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荀子 儒效》中的一段翻译

作者&投稿:锁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荀子·儒效》中“知之,不若行之”一段的解释。~

应该结合整段话解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了不如见到 见到了不如知道 知道了。不如去做 就是做一件事就要尽力的做好,一定要身体力行

顺从它的就会有好结果,背离它的就会灭亡。顺从它而没有好结果、违背它而不灭亡的,从古到今,还不曾有过。

再来补充一下吧,
乡是者臧,倍是者亡。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乡”通假字,古通“向”
“臧”这里读 zāng含义是“好的,美好的,善良的”比如“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
“倍”通假字,古通“背”



应该没有难点了吧?

原文“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於神明、参於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主要大意就是阐述:圣人是通过不断积累“善”逐渐达到的,任何人只要渴望和努力不断地去积累善,他就可以成为理想的圣人。但是,客观上的可能性不是实际上的必然性。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人人可以成为禹,并不等于人人就一定能够做到。这里有愿不愿和为不为、能不能和可不可的问题:


宾川县18017392663: (荀子儒效)兼制天下.什么意思 -
严宁再晟:[答案] 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补充: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边疆、捍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

宾川县18017392663: 《荀子·儒效》中“知之,不若行之”一段的解释.
严宁再晟: 应该结合整段话解释.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了不如见到 见到了不如知道 知道了.不如去做 就是做一件事就要尽力的做好,一定要身体力行

宾川县18017392663: 荀子 - 儒效>>>翻译下文
严宁再晟: 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秉公,在行为上能抑制感情然后才能有好的品质,聪明并善于请教别人然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宾川县18017392663: 设规矩,陈绳墨,谁来给我解释解释,什么意思啊? -
严宁再晟: 《荀子儒效》里面的:“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直译:设置圆规和方矩,敷陈墨斗和墨绳,方便使用各种工具,君子不如做工匠的人.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绳墨:木工用的墨线.设立规矩,陈放绳墨.“规矩绳墨”,比喻应当遵守的标准或法度.

宾川县18017392663: 请帮忙翻译:“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
严宁再晟: 出自:《荀子·儒效》,讲君王之道,如何以儒学风范安天下的.翻译:放眼天下,都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打算,从而改变人们、让人们顺从的.意思就是,要用教化而非武力降服对抗者,使其心服口服.

宾川县18017392663: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什么意思 -
严宁再晟: 你好!这句话出自《荀子·儒效》篇第八.意思是:置天下于手掌中图谋运转,辨清黑白是非.其中,“图回”是图谋运转的意思 如满意此回答,请点击 选为满意答案.谢谢

宾川县18017392663: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的翻译及词类活用? -
严宁再晟:[答案]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吾妻之...

宾川县18017392663: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 什么意思谢谢 -
严宁再晟: 白子超 宪问篇载: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党,基层行政单位,辖五百户;阙党为地名,《荀子 儒效》说“仲尼居于阙党”. 男子二十岁加冠,...

宾川县18017392663: 细土堆成一座山是什么意思 -
严宁再晟: 意思是非常细小的土粒经过不断的积累也能堆成一座土山.实际暗示积少成多,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成.细土堆成一座山来源于荀子《劝学篇》:积土为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原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

宾川县18017392663: 闻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什么意思 -
严宁再晟: 解释: 法制教化.来源:《荀子·儒效》:"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2. 佛教术语,佛法 之教也.来源:观佛经 十曰:'读诵经,广演法教.'中阿含经 四十一曰:'以法教令得安稳.'出自:《正法华经·光瑞品》:"在於会中,为雨法教." 北魏 杨炫之 《序》:"逮 皇魏 受图,光宅 嵩 洛 ,笃信弥繁,法教逾盛."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道心包举,等太虚而无际;法教流通,弥旷刼而常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