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作者&投稿:亥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08篇。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26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是本篇的最后一章,也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共三百一十五字。这一章很重要,历朝历代有许多种讲法。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道:“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很急躁,第一个就发言了。这里先解释一下这段话中几个不好懂的字词。“率”表示轻率。“摄”表示夹。“饥”,粮荒;“谨”,菜荒,合起来指灾荒。“比及”,等到。“方”指礼仪。

子路说:一个有千辆车子的国家,夹在大诸侯国之间,又时常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略,再加上灾荒,如果让我子路来治理的话,只用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使老百姓都勇敢善战,并让他们懂得遵守礼仪。孔子听了,不置可否,只笑了一下。“哂”读shěn,微笑的意思。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啊?冉求就说,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家,我冉求来治理,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很富足,至于说礼乐之事,那只有等待君子来实行了。这里冉求是谦虚,因为这四个弟子中,公西华是最擅长礼乐的,所以他说等待君子。

孔子没表态,又说,公西华,你怎么样啊?公西华就更谦虚了,他说,我不敢说我能够怎么怎么样,但是我愿意学着去做,像宗庙祭祀、外交活动等,我可以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去做个赞礼的人。这段话中的“会同”指外交;“端章甫”,“端”指古代的礼服,“章甫”指古代的礼帽;“相”指赞礼的人。公西华说在这些场合我会去做个赞礼的人,对此,孔子也没表态。

孔子又问曾点,曾点就是曾晳,曾参的父亲。孔子问,曾点啊,你要怎么样啊?其他三个弟子说话的时候,曾点一个人在那儿弹琴。当孔子问他时,“鼓瑟稀”,琴声逐渐静下来,“铿尔”,戛然而止。曾点把琴放到一边,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都不一样啊。“撰”表示具有。“异乎三子者之撰”,也就是不同于其他三位所具有的志向。

孔子说,无妨,无妨,这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是各人说各人的志向嘛。

曾点说,我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换上春衣,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儿童,一起到沂水去洗澡。“冠者”指成年人,古人以二十岁为弱冠,戴上帽子以示成年。据古代地志记载,沂水附近有温泉,所以曾点说去沂水洗澡。泡完温泉以后又到舞雩台下去吹吹风。“舞雩(yú)”是祭祀的地方,祭天祷雨之处,在今山东曲阜。“咏而归”,“咏”就是唱歌;

这就是曾点的志向。孔子听后仰天长叹,我赞同曾点的主张,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

过了一会儿,其他三个学生走了,曾点在最后,还没走。曾点问:老师,他们三个说得怎么样啊?孔子说,也没什么好与不好的,只是各人说各人的志向罢了。

曾点刨根问底,问老师,你为什么要嘲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礼,可是子路说话一点儿都不谦让,一叫他们谈志向,他马上就开始说,一点儿不知道礼让,是故我嘲笑他。

曾点又说了,难道冉求就不是治理国家了吗?孔子说,哪里能够说五六十里、六七十里见方的就不是国家呢?这里孔子也没有贬责冉求的志向,他是肯定的。曾点又说,难道说公西赤就不是在治理国家了吗?孔子说,至于宗庙祭祀、会同外交这样的大事,这不是诸侯国的事情又是什么呢?公西赤说他做个小相,如果他只能做一个小相,又有哪一个能做大相呢?这是责备公西赤太过谦虚,谦虚得过分了。

关于这则论语的理解,历代名家众说纷纭。

朱熹注解:“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又曰:“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这点李里进行了白话解释。

这段话中孔子所以赞曾点而没有赞其他三人,是有深意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未尝不好,体现了孔子的庶矣、富矣、教矣思想,即安民、富民、教民的思想。 这里孔子没有称赞他们三人,并不就是否定他们,而是包含着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无奈。三人的理想其实就是孔子的追求。但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栖栖遑遑不见用,终未能实现这些理想,所以当曾点讲出自己的志向时,孔子喟然长叹,这长叹中既有孔子的无限感慨,又有对曾点回答的认同。

曾点性格狂放不羁,弟子们都在恭敬对答,他一个人在旁边弹琴。其实他未必就最了解孔子的心意,不过是他的回答正好合了孔子的心;而且他以形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的画面——只有天下大治才能有师徒游学春水间的景象, 而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志向的具体体现。真正的天下太平,就是万物各顺其性,各得其所,要实现这种蓝图,必须通过教化。

曾点的图画中既有天下太平的景象,又有使其实现的方法,即教育,所以孔子听了尤为高兴。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孔子的理想。孔子的理想就是教育。他的教育是天人合一的教育,让人在和谐的大自然里接受情感的熏陶,在大自然中受教化,培养人格,陶冶情操。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在哪里呢?孔子认为在教人,在教化,如果人人能得而教之,人人都能沐浴教化,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净化自己,那天下就是不治而大治了。

南怀瑾先生的注解略有不同——子路等人的抱负思想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

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但鲍鹏山先生对此有不同解读。原发表在《光明日报》(2013年07月17日 )  12 版,日后又辑录成《孔子如来》。

曾晳竟然说出这样一段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既无“政绩”,也无“志向”,但是,这是多么优美的生活啊!这是《论语》中最有诗情画意的一段文字。

鲍先生认为:其实这次谈话一开始相当沉重。对于孔子抛出的问题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冉求、公西华谨慎而答,他们都在表达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才能,回答孔子问话里的“则何以哉”,但是,他们疏忽了,孔子深深隐藏的真苦痛乃是“不吾知也!”——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志向与才能,而是我们徒拥志向才能却只能看着世界沉沦,这混乱的世界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志向和才能!

好在,还有曾晳。曾晳一开始就洞察了老师内心的真苦痛,他疏落淡远的琴瑟之声其实已经在抚慰夫子心中的隐痛,他的“异乎三子者之撰”,更是完全不同于子路、冉求、公西华的思路,扭转了这次谈话的方向: 政治话语一变而为人生话语,社会拯救一变而为人生逍遥,现实重负一变而为诗意栖居——于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如果说子路等三人的语言是应用文,曾晳的语言就是诗歌。同样是谈“志”,子路三人的“志”在物境里,曾晳的“志”在意境中。物境中的“志”不免累于物,受制于物,而常有掣肘之困;而意境中的“志”才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周行而不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言志”是我们传统诗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诗”来言我们的“志”呢?

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让我们的“志”有些弹性,尤其是在面对现实坚壁时,能转个弯,不至于撞墙。

当“志”中有了“诗”时,“志”就由质实变得空灵,由坚硬变得柔软,由单向变得多元。这不是“志”的改变,而是“志”的回旋与柔韧——有此回旋与柔韧,方可以皎皎不污,峣峣不折,方可以“大而化之”(《孟子·尽心下》)!

我们知道,物之“弹性”是物的记忆:物的弹性越强,说明它的记忆力越强,受压变形后回到原状的意志力越强。

人的志向亦然:弹性大的志向,才能 “久要不忘”(《论语·宪问》),而让我们的“志”具有弹性的东西,非诗歌莫属,非我们心中的诗意莫属。

以上引用来自鲍鹏山《孔子如来》。 之所义这么整篇引用,是因为如果前面几位大家的译文是直译,鲍先生的译文就是意译。

虽然这只是鲍鹏山理解的孔子,但也更人们心中的孔子。这也是孔子的温度,2500年来一直温暖着我们。并且将一直温暖下去。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疾病”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80篇。《论语述而篇第七》第:5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这则论语也非常耐人寻味。疾,病也。——《说文》 病,疾加也。——《说文》《说文解...

《悦读论语》之辩析“君子泰而不骄”
骄,马高六尺为骄。《诗》曰:“我马唯骄。”――《说文》,引申——自满,自高自大。我们比较一下,会发现这两个字的路线图, “泰”是洗清——安宁——舒泰,而“骄”是居高——自大——心傲;区别在是谦下,还是自高自大,李里在《论语讲义》中注解——“泰”是一种内心的安详、和平、...

《悦读论语》之辩析“ 周公谓鲁公曰”
不要对一个人地于求全责备,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用人千万不能求全责备。人都有问题,要用他之所长,避他之所短。这几条训诫之辞正是周公得贤人、治天下的法宝,可谓仁厚之至。统治者如能按此实行,自然人心归向,天下泰平。这也是西周所以兴盛的原因。以上引用来自李里《论语讲义》。南怀瑾...

《悦读论语》之辩析“丧致乎哀而止”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27篇。《子张第十九篇》 第14篇: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李里先生注解——子游说,办丧事达到悲哀就可以了。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是讲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办丧事达到悲哀的程度就可以了,不要太悲伤。伤者,伤也,...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张问仁于孔子”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99篇。《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6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段就是说明孔子不会去...

《悦读论语》之辩析“不在其位”
在《八佾篇第三》中,面对当权者季氏的无礼,孔子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批评,如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理解这则论语,关键要看两个字“谋”和“政”。虑难曰谋。——《说文》,白话版《说文解字》:谋,讨论、筹划如何解决困难叫“谋”。政,正也。——《...

《悦读论语》之辩析“ 齐人归女乐”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13篇。《微子第十八篇》 第4篇: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我们看一下当时背景——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用现代话说——孔子在鲁国做司寇兼宰相,那时鲁国三个月...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张问于孔子曰”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张问于孔子曰”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历史上日本哪些首相被刺杀身亡?爱元素文化 游戏玩家 2022-06-10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5.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

《悦读论语》之辩析“大德不逾闲”
”钱先生分为“论人与自处”两种情况。我的理解应分为“对人和对自己”,这则论语显然是对人。孔子讲:宽则得众,老话说:宽以待人,就好像我们看待周围每个人,也要从大处看,从人品道德上看,有原则不越界,有些小节、小毛病,也不要求全责备。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悦读论语》之辩析“子欲居九夷”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97篇。《论语子罕篇第九》第14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则论语非常有名,经常被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引为座右铭。我们先看【朱熹注解】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君子所...

靖西县13745129588: 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毋吾以也”(《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应非来婷: 看看全文的解释你再分析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侍坐”,是过去的礼貌,学生晚辈在老师长辈面前,不敢随便就坐,只有站 在旁边.这是记载子路等四个高才生站在孔子身边,孔子就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比 你们大几岁,就认为我了不起,我也和你们一样.“毋吾以也”,不要把我看得太 了不起.孔子以这样诚恳的心情自我表白,是一个大宗师的气度,这就是所谓“满 灌水不响”了.他又说平常你们在背后说“不吾知也!”认为我不了解你们,假使 说了解你们,那你们又将怎样呢?你们把自己的心意,讲给我听听看.

靖西县13745129588: 怎样简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艺术特点
应非来婷: ①塑造了孔子和蔼可亲、言语亲切的师长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子路的粗率豪勇、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富有才性.②本篇与《论语》的其它篇章不同,超出了单纯记言的框架而带有记事的性质,通过人物的一刹那的语默动静来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反映人物的神情风貌,再加上短句过渡,显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③语言简洁,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致.

靖西县13745129588: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看出子路和冉有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志向 -
应非来婷: 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冉有谦逊有礼,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靖西县1374512958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各自的言谈举止体现了什么样的性格和志趣 -
应非来婷: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靖西县1374512958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谁最为赞赏
应非来婷: 在《论语》的侍坐一篇中,孔子最欣赏的为什么是曾皙的回答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与其他几个人的回答相比,曾皙的回答更接近孔子内心当中,理想的...

靖西县13745129588: 急求这段论语的鉴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 -
应非来婷:[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除了曾皙,前面都已提到."侍坐",是弟子陪孔子坐,所有人都坐着.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生卒不详,但从曾参的年龄推断,应比孔子小20多岁.《论语》仅见于此.孟子...

靖西县1374512958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特点?(联系原文答) -
应非来婷: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1、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

靖西县13745129588: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围坐孔子旁.孔子问:“……假如有人任用你们,你们怎么办呢?”子路、冉有、公西... -
应非来婷:[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靖西县1374512958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释 -
应非来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同孔子闲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几岁就受拘束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人了解我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打算任用你们,那你们将怎样施展抱负呢?”子路冒冒失失地回答说:“ 一个拥有...

靖西县1374512958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与学生讨论什么话题 -
应非来婷: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shè)乎大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