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本体

作者&投稿:智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扩展资料
菩提心的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
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
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菩提心(佛教用语)

汉语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在《大智度论》中的解释是这样: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扩展资料: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
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
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
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
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怎么理解阳明心学体系“心即理?
王阳明以“心即理”作为“立言宗旨”,否定了朱熹分裂“心”与“理”为二的理论;以“求理于吾心”作为“致知”途径,否定了朱熹“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的观点;又以“心之本体”说扩充了“心”的内涵,修正了陆九渊的“本心”说。王阳明认定: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体,它既是...

儒学与佛教·理性与悟性·格物致知与明心见性
中国佛教明心见性的认识方法与思孟学派内省的认识路线颇有相似之处,这为儒佛之融合创造了条件。 隋唐以后,儒学受佛教的影响,逐渐向心性本体论方向发展。到宋明理学时,理学家们吸收了佛教明心见性的思想和方法对格物致知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新的发挥,从而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学。程朱理学侧重格物致知。程颐、朱熹等提出,...

“心”字的笔顺怎么写?
一、心字的笔顺是点、斜钩、点、点。二、基本释义 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三、组词有热心、点心、心得、爱心、...

宋明理学·心学视角·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阳明言“心即天”,“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传习录》下)。是说心量广大,像天一样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不疾而速,无远弗届”。这是讲思维的功能特点,只有人的思维才有。 “阳明说:‘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阳明)先生曰...

菩提心定位
在人类内心深处,菩提心象征着对生命真理的探求渴望。根据三层人格理论,它位于潜意识的最底层,对应佛学中的集体潜意识,这在佛学术语中对应于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引发,其内部包含相分、理分和自证分,而菩提心的起源即在于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显现。在潜意识中,菩提心表现为...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菩提心一发就是菩萨,就是菩萨的心。菩萨的心跟大地是类似的,跟阳光是类似的,跟空气是类似的。因为这些大地呀,空气呀,阳光呀,海水呀,它是无私地、平等地、均匀地付出,没有求回报,菩提心也是这个样子。菩提心的心理过程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

菩提心定义
在佛教中,菩提心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它是十一世班禅曾赐予南粤大德居士的一串珍贵佛珠所象征的精神内涵。菩提心,其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源于古印度梵文,中文意译为"觉",象征着成佛的追求。简单来说,菩提心就是一种无上的正等正觉之心,它涵盖了两个核心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菩提心简介
1、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2、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

老子,用佛教的观点看,算到达了哪个层次呢?
你好。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明白些就是老子孔子耶稣等等人都是悟了道的,只是程度或多或少的有些差别。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至于你说神仙在佛教看来是饿鬼道,不知道你从哪里看来的,正统佛教里面不会有这种说法。即使《楞严经》中提到,也是十种仙道,虽是外道,但与正道只有一纸...

菩提心由来
在佛法的修行探索中,大乘菩萨修行的起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大菩提心的发愿。这种悲智并重的品性,正是通过菩提心的培养得以实现。佛法的所有修行路径,无论是禅定、般若还是密宗,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石,没有它,任何法门都显得孤立无依,正见的传授也失去了目标。只有真正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真理才...

拜城县18561089972: 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
宰狐小儿: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

拜城县18561089972: 菩提之心啥意思 -
宰狐小儿: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拜城县18561089972: 菩提心是什么? -
宰狐小儿: 我复制来的: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

拜城县18561089972: 菩提心的根本都包括哪些?为什么要对其顶礼 -
宰狐小儿: 利他心,慈悲心,这些既是菩提心的根本,也是菩提心本身,,《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菩提心为使众生都能发菩提心,既是自身的根本,也是众生的善缘,所以顶礼,但有的众生见人顶礼发菩提心因为自身业力原因狐疑不信,甚至嘲笑而造下罪业,为不让这部分众生在多造罪业,所以时常在人多地方顶礼菩提心者应该有所抉择.

拜城县18561089972: 普提心是什么意思? -
宰狐小儿: 是菩提心吧————————————————————————————————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

拜城县18561089972: 大安法师:佛教所说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心 -
宰狐小儿: 菩提心,通俗地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以成佛为目标,以度众生为己任.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

拜城县18561089972: 菩提心是什么?
宰狐小儿: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的种子,长养净法的良因,发此心,勤行精进,可速证无上菩提.发心如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为免其轮回生死之苦,誓愿救拔;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成就无上菩提之心.

拜城县18561089972: 直心是道场,“直心”指什么? -
宰狐小儿: 问:宗门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请问直心是否就是当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的心? 答:不是的.菩提心,净宗《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这是说明念佛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它只说了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当下执持一句阿...

拜城县18561089972: '慈悲心'与'菩提心'有什么异同
宰狐小儿: 三缘之慈悲︰略云三慈.《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28c)︰'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此三缘之说,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佛地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卷二十七、卷四十等...

拜城县18561089972: 佛教常说的“菩提心”是什么?
宰狐小儿: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