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夷狄

作者&投稿:漳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夷狄蛮貊”怎么解释
这两个词语泛指古代少数民族。1、夷狄:读音:yí dí 释义:指少数民族地区。古称东方部族为夷 ,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视为夷狄。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

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鲁君,为之柰何...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鲁国用君子的方法辅佐他们的君主,而您却单单教我外族的野蛮方法,使我获罪于鲁国的君主,这可怎么办才好?

子者,父之阴也。什么意思?
日蚀三十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臣下,或妇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意译:父为阳,子为阴。正常情况是阳盛阴衰,但是在阳衰阴盛时(如《春秋》记载的36次日食,5次地震),或者北方匈奴进犯中原,或者政权被臣下把持,或者妻子骑在丈夫头上,或者臣子背叛君父。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翻译
翻译: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中庸》中这段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入,就是无处;自得,就是自己有所收获。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

善读「论语」13.19:居处恭执事以敬,与人谋尽己以忠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译文】樊迟问为仁之道。孔子说:“平时怀谨慎勤勉之心,办事尽谨慎勤勉之力,与人为尽心竭力之谋。即使旁人都不如此,也不可背弃这些原则。”【注释】“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故亦称“樊迟”。孔子晚年弟子,...

武则天开南选 南选是什么意思啊
其时,岭南南选已深入人心,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疆土并未到达岭南,而其兵部尚书知贡举姚洎奏称,“近代设词科,选胄子,盖所以纲维名数,崇树邦本着也。曩时进士不下千人,岭徼海隅,偃风向化”,请求招徕南士。(11)不久,后唐政府也下令鼓励南方人士去北方应试。在岭南建国的南汉政权已经常在境内进行科举考试。(12)但尚未...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出自哪里?
《春秋》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

“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是什么意思?
落后的民族有君主,不如华夏没有君主统治便利。连夷狄(这里指的是楚、吴等国)都有贤明的君主,但是华夏却没有 现今的理解是,边疆少数民族及时有领导者也不如中原没有领导者治理的好。出自《论语·八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

《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详解。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由此深入的想,君子居之九夷,为何九夷就不陋了呢?这里的陋实指的是礼的风貌。有持礼之人的教化,有这样礼的气氛,一箪食,一瓢饮,何止回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躬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夷狄欠缺的是礼的文化,行于止的敬。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谁来翻译下~!_百度...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出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塞兰15823701691问: 孔子说的“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出自何处?前后文是什么? -
永登县产后回答: 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同时也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就是强调华夏文明不能被野蛮文明败乱.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塞兰15823701691问: 论语中有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这样没有君主呢. -
永登县产后回答: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国君,仍然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国君.” 夷狄,通常是指中原周边未受礼仪教化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结合当时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现实,和孔子倡导周礼的思想来看,在本文中是用夷狄来指待中原那些不遵从礼仪的国君,是对不讲礼仪的国君的讽刺.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倡导恢复以前的礼乐,可现实却是君不君,臣不臣,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的夷夏之分,到后来zd发展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这也为后来华夏民族统一观念的一个来源.

塞兰15823701691问: 中国而夷狄尔夷狄之,夷狄而进于中国而中国之 在意思是什么 -
永登县产后回答: 这个是说孔子的春秋笔法,孔子“进退中国,用周礼”,对于不遵守“礼”的等级秩序、不尊周天子的,即使是周朝的诸侯也会以夷狄相称,对于遵守“礼”的等级秩序、尊从周天子的,即使原本是夷狄,也会把他们提升为中国之诸侯.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楚、越、吴三国,这三个诸侯国号称祖上是华夏的王,但后来不遵守周礼,被中国的诸侯斥为夷狄,后来又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诰,遵守了“礼”的等级规范,就成为了中国的诸侯.这句话主要是反映的是儒家的三大命题之一的“夷夏之辨”,“夷夏之辨”核心在礼,礼的核心在遵守等级秩序.希望对你有帮助.

塞兰15823701691问: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解释请不要把那些学者的解释贴上来,南怀瑾、钱穆先生等的解释我都看过了,可是这句话歧义太多,还是让人糊涂.谁能... -
永登县产后回答:[答案]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知道孔子编订的《...

塞兰15823701691问: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永登县产后回答: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知道孔子编订...

塞兰15823701691问: 翻译“中国而夷狄也 则夷狄之夷狄中国也” -
永登县产后回答: 大意是孔子认为诸夏强于夷狄之处,即在于礼乐制度,社会的管理,依靠的是制度.而夷狄只能靠强力获取和维持,因此必须要先有个强势的君.

塞兰15823701691问: 为什么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永登县产后回答: 这两句不相呼应.孔子这句,皇侃义疏云:“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于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同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朱熹集注引尹洙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无,非实无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简而言之,道德礼义比君王存在与否更为重要.当然,此句另有异议,如戴望言:“夷狄无礼义,虽有君不及中国之无君,明不当弃夏即夷也.”近人杨树达疏证云,这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依同此类见解,则仲尼之意与唐太宗此语契合.个人,联系当时礼崩乐坏之实际,当以皇侃等见解为佳,又定州竹简本论语如字作若字,若,像也,是否也说明夷狄之有君,不像诸夏之亡也?剩下的自己体悟吧.

塞兰15823701691问: 请问孔夫子是如何对待外族文化的,他的态度是排斥还是吸纳? -
永登县产后回答: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面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居住地,而夷狄是指少数民族.在那时,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的视野较小,外族基本就是少数民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族人的文化进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就会被汉族文化所同化.这句话也体现出了孔老夫子对自身汉族文化的自信.他认为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相当深厚的底蕴.而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大多数只有几百年,甚至有的只有几十年.当这样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相遇之时,岂有不同化之理?从这能体现出来,孔子对外族的文化既不是非常的排斥,也没有极力的吸纳,只是表达出了对其自身汉族文化远强于外族文化的自信.

塞兰15823701691问: 请问:“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出自何处?知?
永登县产后回答: 出自《春秋》,孔子说的! 意思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学习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塞兰15823701691问: 《论语 八佾》翻译
永登县产后回答: 夷狄虽然有君,但不会比华夏长久,即使诸夏亡了.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因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四种族在当时是没有文化,非常野蛮.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