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邻里相让的八个故事

作者&投稿:通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历史典故 “六尺...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篇1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30. 六尺巷 清朝时,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发生土地纠纷。张英回信建议家人让出三尺空地,从而化解了纷争。这个典故强调了谦让和和谐的邻里关系。

我想知道“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
出自清朝时期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

"让地三尺”究竟是谁的故事?
是清朝著名文人张英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

关于宽容的小故事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二、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

蝉翼若重,千斤若轻
远大志向的实现和能否举轻若重是相辅相承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同志“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精神。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远大志向作为目标支撑着举轻若重,支撑着做好每一件小事,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举轻若重作为途径和手段又引导着远大志向的实现。树立远大志向,是举轻...

请问史姓排第几?有什么典故么?
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

人性贪婪可以到什么程度?对财富的贪婪?对色欲的贪婪?
按理说你皇帝虽然拥有一切,但也是人呀,选上十个八个也就差不多了,可他贪心不足,非要凑够三宫六院。按理说三宫六院已经够自己忙乎的了,应该知足了。可他还是不知足,嫌不够新鲜,下令全国各地海选美女,送入宫中。于是乎,后宫佳丽成千上万,让皇帝可以日日新婚,夜夜洞房,不断有新鲜感。可就算皇帝日日新婚,夜夜...

...让”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常见词:邻里相争讲究谦让
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赶紧叫车夫让开。手下的人不解,以为怕廉。他淡淡一笑:“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不过如果我们不和,赵国就有危险了。”在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面前,蔺相如心甘情愿的让了,这一让,成就了一段生死之交的友情,换来了赵国多年的辉煌。适时的忍让,并不意味着...

允闵19152473477问: 请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谦让的事例 -
方城县骨筋回答: 1、 古时候,有位宰相老家的邻居砌围墙向外移了三尺,宰相家里写信告诉此事且准备也将围墙向外移三尺.这位宰相回信让家里向后移三尺.不多日家里又来信告知,邻居家也把围墙拆除了,并在原来位置上后移了三尺.所以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

允闵19152473477问: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有何典故?
方城县骨筋回答: 常言道:“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关系也是良好家风的一 部分..晚清名臣曾国藩对邻里关系就十分重视.他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写道:李申夫(曾...

允闵19152473477问: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
方城县骨筋回答: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宴凯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晌戚唤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曾国藩当年曾国藩的弟弟与邻里发生争执,为了一块宅基,家人休书京城,请曾国藩压制,曾国藩修家书一封,千里休书只为墙,让他一尺又何方,万里长城今犹在,只是不见秦始皇,家里人顿悟,后邻仔冲里和睦

允闵19152473477问: 中华小故事有的让巷的? 是什么故事.
方城县骨筋回答: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

允闵19152473477问: 名人因主动退让而成功的事例 -
方城县骨筋回答: 六尺巷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

允闵19152473477问: 让墙三尺又何妨讲的是()时期()的故事 -
方城县骨筋回答: 清朝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允闵19152473477问: 古今中外关于 自觉 的例子 还有关于谦让的例子 最好以分论点的形式 -
方城县骨筋回答: 古今中外关于 自觉 的例子:丰子恺老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作的一文中写道:有许多沙子铺在战场上,但这些沙子或粘附在行人鞋子上被带走或和泥土相混杂,一年后战场上的沙子全然不见踪影.但用袋来装沙,敌人的枪子炮弹一碰着这些沙袋...

允闵19152473477问: 我国历史上与邻居交往的经典篇章有什么 -
方城县骨筋回答: 山东聊城“仁义胡同”,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允闵19152473477问: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什么意思?定采纳 -
方城县骨筋回答: 意思是: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