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作者&投稿:童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翻译】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或者说不用刻意向谁学习,通过自己的生活体会,生命体验就能明白道理,总之就是一等一的人物),有的人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有的人是因为遭遇困顿而有所收获的。虽然有三条途径可以获得知识,殊途同归,一旦到达了知识的终点,这三类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知道了就要行动(后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大概就是这样吧),用知识指导行动去获得成就的过程中,有人坦然自若,有人唯利是图,有人被赶着往前走,然后等他们成功了,也是差不多的。
【分析】
关于生而知之,有人会说与生俱来就知道,窃认为不可这么理解。我们想想,什么样的心理会促使你相信“与生俱来就知道”呢?是因为你有一夜暴富、天赐良机、坐等发达的幻想,心中一旦升起这样的幻想,你就再不能真正的“认知”了,也不会再谨慎认真做事了。再说,我们自信比孔子如何?就连孔子自己都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只是喜欢学习而已。所以,生而知之,当理解为以生活经验、生命体验、触类旁通的思考、然后留给当世及后代以知识财富。其实这样的人,在当代叫做“原创”研究,也叫发明创造。
学而知之,比较好懂。但学是有坑的:1、不想学,不认真学,不用心学,不尽心学,这些都会产生“同学”之间的差距;2、教授之人的知识和教授能力,在古代大家都要拜师学艺,一个好老师,至少他的知是是真知,而他也很会因材施教,有很好的方法和流程确保你有所收获;3、学而习、学而问、学而思,我们不但要学,还要习练,还要勤问,还要独立思考。跨过三个坑,大概就能学而知之了吧。
说一个有关“困而知之”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找我聊天,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他发现了成功的规律,说他通过调查身边成功的朋友发现,他们都是年轻时候遭遇过重大挫折的,而且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在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得出结论,年轻时父亲早逝,就是成功的规律。我赶紧劝说朋友,我说“困而知之”其实是有隐含意思的,千万不要只看表面,实际上是:困而学之、学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成之。只是遭遇困顿,是不能知的,更不要说成功了。而事实上有更多的人在遭遇困顿后从此一蹶不振呢。“困”是对于天资不高的人的一记棒喝,上天给与的一次恩赐,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修复。困住手脚,让他能当下思考,获得走上学而知之道路的机会,甚至从此能够生而知之。
下半段讲的是知的功用,讲到了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而行之。《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看来能“安”在于“知止”,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故能安而行之。若不能,利而行之可也,我们不要鄙视“为利益而奋斗”哦,看看自己四围,都是这样奋斗的成功例子。再来看看对于公司的定义: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用利益来驱使自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为利益而奋斗的人,是属于“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而勉而行之的人,缺乏主动性,需要别人推一把,甚至需要一些“强制”才能付诸行动。不管是为了“义”、“利”、“勉”而行动的,都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所以大家不要放弃哦,未来是美好的,而在走向未来的每一天,也是美好的,找到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运用知识的行动模式,就安于此吧,安,是把每一天变得美好的魔法。

庸见智吧楼主 搜索更多
《中庸》原文及译文(转帖)

中庸见智 5 楼主
1楼2006-6-21
操作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第1章)【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庸见智吧2

中庸见智 5 楼主
2楼2006-6-21
操作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第2章)【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翻译】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或者说不用刻意向谁学习,通过自己的生活体会,生命体验就能明白道理,总之就是一等一的人物),有的人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有的人是因为遭遇困顿而有所收获的。虽然有三条途径可以获得知识,殊途同归,一旦到达了知识的终点,这三类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知道了就要行动(后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大概就是这样吧),用知识指导行动去获得成就的过程中,有人坦然自若,有人唯利是图,有人被赶着往前走,然后等他们成功了,也是差不多的。

【分析】

关于生而知之,有人会说与生俱来就知道,窃认为不可这么理解。我们想想,什么样的心理会促使你相信“与生俱来就知道”呢?是因为你有一夜暴富、天赐良机、坐等发达的幻想,心中一旦升起这样的幻想,你就再不能真正的“认知”了,也不会再谨慎认真做事了。再说,我们自信比孔子如何?就连孔子自己都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只是喜欢学习而已。所以,生而知之,当理解为以生活经验、生命体验、触类旁通的思考、然后留给当世及后代以知识财富。其实这样的人,在当代叫做“原创”研究,也叫发明创造。

学而知之,比较好懂。但学是有坑的:1、不想学,不认真学,不用心学,不尽心学,这些都会产生“同学”之间的差距;2、教授之人的知识和教授能力,在古代大家都要拜师学艺,一个好老师,至少他的知是是真知,而他也很会因材施教,有很好的方法和流程确保你有所收获;3、学而习、学而问、学而思,我们不但要学,还要习练,还要勤问,还要独立思考。跨过三个坑,大概就能学而知之了吧。

说一个有关“困而知之”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找我聊天,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他发现了成功的规律,说他通过调查身边成功的朋友发现,他们都是年轻时候遭遇过重大挫折的,而且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在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得出结论,年轻时父亲早逝,就是成功的规律。我赶紧劝说朋友,我说“困而知之”其实是有隐含意思的,千万不要只看表面,实际上是:困而学之、学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成之。只是遭遇困顿,是不能知的,更不要说成功了。而事实上有更多的人在遭遇困顿后从此一蹶不振呢。“困”是对于天资不高的人的一记棒喝,上天给与的一次恩赐,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修复。困住手脚,让他能当下思考,获得走上学而知之道路的机会,甚至从此能够生而知之。

下半段讲的是知的功用,讲到了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而行之。《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看来能“安”在于“知止”,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故能安而行之。若不能,利而行之可也,我们不要鄙视“为利益而奋斗”哦,看看自己四围,都是这样奋斗的成功例子。再来看看对于公司的定义: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用利益来驱使自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为利益而奋斗的人,是属于“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而勉而行之的人,缺乏主动性,需要别人推一把,甚至需要一些“强制”才能付诸行动。不管是为了“义”、“利”、“勉”而行动的,都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所以大家不要放弃哦,未来是美好的,而在走向未来的每一天,也是美好的,找到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运用知识的行动模式,就安于此吧,安,是把每一天变得美好的魔法



我尽力好么?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或,我想都应该当作“有人”来讲,之为代词,指代什么我有些晕,用“这些”来代替好了。
有人生来就知道这些,有人通过学习而知道,有人因为困惑而知道(意思是在被问题难住之后通过思考而得到解决。)
恩,尽力了。后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想误人子弟,拿不准的就不献丑了。xiexiea

我尽力好么?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或,我想都应该当作“有人”来讲,之为代词,指代什么我有些晕,用“这些”来代替好了。
有人生来就知道这些,有人通过学习而知道,有人因为困惑而知道(意思是在被问题难住之后通过思考而得到解决。)
恩,尽力了。后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想误人子弟,拿不准的就不献丑了。

想知道,发消息给我吧!我是真的知道哦


生而知之者,为上也。学而知之者,为中也。
在学校中,这类人很常见,跟排名前几的人,相比,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跟得上他们的脚步,他们学一遍,而你却需要学好几遍 不学习的人,是中等人的下等人 这类人,不爱学习,或者被动学习,跟前者相比,被动学习的人效率是没主动学习的人高,需要等到他们找到喜欢的事,去主动学习,才有...

生而知之者上也是什么意思?
“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原话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上上之选,通过学习来知晓道理的人,次之,遇见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之,遇见了疑惑还不学习的人,就是最次一等了。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是认识中的什么观点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是一种客观认识观,天生聪明就是好。

生而知之者体现了什么教育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古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体现了教育的个体功能。翻译过来就是,有的人生下来就懂的那是天才;有的通过学习才明白道理,那是第二类型;遇到困难的时候,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也是说的过去的。最差劲的一种情况是,...

成语什么而知之
生而知之 [读音] shēng ér zhī zhī [解释]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人非生而知之,那么一定是学而知之,行而知之。这些说明了什么?_百度...
也就是说人不是生来就知道各种事物的,一定是经过后天的学习,经过后天的个人行为才会慢慢了解这个世界。让自己成长,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不同的,能学习到的东西和各种行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困知勉行的人则更低一档,是吃一堑长一智。因为被困住过,知道不做好人不行,才勉励自己去做。不过《中庸》中说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说,不论你在哪个档次,是生而安行,还是学而利行...

学而知之思而知之行而知之什么意思
通过学习而知道的,通过思考而知道的,通过实践而知道的。“学而知之”出自《论语》,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

学而知之非生而知之
把这句话直译就是:人是学习以后才明白道理而不是生下来就明白道理的.按照孔子原话的翻译,就是,生下来就明白道理的是最厉害的,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是次厉害的,走头无路再去学习的,那又不如前一个了.如果走头无路还是不去学习,那些人就无药可救了.孔子的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哪有人生下来...

学而知之 困而知之 意思?求解释,谢谢
“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意思: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出处: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季氏篇》原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白话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

百色市19321977528: 学而知之 困而知之 意思? -
偶幸舒心:[答案] 此句出自于: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 全句翻译为:有人生来就知道这些,有人通过学习而知道这些,有人在被问题难住之后通过思考,得到解决后知道这些. 这里的“或'为”有人“的意思. 这里的”困“,是指,遇到了...

百色市1932197752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出自哪里的? -
偶幸舒心:[答案]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卷二十之三》

百色市1932197752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 -
偶幸舒心:[答案]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或,我想都应该当作“有人”来讲,之为代词,指代什么我有些晕,用“这些”来代替好了. 有人生来就知道这些,有人通过学...

百色市1932197752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偶幸舒心:[答案] 排比手法. 作用是:内容上 ,说明了获得知识的几种方法 .列举事实,概括凝练,使论证一泻千里,气势酣畅. 语言上层层递进,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语势很强,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百色市19321977528: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什么意思?谢谢 -
偶幸舒心:[答案]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或,我想都应该当作“有人”来讲,之为代词,指代什么我有些晕,用“这些”来代替好了. 有人生来就知道这些,有人通过学...

百色市19321977528: 英语翻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求翻译,分数后追. -
偶幸舒心:[答案] 有的人天生就知道做人的道理,有的人学习了之后才知道做人的道理,有的人在经历了困难和挫折之后才知道做人的道理,到他们都知道做人的道理之后,其实他们是一样的,都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有的人做事的考虑清楚了之后才去做,有的人做事的...

百色市19321977528: "中庸之道"指的是什么? -
偶幸舒心:[答案] 什么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 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

百色市19321977528: 《中庸·第二十章》有这么一段:“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此处神略50字)知所以... -
偶幸舒心:[答案] 第二十章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

百色市19321977528: 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 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 -
偶幸舒心:[答案] 1、词类活用 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一样、同样. 安,形容词用作动词,自觉自愿. 利,名词用作动词,为了利益. 力,名词用作副词,努力. 2、特殊句式 及其知之一也(判断句) 及其成功一也.(判断句)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判断句)

百色市19321977528: 〈〈大学〉〉,〈〈论语〉〉,〈〈中庸〉〉各十句名言 -
偶幸舒心:[答案]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