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原文及翻译彼之

作者&投稿:蒸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翻译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翻译如下:即使隐居在偏僻的里巷与狭小简陋的房屋之中,人们也没有不尊重他们的,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此句是荀子·儒效中的一句。原文: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

荀子儒效原文及翻译
荀子儒效翻译 大儒的作用是:周武王死后,由于成王年纪尚小,周公担心天下有人会背叛周朝,就撇开成王,继承武王的事业而统治天。周公登王位,处理天下大事,心安理得,好像这他本来就应该拥有这些权力一样,但是天下的人并不认为周公贪图王位。周公杀了管叔,把殷国都城变成了废墟,可是天下的人并不认为他...

荀子儒效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

彼求之而后得翻译
“彼求之而后得”的翻译是:那些(想得到的)必须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荀子 这句话出自《荀子·儒效》,全句是“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意思是说:那些所求东西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有所收获,通过不断实践才会成功,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最终达到完美就能成为圣人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出自战国荀子的《荀子·儒效》。节选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

求翻译: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出自:《荀子·儒效》原句: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翻译: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鱼兽进行分配,其中有父母的人就分得多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悌教化了他们。儒者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就能使朝政...

儒效原文及翻译
儒效原文及翻译如下:《儒效篇》开首举出周公来说明圣人之道贯通到君主。再说孔子未能够在现实中实践理想,但能够作为老师。再说君子的贤德,并不是要能人所不能,君子也有不及别人的地方。又由俗人、俗儒、雅儒、大儒的分别,由德行的高下而说到圣人管理天下之道。总之,此篇是说儒者的类别。由上而...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出自哪里,此句翻译是什么?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出自:《荀子·儒效》其中一小段。翻译:不去听不如去听,去听不如去看,去看不如去了解,去了解不如去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实践,是明智的事情。原文: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

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的翻译
一、原文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孰谓周公俭哉!二、译文 确立了对天下的全面统治,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姬姓就有五十多个,周王室的子孙,只要不是愚蠢之极的,没有不成为显贵的诸侯的。谁又能说周公节俭呢?三、出处 《荀子·儒效...

求《荀子 儒效》中的一段翻译
原文“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於神明、参於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

裔邦15383421012问: 荀子 - 儒效>>>翻译下文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秉公,在行为上能抑制感情然后才能有好的品质,聪明并善于请教别人然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裔邦15383421012问: 故人知谨注错 慎习俗 大积靡 则为君子矣 纵性情而不足问学 则为小人矣 ... -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大意 本段强调师、法的重要.师和法是人们去除恶习、收束本性、不为世俗所染的重要保证,不断地向师、法学习,增加知识,就可成为圣人.反之,放纵本性、不向师法学习者,就是小人,必遭危辱.

裔邦15383421012问: 请帮忙翻译:“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出自:《荀子·儒效》,讲君王之道,如何以儒学风范安天下的.翻译:放眼天下,都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打算,从而改变人们、让人们顺从的.意思就是,要用教化而非武力降服对抗者,使其心服口服.

裔邦15383421012问: (荀子儒效)兼制天下.什么意思 -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答案] 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补充: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边疆、捍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

裔邦15383421012问: 《荀子·儒效》中“知之,不若行之”一段的解释.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应该结合整段话解释.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了不如见到 见到了不如知道 知道了.不如去做 就是做一件事就要尽力的做好,一定要身体力行

裔邦15383421012问: 设规矩,陈绳墨,谁来给我解释解释,什么意思啊? -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荀子儒效》里面的:“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直译:设置圆规和方矩,敷陈墨斗和墨绳,方便使用各种工具,君子不如做工匠的人.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绳墨:木工用的墨线.设立规矩,陈放绳墨.“规矩绳墨”,比喻应当遵守的标准或法度.

裔邦15383421012问: 学生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什么意思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写错了,是: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大意是:学习要付诸行动才能终止,去做了才会明了. 荀况《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裔邦15383421012问: 熙熙兮共乐人之臧也的意思 -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和悦 [kindly;amiable] 熙熙兮共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注:和乐之貌.”

裔邦15383421012问: 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没见过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如果有老师教导,有学习的方法,就能马上通达(可以用通达吧?).有勇气就能马上威武起来.云(云字不会)就能马上成功(成到底什么意思还得看云).善于观察就能马上尽(这个尽什么意思捏,我也不大清楚)善于辩驳(也许是分辨,我也不知道,哈哈)就能马上论辩.因此有老是有方法的人……这句“人之大宝”也从字面上来看翻译成“是人的大宝……” ,可是我觉得前后联系不上,我觉得翻译成“是有大宝之人……”更恰当

裔邦15383421012问: 闻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什么意思 -
防城港市左甲回答: 解释: 法制教化.来源:《荀子·儒效》:"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2. 佛教术语,佛法 之教也.来源:观佛经 十曰:'读诵经,广演法教.'中阿含经 四十一曰:'以法教令得安稳.'出自:《正法华经·光瑞品》:"在於会中,为雨法教." 北魏 杨炫之 《序》:"逮 皇魏 受图,光宅 嵩 洛 ,笃信弥繁,法教逾盛."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道心包举,等太虚而无际;法教流通,弥旷刼而常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