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作者&投稿:暴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可谓“情景说”.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①
第二种可谓“心物说”.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②
第三种可谓“移情说”.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③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的角度解释.这种观点一般都根据王国维所受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来理解的,认为“有我之境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

  1、虽然有学者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来源于叔本华或康德的美学思想.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王国维的这一思想则是传承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容:即其源头是中国哲学的“有”“无”之说.比如儒家强调“有我”,而道家和禅宗则强调“贵无”.这就是两种境界了.

  2、进而有观点认为,王国维的思想可以在北宋的邵雍的思想里找到类似点.邵雍认为:\x0d“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


什么是“有我”?

在文艺作品中带入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说简单点,你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必然带有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作品传达了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

什么是诗词的“有我”?诗词的“有我”、“无我”之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做过阐叙: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话不难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观物”,诗人所写的情境都是诗人看到的东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诗人本身的内心想法。比如我们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能感觉到杜甫的状态吗?他当时托庇于成都地方大员严武,衣食无忧,算是他颠沛流离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刻。人一旦没了生存压力,他也暂时不忧国忧民了。“黄四娘家花满蹊”,起句如此轻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个浪荡公子的状态吗?这些景色,这些“戏蝶”、“娇莺”的词汇组合出来的意象确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再看一首写春景的诗,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

残红尚有三千树 ,不及初开一朵鲜。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为何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残红”、“不及”这些词汇的组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同样的景色,写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因为“有我”。

我这是随意找了两首诗,其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适的。


如何在诗词中体现“有我”?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感情充沛、细腻简直就是必备条件。当你为景色和事情感动,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时候,就可以写诗了。

那么这个时候,找准感动你自己的点,用最合适的词汇精准地表达出来。

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动,肯定不能感动读者了。

你的感情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了读者脑海里,并且打动了读者,你的诗词,就“有我”了。

其实,这个“有我”的“我”只是你心中的感情罢了。

什么是无我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物观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将作者本身物化,诗里面即便有描写诗人活动的句子,看起来却是不相关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诗作里面的人物与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意境,都是物化的行为。这种视角有天生的超然感觉,我们在田园诗派,隐逸诗派以及僧道诗词常见这种境界。


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和王维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好像在看一幅画卷,诗人在南山东篱下悠然采菊,我们感受到的是整个画面带来的恬静,悠闲,而不是诗人这个人物本身的行为带来的情绪波动。

又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为什么王维的诗给人一种空灵、冷寂的感觉?我们称他为诗佛,就是来源于读他的诗,会得到这种独特的超然物外的感受。这种超然物外,超越了已经物化的诗人自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是谁在独坐,谁在弹琴,谁在长啸?可能是诗人,也更有可能不是诗人。整首诗就是一副挂在墙上的画,即便是诗人在弹琴复长啸,也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个人物而已。


这就是“以物观物”的写法,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效果。

无我,其实就是没有自己。

如何达到“无我”

诗词作为感情抒发的文艺作品,“有我”是很普遍的境界,诗词本身的好坏,包括其他文学作品,要感人至深,都需要感情进行传递,让读者产生通感而共鸣,这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诗的基本条件。

所以说,“有我”相对来说是容易体现出来的,做不到“有我“,难说是好诗。

而要达到“无我之境”,则需要超然的心态,跳出自己营造的诗的意境,让自己高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从内心俯视自己。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读者自己来感受阅读当时的感觉,诗人本身形象只是一个道具,隐藏在这种“无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隽永。

这不光是写作手法的问题,更是心境问题。

所以王国维又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非诗词豪杰不能为之啊。




个人理解:
首先是原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说到底,是一种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采取的心境选择的不同。
首先,“有我之境”—移情。
他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可以看到此时注重的是主体的情感,不论是创作主体还是鉴赏主体,情感因素都是很重的,花草鸟木都因为“我”的情感而有了“情感”。这种现象在文学上其实很多见,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就拿自身体验而说,心情好的时候,好像四周的景物都会变得不同。
再者是“无我之境”—审美的无功利,纯粹的无意识
他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这里举一个小典故“悠然望南山”。苏轼就就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有人改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见南山”之所以颇有灵韵,就在于诗人与山是“不期而遇”。是一种纯粹的无意志的自然的审美观照状态。而“望”一字一下子就目的凸显,反而多了几分世俗,少了几分仙气。中西方类似美学思想还是很多的,比如康德提出“审美无功利”,认为“艺术是不涉及任何功利,没有任何目的的。”
老子“涤除玄鉴”、“大音希声”。等等。(也是我学的还不精,不能完全明白其中差异)
最后想说,可能是因为老庄哲学美学的影响和王国维自己受叔本华的影响。“无我之境”是把情感和物象分割开来。其实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自然是情与景,意与象统一的,如果完全脱离情感那其实意象是难以被接受和理解的,艺术的内容美又从哪谈起呢?。而且他本人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与他说的“有我无我”区分就些矛盾。
ps:我说的只是最近我看书的一些想法,真的这些美学概念,要做到深入而浅出很难,况且思想的东西是继承和发展于一体的。我建议去看看朱光潜先生的书比如《谈美》,《诗论》或者叶朗先生的书《中国美学史大纲》。里面其实能看到这个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可能理解的更深一点吧。但这个东西我觉得只要不错的太离谱,其实各有各看法。

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相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在有我之境中,我既与物相对立,所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无我之境中,则我与物已无利害相对之关系,而与物达到一种泯然合一的状态,所以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不过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当其写之于作品中时,则又都必然已经过诗人写作时之冷静的观照,无我之境既原无我与物利害关系之对立,自开始就可以取静观的态度,所以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凡说出写出的语言总是带有态度情感的,特别是文学的东西,主观总是无孔不入,没有纯客观的状态。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亦难分清,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到朱光潜先生就恰好翻了一个个儿。我比较同意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中的话,也觉得有我的表达是写作的童年,贵在真挚磅礴;无我的表达是写作的成熟,贵在深刻有味。

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其主要观点为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而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 ,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所谓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全部沉浸在外物中,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采菊东蘺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所谓有我之境不是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之境,而是指我之意志尚存,且与外物有某种对立关系。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起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诗词的“有我”?诗词的“有我”、“无我”之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做过阐叙: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话不难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观物”,诗人所写的情境都是诗人看到的东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其主要观点为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而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 ,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

怎么深刻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从“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句话衍生出来的。他指出来境界可以分为有我,无我两种。无我之境表现的是主体以外的对象,是不带感情的描述。就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怎样解释?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可谓“情景说”。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③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的角度解释.这种观点一般都根据王国维所受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来理解的,认为“有我之境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 ...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最后想说,可能是因为老庄哲学美学的影响和王国维自己受叔本华的影响。“无我之境”是把情感和物象分割开来。其实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自然是情与景,意与象统一的,如果完全脱离情感那其实意象是难以被接受和理解的,艺术的内容美又从哪谈起呢?。而且他本人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与他说的“有我...

诗词|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古人的诗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可到底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呢?对此学者还有很大的争议,关键就是因为王国维自己没有解释清楚,这里我仅仅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主要是能从中比较鲜明的感受到作者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有我之境指的是,作者所观之境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即物物皆着我之色,我愉悦即万物皆欣欣向荣,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我忧伤即万物皆倾颓百态,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我之境指,作者保存着一颗恬然的心,心境悠然一时的情感的表达与自然形成了契合,如...

王国维认为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

朔州市17832292246: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怎样解释? -
温文瑞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朔州市17832292246: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请举例说明你对“有我”与“无我”的理解 -
温文瑞特:[答案]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朔州市17832292246: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第三则中写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谁能清楚的解释下是什么?不要笼统的解释为“是融... -
温文瑞特:[答案]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

朔州市17832292246: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怎么解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温文瑞特:[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朔州市1783229224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怎么理解 -
温文瑞特: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朔州市1783229224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谁给解释下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 -
温文瑞特: “有我之境”可谓词人者,不失其赤字之心也.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唯词人如玉,坚而无暇,独善其身,钟其所常. “无我之境”则为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沉于心之所求,醒于心之所悟,于人生之真所倾心

朔州市17832292246: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翻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
温文瑞特:[答案] 有的人写诗词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的,也有人写出来的诗词感觉不到诗词人的情感.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自己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

朔州市17832292246: 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温文瑞特: 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自然诗创作传统,西欧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但从整个传统来看,中西自然诗在美学境界上存在着微妙而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无我之境”,西欧自然诗创造的是“有我...

朔州市17832292246: 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温文瑞特: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朔州市17832292246: 结合具体诗词作品,请你谈谈对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认识 -
温文瑞特: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有也好,无也罢 终是要落叶归根,随风逝去 那么,有之境 无之境 我认为便没了什么分别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