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大季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是什么意思~

【题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是什么意思
【答案】: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译文】:
  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实行,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是圣人。圣人这种人,以仁义为根本,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能使言行保持一致,不差丝毫,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所以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不去聆听教诲,不去观摩考察,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算是仁德,这种办法采取一百次会失误一百次。

【题目】: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译文】荀子说: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实行,才能明白事理。

【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正是强调了实践对人的思维对人获得认识的重要性。
(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但仅仅感性事务的具体,还是不够的;认识要发展、深化还必须上升代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见之不若知之”说明,认识要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上升到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3)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恰恰说明了这一道理。
(4)真理具有相对性,要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完善。“学至于行而之矣”虽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认识需要不断发展,是错误的。

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出自战国荀子的《荀子·儒效》。

节选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 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 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译文:

不听不如听到,听到不如亲眼看到,看到不如知道,知道了不如亲自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达到极致了。通过实践,就能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能成为圣人。圣人,把仁义作为根本,恰当的判断是非曲直,言行一致,丝毫不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把学到的知识切实地付诸实践。

所以听到而没有亲眼看到,即使听到的很多,也必定会出现错误,看见了却不知道,虽然记住了,也必有错误;知道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很多,也将会陷入困境。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即使做对了,也不是仁,把偶然当作根本方法来做事,这样做一百次就会失败一百次。

扩展资料

《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儒效,即儒者的作用。

本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儒雅、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效篇



【题目】:"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是什么意思
【答案】: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1>,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2>。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3>;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译文】:
  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实行,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是圣人。圣人这种人,以仁义为根本,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能使言行保持一致,不差丝毫,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所以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不去聆听教诲,不去观摩考察,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算是仁德,这种办法采取一百次会失误一百次。

这还不简单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了不如见到 见到了不如知道 知道了。不如去做 就是做一件事就要尽力的做好,一定要身体力行


求《正气歌》翻译
齐国太史不惧死,崔杼弑君载史籍;晋国董狐真良史,手握“书法不隐”笔;韩国张良雪国耻,椎杀秦皇遭通楫;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巴郡太守老严颜,甘愿断头不妥协;晋代侍中名嵇绍,为救国君酒热血;张巡当年守雎阳,咬牙切齿讨逆贼;常山太守颜杲卿,骂敌骂断三寸舌;辽东管宁“着皂帽”,清操自励若冰雪;诸葛《...

关于不什么不什么的词语
关于不什么不什么的词语 不依不饶不闻不问... 不依不饶 不闻不问 展开 9个回答 #热议# 牙齿是越早矫正越好吗?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4 展开全部 【不卑不亢】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不瞅不睬】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不揪不睬...

冯梦龙《情史》中《情外类》一篇全文和翻译
楚国王仲先闻其名,来求其友, 因愿同学。一见相爱,情若夫妇,便同衾枕,交好无已。后同死而家 人哀之,因合葬于罗浮山。冢上忽生一树,柯条枝叶,无不相抱。时 人异之,号为共枕树。 ●申侯 申侯有宠于楚义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汝, 汝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汝疵瑕也。后之人将...

沈括的梦溪笔谈
也有锻打到最后却根本成不了钢的,全是因为产地的缘故。汉人酿酒 原文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

谁有<<勾践灭吴>>的文言文的翻译\\
”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

庄子格言和故事
谁能告诉我一些庄子的格言和故事啊故事要白话文的啊,不然看不懂... 谁能告诉我一些庄子的格言和故事...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

求洛神赋原文及翻译
回首顾盼,更是愁绪萦怀。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回返的道路,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古文翻译...
曰:“始吾以为天下一人耳(26),不知复有夫人也(27)。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28)。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29),汒乎淳备哉(30)!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31),非其心不...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 翻译
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屏去他人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钱若水帮的忙,不是我。”那人又赶往钱若水...

昔阳县13140699682: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 -
钦轻步复:[选项] A. (1)(3)(4) B. (1)(3) C. (3)(4) D. (1)(2)(3)(4)

昔阳县13140699682: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的含义是何? -
钦轻步复:[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了不如见到 见到了不如知道 知道了.不如去做 就是做一件事就要尽力的做好,一定要身体力行

昔阳县13140699682: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翻译 -
钦轻步复:[答案] 不去听不如去听,去听不如去看,去看不如去了解,去了解不如去实践.学习到了实践就终止了.实践,是明智的事情.

昔阳县13140699682: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是什么意思帮帮忙! -
钦轻步复:[答案] (对待学问道理),未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

昔阳县13140699682: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在强调() -
钦轻步复:[选项]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C.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D.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可混淆

昔阳县13140699682: 翻译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钦轻步复:[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了不如见到 见到了不如知道 知道了.不如去做 就是做一件事就要尽力的做好,一定要身体力行 满意请采纳

昔阳县13140699682: 翻译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 -
钦轻步复:[答案] 对待学问道理),未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道就在我们身边,不去努力实践,仍然达不到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成功

昔阳县13140699682: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 -
钦轻步复:[选项]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昔阳县13140699682: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 -
钦轻步复:[答案] 荀子说:“(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

昔阳县13140699682: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运用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认识荀子的话. -
钦轻步复:[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正是强调了实践对人的思维对人获得认识的重要性.(2)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但仅仅感性事务的具体,还是不够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