒步百里之外买到米,之后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一年四季,不论寒风烈日,不辞辛劳。后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但他并没有因为...

孔子的徒弟,子路是怎么死的
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百里负米的故事主要内容20字左右
百里负米的故事,是说孔子的学生子路,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孝敬父母。全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

子路一生有哪些故事
1、子路侵官:《反经》原文记载,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过其所爱,是曰侵官。2、无宿诺:仲由一生追随孔子...

历史上的子路是个什么样的人
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子敬母的故事(100字)
百里负米——仲由 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

子路性格特征
1,子路:坦诚、鲁莽。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释义:子路率先回答说到,我自己的理想,就是可以有一个国家,可以有一千辆的车,可以在大国之间可以周旋,然后用自己的军队,去解决人们的饥荒问题...

望江县13574769012: 子路生平简介 -
元满步文: 子路一般指仲由,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师从孔子.拜入孔...

望江县13574769012: 子路的简介 -
元满步文: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即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

望江县13574769012: 子路简介谁有? -
元满步文: 中文名称: 子路 又名: 仲由 季路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542—480 相关人物: 孔子 生平简介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

望江县13574769012: 孔子与子路的相关资料,论文什么的都可以,跪求 -
元满步文: 资料:子路名仲由,比孔子小几岁,是卞地没有受过礼仪教化的人.他生性粗豪,好勇斗狠,脾气爽直.他在头上插雄鸡的羽毛,佩戴野猪的牙齿,子路认为这些东西可以作为勇气的象征. 子路遇到孔子,仗着自己勇敢有力,稍稍侵犯了孔子...

望江县13574769012: 搜集孔子子路颜回的有关资料 -
元满步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望江县13574769012: 孔孑的徒弟子路和孑贡的简介 -
元满步文: 1、子路一般指仲由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

望江县13574769012: 孔子的弟子之一 - 子路到底是以为怎样的人?很想了解一下,我读论语
元满步文: 每次读《论语》,我都发现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人,虽然不能与孔子同辉并峙,... 拿起戟就要与对方大战三百合,所以孔子常常叹息:子路好斗勇猛超过我,就是不知道...

望江县13574769012: 我需要孔子弟子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元满步文: 孔子认为:德行见长的弟子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见长的弟子是宰我、子贡. 政务见长的弟子是冉有、季路. 文事见长的弟子是子游、子夏.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

望江县13574769012: 关于子路的性格分析?
元满步文: 子路的性格,在司马迁《仲尼弟子列传第七》的笔下是相当鲜明的一位. 他的爱好、志气、性格、穿戴、为人,及其事迹, 子路从逞勇、凌人转变为懂礼、守义,从学习...

望江县13574769012: 谁知道"子路为主从高楼跃下"的故事?
元满步文: 子路为孔子弟子,名仲由,字子路.春秋时卫灵公有宠姬名叫南子,灵公太子与南子私通,惧诛出逃,灵公死后立太子之子为君,是为出公,12年后,出公之父即太子与大夫孔悝作乱,将出公赶跑,太子立为庄公.当时,子路为孔悝管家,孔悝作乱,子路在外,听说这件事后,赶回,遇子羔出卫城门,劝子路不要白白送死,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路见庄公,说:“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庄公不听,于是子路要将庄公与孔悝一起烧死在高台之上.庄公派人攻子路,击断帽子上的系带,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系好冠带而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