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为何突出伯夷、叔齐的怨恨且发愤悲歌呢?

作者&投稿:却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伯夷列传中,伯夷叔齐到底是怨呢?还是不怨?~

无怨无悔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浑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伯夷列传》上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突出伯夷、叔齐的怨恨且发愤悲歌,是为了借伯夷、叔齐之口表达他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司马迁借用伯夷、叔齐的怨恨情绪,抒发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借伯夷之口,抒己之忧愤。


伯夷列传发生在哪个时期哪个朝代?
伯夷是商末时期的人。他是商末孤竹国国王的演讲长子。《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里面的一篇。

伯夷列传 反映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思想
刚才读了一遍翻译,司马迁的思想如此深邃,旁征博引如此巧妙,对世道的见解如此透彻真是让人佩服。孩子,课文很好,但是如果你没多少人生经历,看了以后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抛之脑后,不会对作者的话产生共鸣,啧啧赞叹。我最欣赏他下半部分的议论,那是他的人生见解和心得。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

伯夷列传体现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思想
前段的叙事可以看出他对考古和历史的执着、求实,科学认真的态度,后半段的议论可以看出他博学,对儒家道家的见解,能旁征博引,同时能贯通古今,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对当代的事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出道理。

《史记 伯夷列传》翻译
二、原文:出自 西汉 司马迁《史记》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有违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合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正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

司马迁为何将伯夷列传放在史记第一篇,他有什么用意吗
后来周文王及其儿子武王果真取代了商纣,建立了大周王朝。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周朝,原本应该是太伯或仲雍的天下,但是他们主动放弃了。他们的行为、品格千古传诵,司马迁自然也毫无保留地肯定他们的事迹。作为史学家,司马迁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要弘扬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史记》中开篇写太伯...

司马迁写《伯夷列转》的目的是什么
《伯夷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一篇,虽为人物传记,但记载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极简略的二百来字。作者的主旨,不在给伯夷、叔齐立传,而只是借他们的事迹作引子,自发其感愤之意。

司马迁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什么?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里只是怀疑天命的话,在其他篇里则是直接公开地表明了他反对天命的态度。司马迁在《蒙恬列传》里记述蒙恬临死前的一段话: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古文翻译器扫一扫)
《伯夷列传》是汉朝司马迁的著作。全文如下: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

司马迁为什么把伯夷列传放在史记第一篇
2、褒扬君子。两人宁死不食周粟,这点契合了儒家的君子气节。3、暗喻作者自身。伯夷叔齐可谓有坚持,有气节的君子,但是结局却是饿死山中,司马迁为写史记,宁愿放弃遭受腐刑,他认为自己也是有坚持的君子,这一点倒是和伯夷叔齐类似。所以在这一篇列传之中,司马迁多次发出了疑问,为什么好人不被天佑,...

司马迁写史记经历的磨难
前一类列传有「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儒林列传」等;后一类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列传」对「本纪」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 「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别为世表、年表、月...

东山县13266135678: 司马迁为什么把伯夷列传放在史记第一篇 -
宗吉刺五: 具体原因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说明,但是根据后人解读原因有以下几点.当然也有可能不是刻意.1、时间.从时间上看,伯夷叔齐年代最久远,固放在第一. 2、褒扬君子.两人宁死不食周粟,这点契合了儒家的君子气节. 3、暗喻作者自身.伯夷叔齐可谓有坚持,有气节的君子,但是结局却是饿死山中,司马迁为写史记,宁愿放弃遭受腐刑,他认为自己也是有坚持的君子,这一点倒是和伯夷叔齐类似.所以在这一篇列传之中,司马迁多次发出了疑问,为什么好人不被天佑,坏人却能善终,这难道是天道.以此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发出属于自己的“天问”.

东山县13266135678: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目的是什么 -
宗吉刺五: 司马迁首先对禅让发出"传天下若斯之难也"的感慨,是把舜禹的德才树立为千秋万代当皇帝的标准.用这标准衡量,汉家天子恐怕很难及格.这话司马迁就不明说了. 禅让,是对德才兼备者经"数十年"试用和考察后才付以天下苍生的.而另...

东山县13266135678: 伯夷列传 反映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思想 -
宗吉刺五: 刚才读了一遍翻译,司马迁的思想如此深邃,旁征博引如此巧妙,对世道的见解如此透彻真是让人佩服.孩子,课文很好,但是如果你没多少人生经历,看了以后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抛之脑后,不会对作者的话产生共鸣,啧啧赞叹.我最欣赏他下半部分的议论,那是他的人生见解和心得.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

东山县13266135678: 司马迁写《伯夷列转》的目的是什么
宗吉刺五: 《伯夷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一篇,虽为人物传记,但记载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极简略的二百来字.作者的主旨,不在给伯夷、叔齐立传,而只是借他们的事迹作引子,自发其感愤之意.

东山县13266135678: 司马迁的史记艺术成就 -
宗吉刺五: 史记 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

东山县13266135678: 请结合作品谈谈《史记》的思想内容 -
宗吉刺五:[答案] 、《史记》的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大量史实,并且要“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来“究... 即认为天道与人事是不相干的.在《伯夷列传》里,他以伯夷、叔齐和颜渊为例,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说法进行批评...

东山县13266135678: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分三点回答 -
宗吉刺五: 1.伯夷让位有贤德 2.伯夷不服周朝是忠臣 3.有周公劝诫,暗讽汉武帝不纳忠言

东山县13266135678: 伯夷列传为什么没有太史公曰 -
宗吉刺五: 伯夷列传本身与其他列传不一样,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的史料很少,而主要是司马迁借对伯夷叔齐两人的史实,抒发自己人生遭遇的苦闷.学过历史的话你应该知道,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是呢,贰师将军李广利却因为李夫人的缘故,在征讨大宛失利的情况下,却并未受到惩罚.司马迁就感到,人们常说的“天道不亲,常与善人”是不对的.伯夷叔齐这么贤德的人,在周武王那种盛世情况下,居然落得饿死首阳山的结局.就好像李陵和他自己一样,虽然身处大汉盛世,虽然都尽心竭力为国家效忠,却被治罪.反倒那些真正有罪的人却逍遥法外.他因此就很感慨罢了. 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议论文,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最后加上用作议论的太史公曰了

东山县13266135678: 伯夷列传的难题1) 司马迁评论古之贤人,如许由、伯夷、颜渊,每多慨叹之语,其故安在?2) 伯夷列传中指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语之不公允?司... -
宗吉刺五:[答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东山县13266135678: 《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是 -
宗吉刺五:[答案] 《伯夷列传》是《史记》的第一篇列传. 《史记》的 三大格式:本记、世家、列传都是按照历史人物出现的顺序来排序的.《伯夷列传》成为《史记》第一篇列传是有其原因的. 有较为明确记载的历史人物在伯夷之前虽然有很多,但都因为如下原因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