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有什么看法?

作者&投稿:剧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意?~

“天道无亲”是成语。《中国成语大辞典》的这个条目打出来,供你参考。
【天道无亲】指上天公证,不偏袒亲私。《国语•晋书六》:“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无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白话史记》对这句话的翻译: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爱的,只是常常帮助好人。’而项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了。”

有关词语的解释即根据如下:
【天道】①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唯物主义认为天道是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唯心主义认为天道是上帝意志的表现,是吉凶祸福的征兆。
【上天】2迷信的人指主宰自然和人类的天:上天保佑。
【亲】⑦关系近,敢情好。
【与】帮助。(《中学文言文词典》)
【善】①好,美好,善良。(《中学文言文词典》)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韶”。由此故,古人与今人论述司马迁与《史记》的文章特别多,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司马迁生死观的三个方面作一下探求。

1.司马迁的人性论对生死观的影响。“汉代人普遍认为人性本恶,倾向于荀子的人性观。 司马迁也不例外,他对人性的看法主要受黄老和荀子的影响,认为人性本恶,认是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存本能,在生活中往往超出道德因素的制约,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儒家说父子恩情出自“天性”。司马迁很怀疑这种说法,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感慨地说:“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相让……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向杀,兄弟向灭,亦独何哉?”他自己在遭李陵之祸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饱尝了世态炎凉的苦楚,对人性的冷酷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对世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他指出:“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司马迁的这种人性论不仅对其历史观、人生观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其生死观众也有明显的反映。他在《伯夷列传》众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这段话既是对天道的质疑,对善人不得志,恶人横行的不满,也是对人应当怎样活着的思考:人应当为善还是为恶呢?人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同时司马迁还对大人物的死和受辱做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报人安书》中列举了西伯、李斯、淮阴侯、彭越等人受囚的例子后说:“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并进一部分析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这就打破了大人物身上附加的光环,洞悉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真相与本来面目,他们并不像书中记载的那么崇高神圣,处于劣势时他们同样忍受着卑贱屈辱。甚至他们的慷慨一死,有时也是出于“不得一也”。当然,司马迁揭示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他并不否认,甚至激情地赞扬、提倡那些“弃小义,雪大耻”的人物。

2.注重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生死观。诚然,司马迁的生死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注重人生价值实现,扬名于后世,成就大我,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司马迁赞扬忍辱含垢,以就大业的生,反对苟且偷生和随意轻生。为此,他赞成韩信的忍受胯下之辱;伍子胥的弃小节,背父兄,去国远逃;勾践的卧薪尝胆。他在《伍子胥列传》中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臾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热情讴歌了那些忍辱负重,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司马迁自己又何尝不是这种人呢?他受宫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局则乎乎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他最终选择了活着,因为“恨私心有所未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既赞扬“弃小义,雪大耻”的生,也赞成不甘屈辱,保持名节的死。为此,他饱含深情地描写田横耻于降汉的自刎,李广不堪面对刀笔吏的自杀,项羽愧对江东父老的自杀,栾布为尽臣子之义,“哭彭越,趋汤如归”。他赞美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圣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像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自投汨罗江,虽令才人志士痛心丧气,但这种死却激起人们对于昏君佞臣的痛恨,引起人们对于更广泛、更深层的许多问题的思考,树立起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人格。
关于生死观问题,有时确实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都对此进行了自己的解答。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发出了“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的千古疑问。对这一问题,司马迁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认为是生还是死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3.司马迁生死观中的道家倾向。前人对于司马迁生死观的论述多从其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着眼,认为其生死观体现了儒家向上奋发的精神,而对其生死观中的道家倾向论述不足。司马迁道家家学深厚,其父司马谈“习道论于黄子”,并著有《论六家要旨》极力称赞道家。司马迁本人也是儒道俱重,因此其生死观不可能不受道家影响。此现有材料来看,司马迁生死观中的道家倾向在其晚年表现得很明显。
据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司马迁(前145—前86)因李陵之祸受宫刑在公元前98年,于次年升任中书令一职,在公元前93年基本上完成《史记》的撰述。中书令侍从皇帝左右,出纳奏章,位卑而权重,被朝野目为“尊崇任职”。此时司马迁又深得武帝信任,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司马迁权重而少事的时期。

《伯夷列传》是《史记》中间的一篇,其中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对于这句话,司马迁认为他们两个都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


司马迁写《伯夷列转》的目的是什么
《伯夷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一篇,虽为人物传记,但记载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极简略的二百来字。作者的主旨,不在给伯夷、叔齐立传,而只是借他们的事迹作引子,自发其感愤之意。

《论语·公冶长》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这引起了司马迁对所谓“天道”的怀疑, “天道”并不总是能准确地奖赏好人、惩罚坏人,不总是能主持正义,我们是否还要相信“天道”的存在呢 ?司马迁在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接着指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称赞了伯夷叔齐的行为,而其名易显。这或许也是一种“天道”吧?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谁的合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伯夷列传》是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以伯夷和叔齐为线索,通过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表达了自己对于天道和人事的看法。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争夺王位而产生矛盾,最终两人相继离开孤竹国。在流亡过程中,他们曾试图劝阻...

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为何突出伯夷、叔齐的怨恨且发愤悲歌呢?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突出伯夷、叔齐的怨恨且发愤悲歌,是为了借伯夷、叔齐之口表达他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司马迁借用伯夷、叔齐的怨恨情绪,抒发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伯夷列传》引用贾谊《鵩鸟赋》中的一段,司马迁最赞赏的是那种_百度...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文章颂扬了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作品有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是什么
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是《伯夷列传》。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

司马迁为什么把伯夷列传放在史记第一篇
2、褒扬君子。两人宁死不食周粟,这点契合了儒家的君子气节。3、暗喻作者自身。伯夷叔齐可谓有坚持,有气节的君子,但是结局却是饿死山中,司马迁为写史记,宁愿放弃遭受腐刑,他认为自己也是有坚持的君子,这一点倒是和伯夷叔齐类似。所以在这一篇列传之中,司马迁多次发出了疑问,为什么好人不被天佑,...

试分析说明 《伯夷列传》文章结构的特色及其所达到的效果。 请大家多多...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翻译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意思是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该文言文出自两汉司马迁的《伯夷列传》,整句如下: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

司马迁为什么把伯夷列传放在史记第一篇
后来周文王及其儿子武王果真取代了商纣,建立了大周王朝。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周朝,原本应该是太伯或仲雍的天下,但是他们主动放弃了。他们的行为、品格千古传诵,司马迁自然也毫无保留地肯定他们的事迹。作为史学家,司马迁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要弘扬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史记》中开篇写太伯...

集安市19714793788: 伯夷列传的难题1) 司马迁评论古之贤人,如许由、伯夷、颜渊,每多慨叹之语,其故安在?2) 伯夷列传中指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语之不公允?司... -
展松瑞立:[答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集安市19714793788: 天道无常,常于善人是什么意思啊 -
展松瑞立: 楼主这句话可能是改自《老子》第十七章中的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意是:自然法则(上天之道)不分亲疏,总是把善果报应善人.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的《伯夷叔齐列传第一》中反驳了这句话,司马迁写道:或曰:“天道无亲...

集安市19714793788: 请结合作品谈谈《史记》的思想内容 -
展松瑞立:[答案] 、《史记》的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大量史实,并且要“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来“究... 在《伯夷列传》里,他以伯夷、叔齐和颜渊为例,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进行批评,说“天之施善人,其何如哉...

集安市19714793788: 司马迁:天道是个什么东西 -
展松瑞立: 司马迁质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史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商朝末年,他们不愿做孤竹国的继承人,一起投奔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但等到他们到达时,西伯姬昌已经死了,姬昌...

集安市19714793788: 结合司马迁的生死观写一段自己的看法RT -
展松瑞立:[答案]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韶”.由此故,古人与今人论述司... 在其生死观众也有明显的反映.他在《伯夷列传》众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

集安市19714793788: 天道无情 是什么意思 -
展松瑞立: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句成语源于《老子》,但很多人并不真切理解它.或许,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马迁,他曾充满疑惑地写下这么一段话: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

集安市19714793788: 坏人长命的例子 -
展松瑞立: 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里有一段话: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

集安市19714793788: 如何理解《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意图 -
展松瑞立:[答案]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 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 汉时代的重要思潮.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 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

集安市19714793788: 司马迁的人生观 -
展松瑞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韶”.由此故,古人与今人论述司马迁与《史记》的文章特别多,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司马迁生死观的三个方面作一下探求. 1.司马迁...

集安市19714793788: 如何理解司马迁眼中的天人关?如何理解司马迁眼中的天人关系
展松瑞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 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 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