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作者&投稿:蔺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诗文的意境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如何区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的。

原文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还有“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的一分为二哲学辩证法思维的体现,是古典哲学“阴”、“阳”范畴的衍化,因此在此意义上并无高下之分,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的哲学辩证法思维,而不是古今中外以三段论为基本特征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辩证法。

王国维对“无我之境”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典型地体现了其“境界”说总结过去而不能面向未来的保守特征,因此“境界”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集大成,它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路向启示则有所不足,在审美理想上已经落后于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崇尚“崇高”伟美的美学思想和境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现当代文学的多元丰富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


什么是“有我”?
在文艺作品中带入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说简单点,你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必然带有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作品传达了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
什么是诗词的“有我”?诗词的“有我”、“无我”之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做过阐叙: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话不难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观物”,诗人所写的情境都是诗人看到的东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诗人本身的内心想法。比如我们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能感觉到杜甫的状态吗?他当时托庇于成都地方大员严武,衣食无忧,算是他颠沛流离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刻。人一旦没了生存压力,他也暂时不忧国忧民了。“黄四娘家花满蹊”,起句如此轻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个浪荡公子的状态吗?这些景色,这些“戏蝶”、“娇莺”的词汇组合出来的意象确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再看一首写春景的诗,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
残红尚有三千树 ,不及初开一朵鲜。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为何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残红”、“不及”这些词汇的组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同样的景色,写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因为“有我”。
我这是随意找了两首诗,其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适的。

如何在诗词中体现“有我”?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感情充沛、细腻简直就是必备条件。当你为景色和事情感动,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时候,就可以写诗了。
那么这个时候,找准感动你自己的点,用最合适的词汇精准地表达出来。
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动,肯定不能感动读者了。
你的感情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了读者脑海里,并且打动了读者,你的诗词,就“有我”了。
其实,这个“有我”的“我”只是你心中的感情罢了。
什么是无我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物观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将作者本身物化,诗里面即便有描写诗人活动的句子,看起来却是不相关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诗作里面的人物与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意境,都是物化的行为。这种视角有天生的超然感觉,我们在田园诗派,隐逸诗派以及僧道诗词常见这种境界。

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和王维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好像在看一幅画卷,诗人在南山东篱下悠然采菊,我们感受到的是整个画面带来的恬静,悠闲,而不是诗人这个人物本身的行为带来的情绪波动。
又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为什么王维的诗给人一种空灵、冷寂的感觉?我们称他为诗佛,就是来源于读他的诗,会得到这种独特的超然物外的感受。这种超然物外,超越了已经物化的诗人自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是谁在独坐,谁在弹琴,谁在长啸?可能是诗人,也更有可能不是诗人。整首诗就是一副挂在墙上的画,即便是诗人在弹琴复长啸,也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个人物而已。

这就是“以物观物”的写法,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效果。
无我,其实就是没有自己。
如何达到“无我”
诗词作为感情抒发的文艺作品,“有我”是很普遍的境界,诗词本身的好坏,包括其他文学作品,要感人至深,都需要感情进行传递,让读者产生通感而共鸣,这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诗的基本条件。
所以说,“有我”相对来说是容易体现出来的,做不到“有我“,难说是好诗。
而要达到“无我之境”,则需要超然的心态,跳出自己营造的诗的意境,让自己高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从内心俯视自己。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读者自己来感受阅读当时的感觉,诗人本身形象只是一个道具,隐藏在这种“无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隽永。
这不光是写作手法的问题,更是心境问题。
所以王国维又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非诗词豪杰不能为之啊。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在他的三部力作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其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造境即有我之境,写境即无我之境。
“我”即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多半指诗人。没有主人公的情志就没有诗词的产生,按说都是有我的,怎么会出现无我之境呢?二者是如何区别的呢?
王先生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说,外界的景物都被我的主观情感浸染了,成了我或爱或恨、或怨或慕的对象。此时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强烈浓厚的,绵延充塞于天地之间。目之所及,皆有灵性,或热情或冷漠,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表现了哀伤的主人公对花的不满埋怨。花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这位女子处于深深的庭院,寂寞无伴,登高远望又望不见想念的人所在的章台,愁思难消。此时又是“雨横风狂三月暮”,美景易逝,青春年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是却这样孤独无伴,华年白白流逝,伤心的泪禁不住潸然而下,万般无奈去问风雨中的红花,而它竟然无语,连理都不理就飘飞了,怎不让人更加伤感!这种看似无理之举恰恰反映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深厚的寂寞愁苦。
同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也反映了诗人孤独寂寞理想渺茫的心境,前面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意思是大雾弥漫,隐藏了楼台,月色朦胧,看不到渡口,那美丽的桃花源啊,我理想的去处,寻寻觅觅,总也不见。如此心境,又怎么能忍受这孤零零的馆舍内关住的满屋的春寒!那傍晚的声声杜鹃哀啼听来是那么凄凉:一切外界景观,都反射出内心的孤苦寒冷。
欧阳修的《蝶恋花》更是有我之境的典范:“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在寂寞的主人公眼里,菊花被忧愁的烟霭笼罩,兰花上的露珠是哭泣的眼泪,双飞的燕子可羡,通宵的明月可恨。天地万物都因为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成了另一般模样,染上了主人公浓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若非彻夜难眠,又怎知“斜光到晓穿朱户”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有我之境还是好理解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非常兴奋时,感到天地广阔,阳光灿烂,花儿在微笑,鸟儿在歌唱,即使冷风也感到清爽。而悲伤时则觉得天地无光,一切无精打采,热闹的景观更惹人心烦,喜庆的气氛更衬心境凄凉。甚至觉得群山黯然,江河呜咽。触目皆是伤心色,入耳无非断肠声。
而无我之境则有些难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正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是有我,怎说是无我呢?且看作者的解释,“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这话是说,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非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是针对无我之境说的,虽然无我之境,重在描写景物,但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所谓无我中还是有我,只不过感情不像有我之境的强烈而已。
王先生还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是由诗人的情感和外界景物发生联系而构成的。看来,“境界”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有我,无我之分,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
那么又如何理解“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呢?明明是诗人在观物,怎说是“物观物”呢?
用叔本华这句话来解释无我之境是最恰当明白的的:“每当我们达到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也就是说,诗中的我也好象成为外界的一物了,与其他景物融为一个和谐的境界,我观物,就是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这种境界中诗人的心境是很宁静的,闲适的,没有世务的烦扰,没有荣辱得失的顾虑。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表达了他辞官归隐田园后融入大自然怀抱里悠闲自得的心情,摆脱了官场事务的烦扰,忘却了荣辱得失,尽享田园生活之恬淡。
人的情感心境很静,才能象没有情感的物一样与外界相融。本性接近自然的人最容易写出这种境界,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所以王先生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金朝文学家元好问《颖亭留别》中的诗句,是诗人写给送别的朋友的。诗中的惜别之情不是很浓烈,更没有悲伤,在朋友为他饯别的长亭中,一段时间内,诗人竟被眼前美丽的景观吸引了,说“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真是一幅辽远清淡的水墨山水!“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若非急着去赴任,诗人定会继续欣赏下去,与大自然共享闲暇。
如此心境,我也体会过,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回老家帮忙锄花生地,一行到头,我坐在地头小憩,顺手弯过旁边地里饱满的麦穗,慢慢的搓起来,抬头远望,所有的田地都是绿色的,没有一块空地,高高低低,疏疏密密的新鲜的绿,铺满了大地,天空湛蓝辽阔,只有几缕白云飘悠着,下午的阳光温和的洒在大地上,不热不冷。轻柔的风微微的吹拂着,几乎感觉不到,远处的村庄传来机器的隆隆声,不太震响,偶尔几声狗叫响起,更觉环境的静谧、安宁。一时间,我似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今夕何夕,忘记了自己是何许人,只觉得就是这天地间一分子,与之融合在一起了,真正是荣辱偕忘,得失无心。
现在想来,如果那田地是我自己的,可能会考虑小麦的收割,花生的长势,秋天的收成等,就不会有那样一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和观赏的眼光了。所以农民在地里劳作,是很难有这种心境的。
由此我觉得王维的《鸟鸣涧》也是无我之境的典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闲”是诗眼,直接点出诗人心情,而最妙的是紧跟其后的“桂花落”三字,真正是境界全出。花落本无声,何况桂花这极细小的花,倘若没有闲心,是很难注意到的。所以这三字就描画出了诗人正在凝目看着细小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过程,那种闲适宁静的心境也同时透出。
总而言之,有我之境情感浓烈,浸染外物,把物人化了,意境宏壮。无我之境心情宁静,人融入外物,把人物化了,意境优美。所以有我之境,多用拟人手法写物,无我之境多用白描手法,前者是造境,后者是写境。
还可以这样来理解二者的区别。
禅界认为,完整的人生应该经历三种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觉得,有我之境就相当于第二境界,无我之境就相当于第三境界。虽然诗词的艺术境界描写的是一瞬间的感觉,人生的三种境界是长期的状态,但二者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一种境界,是孩童的眼光,涉世不深,无忧无虑,纯粹客观,山是山,水是水,我是我,觉得山水与人没什么联系,所以不能成为艺术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青壮年时期,处于奋斗的潮流漩涡之中,要追求的东西太多,经历的风霜雨雪也多,成败荣辱,喜怒哀乐,时时相随,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看山看水看世界都带上了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色彩,感觉山水外物都是某种人生思想情感的代言,象征。如悲伤者的感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西厢记.长亭送别》)慷慨者的感觉:“这也不是长江水呀,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单刀会》)“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毛泽东《十六字令》)总之,山水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人,都展现了人多姿多彩的情感志向。所以属于有我之境。
第三种境界,历尽生活的阴晴风雨,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生命经受了炼狱般的捶打,达到了一种彻悟般的境界,宁静,恬然。再看山水,还是山水,一切以自己的规律盛衰着,变化着,并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而人不过是这天地间一物罢了,并不比山水高明多少。这种返璞归真的本色的眼光不同于孩童的眼光,此时人与外物有了一种平等,一种默契,一种和谐,人亦山水。所以如同无我之境。

人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
感知具体(客观、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理知抽象(主观、道,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理知抽象的具体(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道器合一,见山是山,却不仅是山,见水是水,却不仅是水)
“有我之境”是一种可悟的境界,属于第二阶段的理知抽象,而“无我之境”是一种心随自然的状态,不存在悟与不悟,需要悟的是进入“无我之境”的方法,这同样是第二层理知抽象的范畴。
“有我之境”,是说自己的心中有了一个“我”,这个“我”是一种自我的精神形象,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当到了某个时刻,这个答案不再模糊繁复,几乎不再改变时,一个人就到达了有我之境。可是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前、左、右,唯独看不到后,这就使得人意识里往往有他人的精神形象,却没有自我的精神形象,更不要说悟出清晰、至简的自我精神形象。绝大多数文人终其一生都会停留在“有他无我”这个境界,他们爱精神世界他人的那个抽象精神形象,而不爱现实世界的人,这就是他们鄙视而非同情世人的根本原因。
我们常听人说三观这个词,但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三观到底是什么,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又怎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呢,也就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
“无我之境”是超然于我之外,是忘我,心融于物的状态,简而言之,当我们完全集中注意力,专心做某件事时,我们就处在无我之境中。比如,有人静坐冥想而进入“无我之境”的状态;打游戏打到废寝忘食,这也是一种无我之境的状态。所以,“无我之境”不存在悟与不悟,真正需要悟的是进入无我之境的方法,这个方法说来也简单,两个字:用心。
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矛盾之处在于,一个人若处在“无我之境”的状态,就不会在“有我之境”之中。统一之处在于,“有我之境”是一种境界,具有理知性,而这种理性可以用来约束一个人,在何种事物上进入“无我之境”。比如,有人在学习上进入“无我之境”的状态,有人在打游戏上进入“无我之境”的状态。在进入“无我之境”的状态前,这个人是去学习还是打游戏,全看这个人的理知性。
说到这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分应该很明显了。前者是一种理知抽象的境界,后者是一种精神状态。


如何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且看作者的解释,“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这话是说,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非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

何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有我之境...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首先是原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说到底,是一种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采取的心境选择的不同。首先,“有我之境”—移情。他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可以看到此时注重的是主体的情感,不论...

何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有我之境...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有我之境...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将作者本身物化,诗里面即便有描写诗人活动的句子,看起来却是不相关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诗作里面的人物与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意境,都是物化的行为。这种视角有天生的...

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有我之境...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将作者本身物化,诗里面即便有描写诗人活动的句子,看起来却是不相关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诗作里面的人物与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意境,都是物化的行为。这种视角有天生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请举...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有...

宣州区15355422810: 在诗文的意境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如何区分. -
太骨依利:[答案]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的. 原文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

宣州区15355422810: 诗词中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的区别, 请文人骚客们写点具体诗词出来. -
太骨依利:[答案]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的一分为二哲学辩证法思维的体现,是古典哲学“阴”、“阳”范畴的衍化,因此在此意义上并无高下之分,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的哲学辩证法思维,而不是古今中外以三段论为基本特征...

宣州区15355422810: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怎样解释? -
太骨依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宣州区15355422810: 《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景」和「无我之景」怎麽分 要用一些诗句为例子 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太骨依利: 王国维在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4623139《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

宣州区15355422810: 何为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
太骨依利: 以下是我自己的观点: “有我之境”是说从主观“我”的角度观察事物,物便有了感情色彩,有了情绪和寄托,是写作之人内心的映照.难过失意的时候便伤春悲秋,只看到逝去的春萧瑟的秋,而开心的时候就豪情万里,就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颠覆古人对秋天的看法的.“无我之境”就近禅了,有点四大皆空的意味,客观观物,看到什么写什么,抛开主观色彩.个人认为王维的诗比较有这种感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但有我之境会让人觉得更亲切吧,能得到读者共鸣,因为感情情绪都有相似,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无我之境虽被认为是境界更高一筹,但那种清净无为好像少了点人情味.

宣州区15355422810: 何谓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太骨依利: 是关于自己的感受 感受到了,就是“有我之境” 没有感受,就是“无我之境” 但是, “无我之境”还可表示“忘我的境界”“心中只有感受”,所以有“一切景语皆情语”.

宣州区15355422810: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怎么解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太骨依利:[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宣州区153554228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怎么理解 -
太骨依利: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宣州区1535542281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第三则中写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谁能清楚的解释下是什么?不要笼统的解释为“是融... -
太骨依利:[答案]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

宣州区15355422810: 关于: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两个问题 -
太骨依利: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构成王国维“境界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主观情绪状态. 如果情绪强烈直率,像“物皆著我之色彩”,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