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作者&投稿:镡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宗教经典故事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来源之一,例如《圣经》对文学的影响。其次,宗教思想观念与人物形象塑造对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文学作品中鬼魂形象的塑造。此外,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艺术表现技巧,例如佛教文学中的想象和散韵并用的文体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日益疏远,并出现了一些具有反宗教倾向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恣意嘲笑讽刺宗教的伪善。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扩展资料

菩提心的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

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

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菩提心(佛教用语)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佛法中常说的真心。其实真心的异名很多,比如:心、佛、佛性、真如、自性、涅磐本际、诸法实相等,它们都是指一事物,就是一切心识的本体。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常常说菩萨心就是菩提心,另外还有不觉悟的心,称之为妄心,无论是菩提心还是妄心,它们的本体都是这个真心。一切法都是由真心流注法种而产生出来的,但真心产生万物是随缘所生,并不是由真心作主,从这个角度讲,真心不能称为万物的主宰者。
真心只有一个,一切有情众生和佛都是共用这个真心,平等拥有此真心。只是由于人们的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不同,人与人才有不同的区别。其实真心就是佛的异名,是佛发现了这个真心,并且无障碍地运用这个真心,所以佛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真心就是佛性,所以才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
菩提心是觉悟的心,但觉悟有不同层次,比如阿罗汉与辟支佛是小乘,只求自身的解脱,菩萨也是觉悟者,但他们要普度众生,而且菩萨修行还分为52阶位,觉悟也是不同的,只有到了佛才叫彻底觉悟,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修行到最后,就是安住于真如理境,即真心之中。此时菩提心只是真心的服务员而已,它随时随地地将真心中的智慧拿出来给人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菩提心的本体是“觉”。
菩提心依发心大小,总分为三:
声闻菩提心、缘觉菩提心、佛菩提心。
唯有佛的菩提心究竟圆满,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天生具有而被启动的佛性。

圆满觉悟。


“心力”说的本体论是什么?
他说:“全世界者,全世界人类心理所造成;(……)一社会者,一社会人之心理所造成。”(《余之生死观》)这里的“人类心理”、“共同心理”,梁启超称之为“民族心理或社会心理”,与现代人讲的社会意识相近。也就是说,在梁启超看来,“心力”、“共同心理”、“社会心理”是宇宙、社会历史的本体...

王阳明的心学中的本体与工夫分别指什么
才能做到喜怒未发而空,百感齐集而不动。王学流弊就在于空守本体,不做踏实工夫。这些概念在宋明儒学里常会提到,像什么本心习心之类。建议你从四书看起。如对王学有兴趣建议从《大学问》、《拔本塞源论》两篇入手。这些概念一定要本人有了一些体会,和你说,你才会觉得有感触。

什么是菩提心 本体是什么呢
1、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

什么叫世俗普提心,什么叫胜义普提心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般而言,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见’,它是佛菩萨的空性智慧,也是菩萨到达见道的标志,而此前,空性是经由推理而了解的;‘世俗菩提...

菩提心的本体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

为什麼发菩提心可以转业?
因为菩提心的力量极为强大,可以将其他的业力转化。如一个人,如果遇到一个力量强大的恶人,与他朝夕相处,慢慢就会被同化成恶人;反之,如果遇到一个力量强大并且品行高尚的人,天天与之相处,慢慢自己也会转变成品行高尚的人。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菩提心的力量之所以极为强大,是...

什么是开悟?开悟的特征有哪些?
女人开悟后的身体特征:开悟了人的身体特征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开悟并不是,更不是。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提的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成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 例如六祖虽然做到了...

在佛法中,体是什么意思,宗是什么意思,本又是什么意思? 各位师兄...
在佛法中,“体”是指本体,众生本自具足的自性;"宗"是宗趣,如净宗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本"在心性来说,和体一个意思,都是本体自性之意。

何为菩提心?
◎ 菩提心,自受用即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意即对人应大慈大悲,对自己则清净、平等、觉。◎ 儒云:「诚意正心」,即大乘佛法的「发菩提心」。马鸣菩萨《起信论》云「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菩提心之本体:儒云诚意、...

菩提心有哪三种根本心?
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

枣庄市13554189669: 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
爰曹纳洁: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佛法中常说的真心.其实真心的异名很多,比如:心、佛、佛性、真如、自性、涅磐本际、诸法实相等,它们都是指一事物,就是一切心识的本体.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常常说菩萨心就是菩提心,另外还有不觉悟的心,称之...

枣庄市13554189669: 佛教常说的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 -
爰曹纳洁: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枣庄市13554189669: 菩提心是什么? -
爰曹纳洁: 我复制来的: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

枣庄市13554189669: 大安法师:佛教所说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心 -
爰曹纳洁: 菩提心,通俗地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以成佛为目标,以度众生为己任.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

枣庄市13554189669: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
爰曹纳洁: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

枣庄市13554189669: 菩提心是什么?
爰曹纳洁: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的种子,长养净法的良因,发此心,勤行精进,可速证无上菩提.发心如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为免其轮回生死之苦,誓愿救拔;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成就无上菩提之心.

枣庄市13554189669: 菩提心的根本都包括哪些?为什么要对其顶礼 -
爰曹纳洁: 利他心,慈悲心,这些既是菩提心的根本,也是菩提心本身,,《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菩提心为使众生都能发菩提心,既是自身的根本,也是众生的善缘,所以顶礼,但有的众生见人顶礼发菩提心因为自身业力原因狐疑不信,甚至嘲笑而造下罪业,为不让这部分众生在多造罪业,所以时常在人多地方顶礼菩提心者应该有所抉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