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未仁乎》原文

作者&投稿:钮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

(1)D(这是孔子以大公立论,并着眼于天下人民所受之惠,为子路、子贡解释疑问,并非“间接批评子路、子贡目光短浅”)(2)示例:我赞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如果仅仅论公子纠死而管仲不死且为公子纠敌人相这事,管仲是必遭唾骂的,至少可以称为不义、不信。但孔子却能超越这一件事,从管仲的一生看,从管仲为桓公相之后的功绩所做出的贡献来评价,客观全面。 略

  貌似只有范仲淹的《上执政书》,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一篇~
  上执政书
  天圣五年月日,丁忧人范某,谨择日望拜,上书于史馆相公、集贤相公参政侍郎,参政给事。某居亲之丧,上书言事,逾越典礼,取笑天下。岂欲动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乎?某谓居丧越礼,有诛无赦,岂足动圣之知耶?矧亲安之时,官小禄薄,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岂今几筵之下,可为身名之计乎?不然,何急急于言哉?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况今圣人当天,四贤同德,此千百年中言事之秋也。然圣贤之朝,岂资下士之补益乎?盖古之圣贤,以刍荛之谈,而成大美者多矣。岂俟某引而质之?况儒家之学,非王道不谈,某敢企仰万一,因拟议以言之,皆今易行之事。其未行者,某所不言也。
  恭维相府居百辟之首,享万钟之厚,风兴夜寐。未始不欲安社稷、跻富寿,答先王之知,致今上之美。况圣贤存诚,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思与天下同其乐。然非思之难,致之难矣。某窃览前书,见周汉之兴,圣贤共理,使天下为福为寿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功可知矣。周汉之衰,奸雄竟起,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罪可知矣。李唐之兴也,如周汉焉;其衰也,亦周汉焉。自我宋之有天下也,经之营之,长之育之,以至于太平。累圣之功,岂不大哉!然否极者泰,泰及者否,天下之理,如循环焉,惟圣人设卦观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此圣人作《易》之大旨,以授予理天下者也,岂徒然哉?今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性久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苦言难入,则国听不聪;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明器或假于人矣;国用无度,则民力已竭;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倘相府思变其道,与国家磐固基本,一旦王道复行,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由今相府致君之功也;倘不思变通其道,而但维持岁月,一旦乱阶复作,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亦今相府负天下之过也。昔曹参守箫何之规,以天下久乱,与人患 ,而不敢有为者,权也;今天下久平,修理政教,制礼作乐,以防微杜浙者,道也。张华事西晋之危,而正人无徒,故维持纲纪,以延岁月,而终不免祸,以大乱天下。今圣人在上,老成左右,岂取维持之功,而忘磐固之道哉?
  某窃谓相府报国致君之功。正在乎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也。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生民之弊也;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财也;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才也;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杜奸雄者,在乎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也;明国听者,在乎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也。
  夫举县令,择郡长以救生民之弊,何哉?某观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循已;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故一邑之间,薄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而望王道之兴,不亦难乎?某恐来代之书论得失者,谓相府有不救其弊之过矣,如之,何使斯人之徒,为民父母,以困穷其天下?
  又朝廷久有择县令郡长之议,而不遂行者,盖思退人以礼,不欲动多士之心,故务因循而重改作也,岂长世之策哉?倘更张之际,不失推恩,又何损于仁乎?今约天下令录,自差京朝官外,不过千数百员,自来郊天之恩,鲜及州县。若天下令录,自大礼以前满十考者,可成资日替与职官,七考以上,可满日循其资俸,除录事参军,则县令中昏迈庸常之流,可去数百人矣。盖职官禄事参军,不甚亲民,为害亦细。此谓退人以礼,士岂有怨心哉?其间课最可尚,论荐颇多,俟到铨衡,别议畴赏。前既善退,后当精选,其判司簿尉,不由举荐。初入令录之人,并可注录事参军。如无员缺,可授大县簿尉,仍赐令录之俸。其曾任令录,有过该恩,舍入本资者,可依初入之例。颁此数条,入令者鲜。然后委清望官,于幕职判司簿尉中历三考以上,具理绩举充。其川、广、福建县令,可委转运使等,就近于判司簿尉中举移,庶从人便。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幸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愿相府为天下生灵而行之,为国家磐固基本而思之。不以听刍荛为之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某又观今之郡长,鲜克尽心。有尚迎送之劳,有贪燕射之逸,或急急于富贵之援,或孜孜于子孙之计,志不在政,功焉及民!以狱讼稍简为政成,以教令不行为坐镇,以移风易俗为虚语,以简贤附势为知己,清素之人,非缘嘱而不荐,贪黩之辈,非寒素而不纠。纵胥徒之奸克,宠风俗之奢僭。况国有职制,禁民越礼,颁行已久,莫能举按。使国家仁不足以及物,义不足以禁非。官实素餐,民则菜色,有恤鳏寡,则指为近名;有抑权豪,则目为掇祸。苟且之弊,积习成风,俾斯人之徒,共理天下,王道何从而兴乎?某恐来代之书论得失者,亦谓圣朝有不救之过矣。然朝廷黜陡郡长为难者,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而速侥幸尔。故知县两任,例升通判,通判两任,例升知州,奈何在下之时,饰身修名,邀其清举;居上之后,志满才乏,愆于素持,止能偷安,未至复悚,故贤愚同等,清浊一致,此乃朝廷避怨于上,移虐于下,俟其自败,民何以堪?故郑庄公伺共叔自弊,而春秋罪焉,以其长恶也。《易》曰:“覆霜坚冰至。”由辩之不早辩也,此圣人昭昭之训,岂用于先王而废于今日哉?近年诸处郡长,以赃致罪者数人,皆贯盈之夫,久为民怨,如此之类,至终不败者,岂止数人而已乎?虽转运使提点刑狱,职在访察,其如位望亚相,怨仇可敌,非致败露,鲜有发现。宜乎论道之间,激扬天下。
  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皇上凝命,于今六载矣,以军国重大,未可行远古之道。今郊礼之余,宜宣大庆,可于两制以上,密选贤明巡行诸道,以兴利除害,黜陡幽明,舒惨四方,岂同常务。可命御史严谕百僚,与出使之官,绝书刺往还之礼,仍翌日首涂,以禁请托。苟利天下,大体何伤。所出之官,宜以宣庆之名,安远听也。其诸道知州、通判,耄者、懦者、贪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赦者,皆可奏降,以激尸素。又四方利病得以上闻,未举 守之礼,而遣观风之使,非不典也,然后委清望官,于朝臣通判中举诸郡长;于朝臣知县中,举诸通判,今后通判之官,非著显效,及有殊荐,虽或久次,止可加恩,郡国之符,不当轻授。其知县之人,入通判者,宜 此例。如此行之,天下郡政,其滥鲜矣。今一司一务,犹或举官,一郡之间,生灵数万,反可轻授予人乎?愿相府为天下生灵而行之,为国家磐固基本而行之,不以听刍荛为嫌而罢之,天下幸甚!幸甚!
  某前所谓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谤而速侥幸者,两宫圣人临轩命使,激扬善恶,澄清天下,何怨谤之有乎?自兹以降,非举不授,举官之责,厥典非轻,何侥幸之有乎?如所举之人,果成异政,则宜旌尚举主,以劝来者。圣朝未行此典。盖亦缺矣。
  县令郡长既得其材,然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者,何哉?某观天下谷布,厥价翔起,议者谓生灵即庶,使之然矣。某谓生者即庶,则作者复众,岂即庶之为累哉?盖古者四民,秦汉以下,兵及缁黄,共六民矣,今又六民之中,浮其业者不可胜纪,此天下之大蠹?也。士有不稽古而禄,农有不竭力而饥,工多奇器以败度,商多奇货以乱禁,兵多冗而不急,缁黄荡而不制,此六民之浮不可胜纪,而皆衣食于农者也。如之,何物不贵乎?如之,何农不困乎?某谓谷帛之贵,由其播艺不增,而资取者众矣;金银之贵,由其制度不严,而器用者众也。或谓资四夷之取而使之然,则山川之所出,与恩信之所给,自可较之,非某所敢知也。今更张之制,繁细非一,某敢略而陈之:
  夫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净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智者尚难于言,而况于民乎?君子弗论者,非今理天下之道也。其徒繁秽,不可不约。今后天下童行,可于本贯陈牒,必诘其乡党,苟有罪戾,或父母在鲜人供养者,勿从其请,如已受度,而父母在别无子孙,勿许方游,则民之父母鲜转死沟于壑矣。斯亦养茕独助孝悌之风也。其京师道观,多招四方之人,宜给本贯凭由,乃许收录,斯亦辨奸细、复游散之要也。天下寺观,每建殿塔,蠹民之费,动逾数万,止可完旧,勿许创新,斯亦与民阜财之端也。
  又古者兵在于民,且耕且战。秦汉之下,官库为常,贵武勇之精,备征伐之急也。今诸军老弱之兵,讵堪征伐,旋降等级,尚费资储,然国家至仁,志在存活,若诏诸军年五十以上,有资产愿还乡里走者,一可听之,稍省军储,复从人欲。无所归者,自依旧典,此去冗之一也。又诸道巡检所统之卒,皆本城役徒,殊非武士,使之禁暴,十不当一,而诸州常患兵少,日旋招致,谷帛之计,其耗万亿。以某观之,自京四向,千里之间,或多寇盗,盖刨置巡检,路分颇多,而卒伍至赢,捕掩无效,非要害者,悉宜罢之。所存之处,资以禁军,训綀即精,冠盗如取。况千里之内抽发非难,又使少历星霜,不至骄惰。彼无用之卒,可减万数。庶使诸郡,节于招致,此去冗之次也。又京畿三辅,五百里内,民田多隙,农功未广,既已开沟洫,复须举择令长,使询父老,研求利病,数年之间,力致富庶。不破什一之税,继以百万之籴,则江淮馈运,庶几减半,挽舟之卒,从而省焉,此去冗之大也。
  至于工之奇器,败先王之度,商之奇货,乱国家之禁。中外因之侈僭,上下得以骄华,宜乎大变浇漓,申严制度,使珠玉寡用,谷帛为宝,此又去僭丰财之本也。今盛明之代,何事而不可行乎?囊者国家禁泥金之饰,久未能绝,一旦使命妇不服,工人不作,于今天下无敢衣者。使其余奢僭,皆如泥金之法,亦何患不禁乎?
  又播艺之家,古皆督贵,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岂朝廷之意乎?
  若县令郡长,一变其人,乃可诏书丁宁,复游散之流,禁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以《周礼》司徒之法,约而行之,使播者艺者,以时以度,勤者惰者,有劝有戒,然后致天下富之寿之,彼不我富不我寿者,岂难革之哉?此则厚民力,固邦本之道也。观夫《国风》之《七月》,小雅之《甫田》,皆以农夫之庆,为王化之基,岂圣人不思而述之乎?故周、汉、李唐,虽有祸乱,而能中兴者,人未厌德,作乱者不能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固也。六朝五代之乱,鲜克中兴者,人厌其德,吊民者有以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不固也。然则厚民力,固邦本,非举县令,择郡长,则莫之行焉。
  或谓举择令长,久则乏人,亦何道以嗣之。某谓用而不择,贤熟进焉;择而不教,贤孰继焉。宜乎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授焉;孰教育之道,则代不乏人。今士林之间,患不稽古,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词多纤秽,士维偷浅,言不及道,心无存诚。及于入官,鲜于致化,有出类者,岂易得哉?中人之流,浮沉必矣,至于明经之士,全暗指归,讲议未尝闻,威仪未尝学,官于民上,贻笑不暇,责其能政,百有一焉。《诗》谓长养人材,亦何道也?古者庠序列于郡国,王风云迈,师道不振,斯文销散,由圣朝之弗救乎!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选用际,患其才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
  今春诏下礼闱,凡修词之人,许存策论,明经之士。特与旌别,天下之望,翕然称是。其间所存策论,不闻其谁,激劝未明,人将安信?倘使呈试之日,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有讲贯者,别加考试,人必强学,副其精举。复当深思治本,渐隆古道。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约《周官》之法,兴阙里之俗。辟文学掾,以专其事。敦之以诗书礼乐,辩之以文行忠信,必为良器,蔚为邦材,况州县之用乎?夫庠序之兴,由三代之盛王也,岂小道哉?孟子谓“得天下之英材而教育之,一乐也”。岂偶言哉?行可数年,士风丕变,斯择材之本,致理之基也,又李唐之盛,常设制科,所得大才,将相非一。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为邦国之器,亦策之上也。先朝偶属多务。暂停此科。今可每因贡举之时,申其坠典,必有国士,继于唐人,岂非国家之盛选欤?勿谓未必得人,遂废其道,此皆慎选举、敦教育之道,亦何患乏人哉!
  倘国家行此数事,若今刑政之用心,则无不成焉。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既在承平之朝,当为长久之道,岂如西晋之祸,而有何公之叹者乎?愿朝廷念祖宗之艰难,相府建风化之基本,一之日图之,二之日行之,不以听刍荛为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至于岩穴草泽之士,或以节义敦笃,或以文学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国家近年,羔雁弗降,或有考盘之举,不逾助教之名,孝廉之士,适以为辱,何敦劝之有乎?
  又流外之官,澄清未至,沿之则百姓受弊,革之则诸司乏人。将使群谤不兴,众心知劝,不若敦仍旧之制,加奖善之方,自簿尉两有举奏者,许入录事参军,录事、参军有举奏者,许入职事官,或换三班使臣。既有进身之阶,岂无畏法之志。设使流内之人,无迁进之望,而能尽公者必亦鲜亦。今后百辟新入之人,或采其艺能,或出于仕族,行藏必审,考试必精。避役之人,无图之类,严革其弊,高为之防,既激其流,复澄其源,亦何患流外之冗乎?
  某又谓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者,何哉?盖闻古之善御戎者,将不乏人,则师战而不衄;边不乏廪,则城围而不下。狄疑且畏,罔敢深入,此刘汉所以长也。不善御戎者,将在贵臣,边须远馈,故战之则衄,围之则下,狄无疑畏,乘虚深入,此石晋之所以亡也。今兵久不用,未必为福。在开元之盛,有函谷之败可龟鉴矣。何哉?昔之战者,耄然已老,今之壮者,嚣而未战,闻名之将,往往衰落,岂无晚辈,未闻边功,此必庙堂之所思也。仍闻沿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宠,一旦急用,万无成功。加以边民未丰,边廪未实。下武之际,兵寡食足,如屯大军,必烦远馈,则中原益困,四夷益骄,深入之虞,未可量也,于时庙堂之上。虽有皋陶之谋,伯益之赞,不亦难乎!
  夫天下祸福,如人家道,成于覆篑败于疾雷,圣朝岂恃其太平,而轻其后计,王衍之鉴岂曰不明?清谈之间,坐受其弊。盖备之弗预,知之弗为,许下之兵,日血十万,岂不痛心哉?今西北和好,诚为令图,安必虑危,备则无患。昔成周之盛,王道如砥,及观周礼,则有大司马阵战之法,粲然具存,乃知礼乐之朝,未尝废武。
  今孙吴之书,禁而废学,苟有英杰,受亦何疑。且秦之焚书也,将亦愚其生人,长保天下;及其败也,陈胜吴广,岂读书之人哉?况前代名将,皆洞达天人,嗣续忠孝,将门出将,史有言焉。今将家子弟,蔑闻韬钤,无所用心,骄奢而已,文有武备,此能备乎!今于忠孝之门,可搜兵略,历试边任,使其识山川之向背,历星霜之艰难,一朝用之不甚颠沛,十得三四,不云盛乎?至于四海九州,必有壮志,宜设武举,以收其遗。唐郭子仪,武举所得者也,斯可遗乎?又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孙吴之书,使知文武之方,异日安边,多可措任,此皆育将才之道也。又沿边知、通,精加选择,特授诏命,专谋农桑,三五年间,丰其军廪,此实边郡之道也。将材既良,边郡既实,师战不衂衅,城围不下,狄疑且畏,敢深入乎?朝廷可高枕矣。
  前代御戎,其策非一,唐陆贽议沿边备守之术,请置本土之兵,勤营田之利,与今事宜相近,可约而行也。本土之兵者,若今之北边有云翼、招收之军,更可增致,作为奇兵。至于营田之利,宜常兴作而加焉,愿相府为国安危思之,五代之乱非远也。为河朔生灵思之,景德之前未久也。今相府劳一夕之思,绝百代之耻,无使中原见新羁之马,赤子入无知之俗,则天下幸甚!幸甚!圣人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又曰:“民利于今受其赐。”管仲霸臣也,而能攘戎狄、保华夏,功高当时,赐及来代。况朝廷之盛德乎?
  某又谓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者,何也?盖天下奸雄;无代无之,或穷为夜舞,或起为大盗,伺朝廷之过,执以为辞,幸生灵之怨,吊而称义,不然,以何名而动哉?今明盛之朝,岂有大过,亦宜辨于毫末,杜其坚冰。或戚近挠权,或土木耗国,或禄赏不均,或纲纪未修,或任使未平,斯亦过之渐也。
  某敢小举其失以言之:国家戚近之人,不可不约,除拜之际,宜量其才,非曰惜恩,俱乎致寇,若力小任重,则挠权乱法,增朝廷之过,启奸雄之志。《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所谓盗者,其奸雄之谓乎?今道路传闻,或缁黄之流,或术艺之辈,结托亲近,邀求进贡,或受恩赐,或与官爵,此挠权之渐矣,可不畏乎?夫赏罚者天下衡鉴也,衡鉴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此先王之所慎也。
  又土木之兴,久为大蠹。或谓土木之兴,出自内帑,无伤财害民之弊,故为之而弗戒也。某谓内帑之物,出自生灵,太祖皇帝以来,深思远虑,聚之积之,为军国急难之备,非诌神佞佛之资也。国家祈天永命之道,岂在兹乎?如“洞真”、“寿宁”之宫,以延燎之灾,一夕逮尽,岂非天意警在帝心,示土木之崇,非神灵之所据也,安可取民人膏血之利,辍军国急难之备,奉有为之惑,冀无状之福,岂不误哉?一旦有仓卒之忧,须给赏之资,暴加率 ,其可及乎?此耗国之大也,可不戒哉!倘谓内藏丰盈,用不可竭,则日者黄河之役,使数十州之人,极力负资,奔走道路,岂惜府库之余而不用之耶?故土木之妖,宜其悉罢,岂相府之不言乎?两宫之不听乎?
  又文武百官之禄,取兵荒五代之制,或职轻禄重,或职重禄轻,重轻之间,奔竞者至,大亨之世,犹患不均,岂圣朝之意乎?所宜损之益之,以建其极。
  又今三司之官,差除颇异,禄赐弗轻,何知弊而不言,多养望以自进。天下金谷,决予以群胥,掊克无厌,取怨四海,使先帝宽财之命,弗逮于民,和气屡伤,丰年寡遇,曾不谓之过乎?盖由三司之官,不制考限,不责课最,朝受此职,夕求他官,直云假涂,相与匿祸。天下受弊,职此之由,岂圣朝之意乎?宜其别制考课,重议赏罚,激朝端之俊杰,救天下之疲瘵,其庶几乎?
  又古之勋臣,赏延于世。今则每举大庆,必行此典,自两省以上,奏荐子弟,必为京官,比于庶僚,亦既忧矣。而特每岁圣节,各序子孙,谓之赏延,黩乱已甚,先王名器,私假于人,曾不谓之过乎?非君危臣僭之朝,何其姑息若是耶?遂使萌序之人,塞于仕路。曾未稽古,使之司民,国家患之,屡有厘革,然但革其下而不革其上,节于彼而不节于此,天下岂以为然哉?我相府岂惜一孺之恩,不为百辟之表乎?
  又远恶之官,多在寒族,权贵之子,鲜离上国周旋百司之务,懵昧四方之事,况百司者,朝廷之纲纪,风教之户牖。咸在童孺,曾无激扬,使寺省之规,剥床至足,公卿之嗣,怀安败名。未赏试难,何以致远?非独招缙绅之议,实亦玷钧衡之公。
  此则禄赏未均,任使未平,纲纪未修之类也。斯弊已久,何可极乎?惟我相府能革其弊,能变其极,而天下化成,不为难矣。
  晋赵王伦、石勒之徒,心窥天子,口责丞相,岂非奸雄之人,伺朝廷之过乎?又今久安之民,不经涂炭,劳则易怨,扰则宜惊。猛将谋臣,威信未著。况边民尚困,边廪尚乏,苟有骚动,馈运所艰,武备未坚,狄志可聘,既挠之以征战,或以加之以饥馑,生灵穷匮,奸雄奋迅,鼓舞群小。血视千里,此五代之鉴昭昭焉,非止方册之有云,抑耳目之可接也。我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亦尝有事四方,劳于馈运,而生灵不敢怨,奸雄不敢动者,何哉?一则五代余民久在涂炭,乍睹明盛,如子得母,纵有劳役,未甚曩昔,此生灵不敢怨也。又当乘天开之运,震神武之威,征伐四方,动如山压。况躬擐甲胄,备尝艰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此奸雄所以不敢动也。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尔。今朝廷岂谓当时之易,而不虑今时之难乎?
  又谓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者,何哉?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盖佞人在矣,直臣远矣,其悔之也难哉。今朝廷久安,苦言而不用者,势使之然矣。
  天深戒而不变者,祸可畏矣。伏闻京师去岁大水。今岁大疫,四方闻之,莫不大忧,此天之有以戒也,岂徒然乎?而京师之灾,甚于四方,何哉?盖京师者政教所出,君相之所居也,祸未盈而天未绝。故鉴戒形焉,不独恐惧其心,必使修省其政,国家之德尚可隆,天下道尚可行也。倘弗惧于心,弗修于政,渐盈于祸,渐绝于天,则国家四海,将如何哉?或谓国家之灾,由历数而定,非政教之出。若如所论,则夏禹九畴之书,果妖言耶?岂欲弃而焚之乎?苟天下有善,则归诸已;天下有祸,则归诸天。岂圣朝之用心?愿黜术士之言,奉先王之训,必不谬矣,必无过矣。于保直臣,斥佞人,则两宫二圣之心,如日星焉,孰可蔽其明乎?纵有行伪而坚,言伪而辩,试于行事,人焉廋哉!
  某往日不极言,而今极言者,学陋之人,思虑未精,又亲安之时,上惧失禄,不幸亲今亡矣,朝廷或怒之,自顶至踵惟忠也,又何忧乎?倘相府思变其道,与国家作长久之计,固其基本,一旦王道复行,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则福在国家,功在相府,得与天下生灵,长见太平,幸甚!幸甚!
  窃以五代以来,诸侯暴酷,视民如芥,生杀由之。皇朝龙兴,典章一宽。真宗皇帝至仁如天,尽心于此,内则举执法之吏,外则创按刑之司,徒、流之间,无敢差者。若今于教化之道,复如刑名之用心,亦何患不至乎?今缙绅之间,多议按刑之司,无益于外,亦思之未深耳,如得其人,纠察四方,绝斯民之冤,协先帝之志,岂无益乎?得人而已。不可谓川之既平,可坏其防也。今王刑既清,王道可行,此天下士人,为相府惜其时也。或曰天下之事,犹指诸掌,岂相府弗克行乎?亦在两宫之意尔。谓人主在上,或喜怒生杀,或好恶邪正,则谏诤之际,为臣不易也。若乃修四方之政教,正百司之纲纪,澄清风俗,相府之职也。岂必两宫之意乎?
  倘相府疑某之言,谓欲矫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岂不能终丧之后,为歌为颂,润色盛德,以顺美于时,亦何必居丧上书,逾越典礼,进逆耳之说,求终身之弃,而自置于贫贱之地乎?盖所谓不敢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是不为身名之计明矣。观前代国家,当其安也,士人上言,论兴亡之道,非圣主贤相,则百不一采。及其往也,则后之史臣,收于简策,为来代之鉴。今日之言,愿相府采其一二,为国家天下之益,不愿后之史臣,收于简策为来代之鉴。
  狂斐之人,诛赦惟命,以庙堂深严,恐不得上,乃敢于相门下,名致此书,庶有一达于聪明,干犯台严下情无任惶恐激切之至。不次,某死罪惶恐再拜。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车兵,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白话翻译是: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殉难,为公子纠死了,管仲却偷生,人格有问题罢?”孔夫子答他说:“齐桓公九次召集群雄,不用武力,全是管仲的功劳。管仲是大处着眼的人,这就是他的人格啊!这就是他的人格啊!”)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0』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3』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 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1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8』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2』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23』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2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5』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1』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
『3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4』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斯言也 ,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 乎?」
『35』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36』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8』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
『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3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4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5』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6』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4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8』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48』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49』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50』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51』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 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52』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4』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5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您有《论语·宪问》的全文和介绍吗?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答题。(6分)1)南宫适...
1)不得好死\/得到了天下\/ 尚德不尚力(德治的思想即儒家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是以武力得天下)2)不矛盾。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主要看大节,管仲虽然没有自杀殉主,但他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不使用武力,匡正了天下,使老百姓得到了好处,因而他是个仁德的人。 1)译文:南宫适问孔子:...

管仲为什么要说孔子的坏话?难道是怕威胁到他的地位
2.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的用意是什么
孔子认为管仲的行为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白话释义:...

孔子如何看待“管仲相桓公”这件事的
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是真正的“仁”。【《论语·宪问》第十六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译文】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

论语中孔子有几处谈到管仲?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一段是:“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管仲的故事有哪些
△九合诸候天下望→论语宪问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桓公退地霸王成→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

对管仲的评价
这从孔子对管仲的肯定性评价中可以看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⒃公子纠是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襄公无道,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齐国陷入动乱状态。鲍叔牙与管仲...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说的是齐桓公在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的过程中胜利了,他请求鲁国国君杀了公子纠,把管仲要了回来,管仲就没有为公子纠殉节,而是到了齐桓公那里做了宰相。子路认为他这样做是不是不仁,不...

能帮我找找论语里的一条的故事,100个字左右就好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德化县18953688973: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 -
并乖强力:[答案] (1)①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②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对即可)(2)这实际上是弃小...

德化县18953688973: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① ,召 忽 ② 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 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 -
并乖强力:[答案]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 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管仲 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 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 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 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他的仁德, 这就是他的...

德化县18953688973: 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句子.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 -
并乖强力:[答案] (1)九,多次;合,召集;不以兵车 ,不用武力;(2)相,辅佐;一匡,匡正;赐,好处;答案:(1)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谁如管仲之仁!(这就是他的仁德).(2)管仲辅佐桓公...

德化县18953688973: 未仁乎?《论语中子路曰?论语》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
并乖强力: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为公子纠殉葬,但管仲没 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 会,没有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 他的仁德!”

德化县18953688973: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
并乖强力: (1)①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②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对即可) (2)这实际上是弃小节而持大节的事.孔子认为虽然管仲没有为公子纠尽忠而效忠桓公,可是他却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意对即可)

德化县18953688973: 对孔子所说的“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应该怎样理解 -
并乖强力: 原文是: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德化县18953688973: 英语翻译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并乖强力:[答案] 语出《论语·宪问》其大意如下: 子路说:“齐桓公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死.”问道:“这(管仲)称不上'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靠的不是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 死之:为……...

德化县18953688973: ...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
并乖强力:[答案]小题: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孔子以为看人要看大节,管仲虽然有不节俭与僭越之行,但他能促进文明进步,促进齐桓公联合诸侯以称霸时能不使用武力,所以他还是仁者.这体现了孔子对人物的客...

德化县18953688973: 未仁乎?《论语中子路曰?论语》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并乖强力: 这句话中的召忽:公子纠的家臣.

德化县18953688973: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 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影
并乖强力: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也成为历来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根据《论语》一书记载,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主要有四条:一条见于《八佾》篇(以下凡引《论语》只出篇名),其文云:“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