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伯夷列转》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邵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目的是什么~

司马迁首先对禅让发出"传天下若斯之难也"的感慨,是把舜禹的德才树立为千秋万代当皇帝的标准。用这标准衡量,汉家天子恐怕很难及格。这话司马迁就不明说了。
禅让,是对德才兼备者经"数十年"试用和考察后才付以天下苍生的。而另一种制度,是父传子。假如所传之子德才不及格,或虽及格却于礼制的某方面有碍如伯夷叔齐故事者,站在维护血族生生根本利益立场上该怎么办呢?就按伯夷叔齐那样办吧!言下之意,是坐在王位上的人本该有自知之明,干不了就自动离职。
坐王位要为天下苍生着想,不坐王位呢,仁人志士仍为天下苍生着想。伯夷叔齐以饿死来抗议周之伐商,自有他们的道理:"以暴易暴",于牵涉的各血族都有损害,能不反对!
伯夷叔齐,司马迁是把他们作为具有高尚道德的榜样立传的,其意是: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然而,人们往往不肯这样去做人。原因是:好人未必有好报。司马迁于此亦感慨良深,在字面上甚至发出"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的质疑。我们不要据此以为司马迁在否定天道。不,他写《史记》,大目的之一便是"究天人之际",即弄清人怎样作用于天道。作用于天道,可以是配合、促进,也可以是妨碍、扭曲。司马迁的感慨实际不在天道之存与不存,而在天道横遭人为的扭曲,造成坏人"富厚"、好人"遇祸灾"。
这样,任君选择,做坏人好还是做好人好呢?司马迁看到,还有孔子在表彰伯夷叔齐。孔子代表着文化传统,如此看来,还是做好人价值大。只可惜不是任何"岩穴之士"都能被像孔子那样的人看到,其名便遭"堙灭"了。
有声望的人士应表扬好人,最好的人才坐王位,造成大家向好的风气:司马迁这样想。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夏阳是汉代的县名,县治在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也有说是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的,我们不取。
关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作《史记》的问题,他在《报任安书》中是这样说的: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记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就是说,《史记》是要通过记载和考察上起黄帝下至武帝三千余年间的历史,来研究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总结历代成功、兴盛的经验和衰败、灭亡的教训,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以及改良现实政治的某些主张。梁启超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之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这的确是一个十分宏伟的目标。而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目标,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自孔子以后,天下大乱,战争频仍,秦始皇虽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很快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西汉统一之初,最主要的任务又是采取各项措施巩固统治,还来不及全面系统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到了武帝时期,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的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外战争、民生凋敝、经济崩溃、思想禁锢,又都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司马迁要全面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来为现时的统治作借鉴,这是时代的需要。对此,他是很有信心、很自负的。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他以孔子写《春秋》自比,他要用“深切著明”的历史事实,来帮助人们“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以达到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改良现实政治的目的。
班固在《典引》序中引到汉章帝的一段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后汉书蔡邕传》中也记载着司徒王允的一段话:“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在他们看来,司马迁作《史记》,是作“谤书”,泄私愤。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司马迁对于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有深刻的认识,敢于进行无情的揭露,因而引起统治阶级的忌恨,这是不足为怪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史记》中的某些章节带有个人情绪,但是如果把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理解为发泄私愤,那就太狭隘了。至于作史以“扬名后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有这种想法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轶文一段,其他都已散失了。

《伯夷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一篇,虽为人物传记,但记载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极简略的二百来字。作者的主旨,不在给伯夷、叔齐立传,而只是借他们的事迹作引子,自发其感愤之意。

作者利用夷、齐和盗跖作比较指出恶者安逸享乐,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数不胜数,借此指出了天道人道相违背的现实,抨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进行了的世上无神的推断,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重点在于"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借着两个义士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的一种追求,对古代美政的一种怀念。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发愤是什么意思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2.发奋振作.汉 班固 《...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发愤”是什么意思呢?
词语】:发愤【释义】: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突出了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决心努力:~忘食ㄧ~图强。也作发奋。1. 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斯诚感激有...

发愤的诗词发愤的诗词是什么
发愤的诗词有:《三绝句·发愤潜心正下帷》《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发愤的诗词有:《三绝句·发愤潜心正下帷》《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词性是:动词。拼音是:fāfèn。结构是:发(独体结构)愤(左右结构)。注音是:ㄈㄚㄈㄣ_。发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念头是什么意思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2.发奋振作.汉 班固 《...

发愤的成语发愤的成语是什么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发愤fāfèn。(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引证解释⒈勤奋;决心努力。参见“发愤忘食”。引《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_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

发愤的反义词发愤的反义词是什么
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发愤fāfèn。(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引证解释⒈勤奋;决心努力。参见“发愤忘食”。引《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_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

发愤的造句发愤的造句是什么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发愤fāfèn。(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引证解释⒈勤奋;决心努力。参见“发愤忘食”。引《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

发愤的国语词典发愤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发愤的国语词典是: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也作「发忿」。发愤的国语词典是: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史记.卷一三○.太史...

发愤的词性发愤的词性是什么
(2)发泄愤怒。二、引证解释⒈勤奋;决心努力。参见“发愤忘食”。引《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_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清严有禧《...

发愤的词语发愤的词语是什么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发愤fāfèn。(1)决心努力。(2)发泄愤怒。二、引证解释⒈勤奋;决心努力。参见“发愤忘食”。引《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_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目的是什么 -
郦姿甘乐:[答案] 司马迁首先对禅让发出"传天下若斯之难也"的感慨,是把舜禹的德才树立为千秋万代当皇帝的标准.用这标准衡量,汉家天子恐怕很难及格.这话司马迁就不明说了. 禅让,是对德才兼备者经"数十年"试用和考察后才付以天下苍生的...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目的是什么 -
郦姿甘乐: 司马迁首先对禅让发出"传天下若斯之难也"的感慨,是把舜禹的德才树立为千秋万代当皇帝的标准.用这标准衡量,汉家天子恐怕很难及格.这话司马迁就不明说了. 禅让,是对德才兼备者经"数十年"试用和考察后才付以天下苍生的.而另...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司马迁写《伯夷列转》的目的是什么
郦姿甘乐: 《伯夷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一篇,虽为人物传记,但记载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的文字只有极简略的二百来字.作者的主旨,不在给伯夷、叔齐立传,而只是借他们的事迹作引子,自发其感愤之意.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分三点回答 -
郦姿甘乐: 1.伯夷让位有贤德 2.伯夷不服周朝是忠臣 3.有周公劝诫,暗讽汉武帝不纳忠言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迁作此文的用意是什?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迁作此文的用
郦姿甘乐: 其实就是褒扬忠臣义士,当然也为了实现司马迁先生作传不分身份的目标.如果对你有帮助 请点好评 谢谢 ”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司马迁自述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读者完整的认识一个人司马迁采用了什么? -
郦姿甘乐: 司马迁的父亲在汉朝担任太史,在上古虞舜和夏朝掌管天文历法,这名声就不用说了,肯定是有名的,但是后来 渐渐的衰败了下来,一直到司马担谈(司马迁的父亲)这一代.后来司马谈得了重病,临终前托付司马迁定要接替他的职位.在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就接替太史这职位.继承家族的事业.为了写好一本史记,他认真整理收集以往的书籍和史料,为了让人们能完整的认识史记里面的人物,他采用了故事对话的记录了下来,还有到民间去采集意见,听听民间的故事.在他父亲七年后,司马迁为败兵李陵辩护,被施以宫邢,囚禁了起来.事后他决心编写史书...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司马迁为什么把伯夷列传放在史记第一篇 -
郦姿甘乐: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也是十分特别的一篇.它有别于其后的大部分列传,也有别于其前的大部分本纪、世家.因为其他的篇目,大部分是以叙事为主,议论为辅.而本篇列传,虽名义上是说伯夷、叔齐的故事,但明显叙事过...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司马迁为何为刺客写列传?答案在200字左右 -
郦姿甘乐: 司马迁之所以写了几个刺客,既有当时社会崇尚豪侠的风气,也有感慨其为着大义而赴汤蹈火的勇气、对亲人的思念及后果的预料防范. 1、专诸杀吴王僚;赞扬专著一诺千金,并有智谋,为着刺杀僚而特意练就了一手做鱼的手艺,并创造性地...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伯夷列传为什么没有太史公曰 -
郦姿甘乐: 伯夷列传本身与其他列传不一样,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的史料很少,而主要是司马迁借对伯夷叔齐两人的史实,抒发自己人生遭遇的苦闷.学过历史的话你应该知道,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是呢,贰师将军李广利却因为李夫人的缘故,在征讨大宛失利的情况下,却并未受到惩罚.司马迁就感到,人们常说的“天道不亲,常与善人”是不对的.伯夷叔齐这么贤德的人,在周武王那种盛世情况下,居然落得饿死首阳山的结局.就好像李陵和他自己一样,虽然身处大汉盛世,虽然都尽心竭力为国家效忠,却被治罪.反倒那些真正有罪的人却逍遥法外.他因此就很感慨罢了. 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议论文,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最后加上用作议论的太史公曰了

陈巴尔虎旗14710056243: 请结合作品谈谈《史记》的思想内容 -
郦姿甘乐:[答案] 、《史记》的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大量史实,并且要“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要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探索出一些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因此,他不只是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