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立木翻译

作者&投稿:宏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城南立木是怎么回事?
立木南门的最早原型是魏国的范雎,他先使人在城门发布告,若有人能搬动一个200斤的石头,则奖赏云云。以此来法令天下。后来秦国的商鞅也是一样的效仿,但是效果还是不错的,商鞅不用石头,而是立一根长木,在城门口,谁能搬起放到指定位置则会得奖赏,这个事情可以去看看《容斋随笔》(南宋·洪迈)现...

一别都门三改火全诗是怎样的?
三、其他信息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 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

立木取信这个典故中的商鞅的做法对吗??
对,当时秦国对于其变法并不支持,也不相信会落实奖罚措施,采取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取信于民,使得变法内容能够更受重视。但商鞅变法的结果却凸显了法家在面对人性问题的过于冷峻和客观,变法使秦国百姓可谓见威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商君列传译文
初时,孝公并不重视他的言论,但经过多次交谈,孝公逐渐被公孙鞅的主张吸引。孝公最后认同了公孙鞅的富国强兵之法,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内容包括严密的户籍制度、奖励军功、打击商业和懒惰等,新法实施初期,由于百姓不理解,出现了反对声音。在推行新法后,公孙鞅以立木为信的方式确立了...

秦国私斗文言文
2.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 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材料1:商鞅变法时曾在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宣布:谁能把木柱搬
南门立木 (言而有信)为在民众中树立威信,便于以后变法的成功

商鞅南门立木选自什么?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博望笔记·文学——《史记》故事(三):《商君列传》之商鞅
在战国烽烟中崛起的法家明灯——《史记·商君列传》解读 商鞅,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存在如同一颗璀璨的星子,点亮了战国乱世中秦国崛起的轨迹。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商鞅变法”犹如一道破晓的曙光,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这位伟人...

史记中有法家的传记吗???
《商君列传》记述变法的矛盾冲突。变法未行,就遭到守旧派的公然反对。商鞅与甘龙、杜挚面对面的斗争,其焦点就集中在“法古”、“循礼”还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冲突上;变法实行,众皆哗然,“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商鞅却立木悬赏,取信于民;刑太子师,以肃其法。变法十年,“秦...

商君列传的作品鉴赏
”君臣默契,奠定了变法成功的基础。记述变法的矛盾冲突是本文一大特点。变法未行,就遭到守旧派的公然反对。商鞅与甘龙、杜挚面对面的斗争,其焦点就集中在“法古”、“循礼”还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冲突上;变法实行,众皆哗然,“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商鞅却立木悬赏,取信于民;刑...

孔荀17834678263问: 《史记》中商鞅立木建信如何翻译啊 -
阆中市复方回答: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一词多义:具:就绪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

孔荀17834678263问: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 -
阆中市复方回答: 商鞅立木建信文言文《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孔荀17834678263问: 徙木立信文言文翻译 -
阆中市复方回答: 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

孔荀17834678263问: "徙木立信"是什么意思? -
阆中市复方回答:[答案] 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

孔荀17834678263问: 城门立木是什么意思? -
阆中市复方回答: “城门立木”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是战国时期十分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但他的改革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人民被贵族压迫的太久了,所以当法令颁布之后,人民并不相信他,认为法令并不会真正的实施. 为了取信于民...

孔荀17834678263问: 商鞅立木 -
阆中市复方回答: 古人商鞅想要推行新的法规,为了( 取信 )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徙木为信的故事 【注音】xǐ mù wéi xì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出处】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食言而肥、言而无信

孔荀17834678263问: 《史记.商鞅立木取信》的恐民之不信已的信是什么意思 -
阆中市复方回答: 徙木立信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这个信当相信讲.

孔荀17834678263问: 《史记.商鞅立木取信》的恐民之不信已的信是什么意思 -
阆中市复方回答:[答案] 徙木立信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这个信当相信讲.

孔荀17834678263问: 求《史记·商君列传》的译文(商)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以明不欺. -
阆中市复方回答:[答案] 商鞅想要实行变法,担心天下人议论怀疑自己.法令已经有了,还没有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椽木在国都市井南门.并承诺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就给十金.百姓都对这个承诺提出疑惑,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又承诺:“能搬...

孔荀17834678263问: 商鞅变法 -- 《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及译文 商鞅欲变法那句 ...求你们咯 快快 、、 -
阆中市复方回答: 原文: (商)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至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感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翻译: 现在(法令)已经有了,还没有公布,害怕百姓不相信,于是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椽木在国都市井南门.并承诺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就给十金(秦国的计算方法,还真不知道是多重).百姓都对这个承诺提出疑惑,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又承诺:“能搬的人给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走了那根椽木,立刻给了五十金,用来表明对百姓的诚信,于是最后颁布了法令. 既:已经 乃:于是 辄:立刻马上 以:用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