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三尺”究竟是谁的故事?

作者&投稿:盛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让地三尺”究竟是谁的故事~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山东聊城"仁义胡同",又名"六尺巷",也称"状元街",在水城东关大街东首路北。

六尺巷的故事应该是桐城人的骄傲,儿时在老家,夏季的晚上,一张小竹床,一家人或者几家找个风口,聚在一起,边纳凉边聊天,很是惬意,老人轻轻摇着蒲扇,为孙儿、孙女驱蚊送风,其乐融融,顽皮的孩子总会缠着大人讲故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知道很多的对联,历史、典故,包括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段佳话也成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个写照。 参考资料: 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41608&npage=10

是清朝著名文人张英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扩展资料:

张英是清代名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年(1663)中举人,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桐城人俗称“老宰相”。对于张氏后人而言,张英所著的一部《聪训斋语》家训熏染了代代家风,被奉为张氏子孙的传家宝。

张、叶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英



       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的故事。

       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段佳话也成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个写照。



六尺巷的故事应该是桐城人的骄傲,儿时在老家,夏季的晚上,一张小竹床,一家人或者几家找个风口,聚在一起,边纳凉边聊天,很是惬意,老人轻轻摇着蒲扇,为孙儿、孙女驱蚊送风,其乐融融,顽皮的孩子总会缠着大人讲故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知道很多的对联,历史、典故,包括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段佳话也成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个写照。
参考资料: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41608&npage=10

一首毛泽东吟咏过的民间广为流传而作者却扑朔迷离的古诗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一首古诗传遍大江南北,而作者竟然众说纷纭,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河南省光山县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故事。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按理说,胡煦为诗的作者是确定无疑了。

然而,当把视野扩到全国的时候,诗的作者竟然扑朔迷离,出现许多版本,而故事情节则大同小异,无非是诗作者在外为官,家中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作者写诗或写家书劝喻,最后和平解决,成为美谈。从各种版本来看,诗的前两句都有差异,但后面两句,也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基本上一样。情况如下:

其一,明朝郑板桥说。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其二,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三,明朝郭朴说。吏部尚书郭朴曾写劝弟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四,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五,清朝张英说。康熙时的大学士张英在家书上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六,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七,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八,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如此众多说法,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也许考究古诗到底为谁所作永远是个谜,但古诗所体现的以宽厚待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据说毛泽东1956年11月30日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吟咏此诗,借此希望赫鲁晓夫的苏联能平等待人。

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按理说,胡煦为诗的作者是确定无疑了。

这是一篇寓言里的 诗

让他三尺又何妨?

--------------------------------------------------------------------------------

昨晚我又是整夜失眠,想到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乡下有人为砌墙多占用了邻居三尺地,两家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的儿子在朝中做官,这家人给做官的儿子写信,请他回家争回被抢的三尺地。这个深明大义的儿子却写了一首诗作答: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位豁达、宽让的宦途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大度胸怀,至今仍让人激赏。

所有宽让中,唯有爱的宽让最难。多年来,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到另一半。为此,我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从来也没有想到今生能遇见一个那么关心我的人。在近年与痛苦的抗争中,我不知不觉的就变成了受人关注的人。这显然不利于婚姻,悔之晚矣。

即使我关了所有的通讯工具,也不能弥补,还是发生了我并不希望看到的事。我仍旧怀着对婚姻的幻想,不肯面对现实。只到昨天晚上,我才说服自己用豁达的胸怀来面对这个人生最难的抉择。

我的直觉不知道是否准确,我感觉是武汉军区和广州军区的两位非常优秀的男士为娶我发生了争执。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永无止尽的孤独,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力量面对永无止尽煎熬,也不知道因为辜负了一位那么爱我的男士,我将在怎样的内疚中度过未来的日子。但我相信我的抉择是正确的,和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的。我始终相信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责任心和民族荣誉感应该放在私人情感的前面。我心甘情愿地用我的孤独和寂寞换取两位优秀男士的和好如初,我愿意用我的煎熬换取他们的彼此理解,我希望所有知道我的朋友不要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待这件事。这也是个人的道德修为高低决定辨别事物的角度,相信所有品行好的朋友能够理解我,赞赏这种牺牲事实存在的公德心。

让他三尺又何妨?我希望那两位爱我、想要娶我的优秀男士能以这种宽大的胸怀和好,并理解我的抉择。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类的痛苦全部根源于追求理想。

幸福似乎唾手可得,多年来我梦寐以求的理想近在咫尺。可因为我的重重顾虑和不得不面对的道德观而放手。这对于一个孤独多年、渴望家庭、渴望伴侣的女性来讲,应该是意志的极限。

之前,我终于想起那位住在中南海的将军,因为愧疚,我请求他的处罚,可我很快意识到这种请求之中的私心,我为了解除内疚心理,并没有想到他人会误解将军的失察。因为,可能将军并不知道在我的生活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我早就应该叫停。

人一旦有私心就难免作出错误的判断。

希望这篇文章能及时纠正我的错误。使我能以达观、正派、宽让、诚恳的心态度过生命的每一天。


"六尺巷"的典故是什么?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

有什么关于"谦让"的典故
郭阁老看完书信,马上叫人润墨,写了一封回信。郭夫人接到回信,急忙拆开细看,只见信中写着四句诗:“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它几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人顿时明白了,马上让家人从自己宅院的一边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给王山使用。王山很受感动,他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

诸如"离地三尺有神灵"这些叫做什么语言
俗语。俚语是指当地约定成俗的多用借代表示的言简意赅的短语。

"万里长城今犹在,见当年秦始皇"请问这诗词的含意?
于是就盛开了六尺的巷道。一时间,两家处理问题的做法传为美谈。诗词大意为 你们写信给我就为墙这点事,让他三尺又能怎样。长城在还在,谁还看得见修长城的秦始皇了?意思是说,你再有多少的辉煌,有多少的成绩,有多少的繁华,有多少的财富,到百年之后,不也是归于尘土吗?而那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谁知道有个关于让步后出现一条巷子的事情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

关于‘宽容”的故事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 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 “...

有什么关于"谦让"的典故?
希望他能站出来出面说说话,将邻居的气焰压一压。董笃行接信后立即回了一首诗,叫手下星夜送往家中。诗中这样写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董母读后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于是就主动将有争议的那堵墙让给了邻居。

有哪位高人知道三尺巷的典故
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其现实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5、典故五 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

权鹏飞的简介
新疆新闻在线网10月10日消息(作者:权鹏飞) 在十几年采写发表的几百篇新闻报道中,最让我满意的便是采写谢新民和他的19名维吾尔族学生的长篇通讯《点燃希望之火》。当时的谢新民是一个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他自愿去了民丰县最偏远的昆仑山深处的叶亦克乡。1997年5月第1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人们从...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是清朝时期的张英所作。根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

资中县15736976356: 《二十四孝图》中关于 "孝" 的两个典型故 -
林茗萘哌: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

资中县15736976356: 滕王阁序全文 -
林茗萘哌: 滕王阁序 唐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

资中县15736976356: 太极如何理解“人地三尺"?是“气”人? “意”人?还 是“力”人? -
林茗萘哌: “人地三尺”,按王培生老师的讲法,人体的自身重力及内力作用于地,产生反作用力.人的下肢成年以三尺左右为度,一脚是全身的根节,但在运动时脚又是下肢的稍节,下肢的根节在胯,根节入地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镜相关系,这是一个意动,但同时也是气动, “意" “气”在上、下三尺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动,习拳者可反复揣摩.查看更多太极拳信息欢迎访问太极中国http://www.taijicn.net/

资中县15736976356: 卖柴翁中宦官和农夫的性格特点 -
林茗萘哌: 1、特点宦官:贪得无厌,欺行霸市,压榨黎明百姓.农夫:卖炭翁同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一样 朴实、勤劳,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没有屈服,用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和汗水,去争取一个最低的愿望.2、原文简析这篇文言文通过对卖柴老...

资中县15736976356: 本文写钟氏之子两件事,用俗语概括起来 -
林茗萘哌: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

资中县15736976356: "张姓的起源任何地方的都行字数50 - 100
林茗萘哌: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 中国地势的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难怪...

资中县15736976356: 滕王阁是谁建的?是谁写的诗?滕王阁序全文有吗? -
林茗萘哌: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毁建好多次了,最后一次(第二十九次重建滕王阁)是85年开始动工的唐代诗人王勃写了滕王阁序,收入《古文观止》,诗也是他写的.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

资中县15736976356: 瀑布 李忱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
林茗萘哌: 李忱《瀑布联句》诗歌鉴赏-------------------------------------------------------------------------------- 作者: 来源:互联网更新日期:2005-06-08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太...

资中县15736976356: 介绍中国的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 -
林茗萘哌: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