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

作者&投稿:道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话是谁讲的~

张英讲的。
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
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
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此事
亦传为佳话。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南昌。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著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 等。

六尺巷”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1637~1708)的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飞书京城,希望相爷打个招呼“摆平”邻家。张英看完家书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甚感羞愧,便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相爷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成为中华民族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

出自清朝时期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扩展资料: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的宰相府内,建成于清康熙年间。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尺巷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让墙故事,典故为: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

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得到张英寄回的信,家人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扩展资料:

张英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说权势滔天,至少是位高权重,其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这么大的官员却不与民争利,放在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这足以说明张英的心胸宽广,让人佩服,不愧为儒家门下的君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包容之心,宽容大度,方能成人成已之美,方能与人为善,和睦邻里,广交朋友。先秦名士、秦朝宰相李斯就有一句名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要善于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容纳与自己不同身份的人,才能增加自己的厚重,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有深度,有成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谦让



清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

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扩展资料:

作为大清一代名臣,张英一生清正廉洁,是康熙皇帝相当倚重的大臣。当时,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内设立了一处南书房,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处。

康熙选择了几位品学兼优的大臣,由张英统领,专门负责为他起草诏书。康熙皇帝还在紫禁城内,赏赐了一处住房给张英,方便他处理朝务。

尽管备受皇帝器重,但是张英从不倚官仗势。相反,朝中大事,他常征求大家意见。很多大臣被提携,都是张英提出的,可是他们却一直都不知道。

张英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熏陶。他的父亲常常告诫他,要以耕读传世。对待君王,对待工作,要有忠诚之心。对待朋友,要有真诚之意。

他在所著《聪训斋语》一书中写道:“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友者不败”。读书的人素质自然就高,种田的人自有饭吃,积德行善的人不会一败涂地,慎重选择交友对象的人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英





这句话出自清朝著名文人张英给家人写的一封信。

全文如下: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由于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县衙不敢轻易了断。

张家人一气之下给张英写了一封加急信,要求其出面,张英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明白了其中含义,于是,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而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房基地,“六尺巷”因此而得名。

扩展资料:

张英,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江西。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尺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英



六尺巷”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1637~1708)的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飞书京城,希望相爷打个招呼“摆平”邻家。张英看完家书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甚感羞愧,便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相爷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成为中华民族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她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着首...
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三尺又何妨”出自哪首诗?
让墙诗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关于这首弘扬仁义、倡导谦让的诗作,到底是谁作的,年代已久,如今真的是无从查考,现在流传至今的关于作者以及背后故事的版本就有多个如下:版本一:康熙朝“张英”版 相传在清康熙时,有一位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他的...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选自哪首诗? 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让他三尺有何妨是哪首歌里的歌词
问题描述歌词有误,正确歌词应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歌词出自歌曲《六尺巷》,陈心蕊演唱,贺东久作词,张正扬作曲。歌曲收录在同名专辑《六尺巷》中,于2016年3月2日发行。歌词如下:我家两堵墙 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两堵墙 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

让你三尺又何妨原话怎么说?
一、原文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二、出处 清朝 张英《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三、翻译 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创作背景: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

让他三尺又何妨打一成语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辨形] 避;不...

古有“让他三尺有何妨”今,我国 领土寸土不让。哪个对呢?
张英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说权势滔天,至少是位高权重,其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张家不服...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成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说...
意思是:千里之外送一封家书回去,劝说家人别为三尺之地与人斤斤计较,就如当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万里长城,但是自己怎么也难逃一死,就是争来三尺之地又有何意义呢?“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一首古诗有多种版本传说,并引出许许多多古今中外故事,...

"再让三尺又何妨"的前面是什么?
"再让三尺又何妨"的前面是:千里家书只为墙.故事典故:曾国藩任内阁大学士兼两江总督时,他的父亲要起房造屋,因为地皮和邻居发生了争执。曾老太爷便修书给“官儿子”,让其出面干预。他看罢,写上一首打油诗劝导父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老...

宜昌市19324096245: 我想知道“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 -
乘洋博爽:[答案] 六尺巷”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1637~1708)的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飞书京城,希望相爷打个招呼“摆平”邻家.张英看完家书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

宜昌市19324096245: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朝代人,因为什么说的这番话. -
乘洋博爽:[答案]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在流传中还有一说,是“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关于这两首弘扬仁义、倡导谦让的诗作,到底...

宜昌市19324096245: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
乘洋博爽: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宴凯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晌戚唤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曾国藩当年曾国藩的弟弟与邻里发生争执,为了一块宅基,家人休书京城,请曾国藩压制,曾国藩修家书一封,千里休书只为墙,让他一尺又何方,万里长城今犹在,只是不见秦始皇,家里人顿悟,后邻仔冲里和睦

宜昌市19324096245: 人生需大度,”让他一尺又何妨”是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
乘洋博爽: 出自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宜昌市19324096245: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全诗? -
乘洋博爽: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全诗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意思是“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呢. 万里长城如今还在,而看不到秦始皇了.”

宜昌市19324096245: 求一首诗的出处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乘洋博爽:[答案]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出现在三年级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还有另外的版本“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

宜昌市19324096245: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全诗 -
乘洋博爽: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世间书籍多如海,读尽天下不厌烦.这是一首著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表达了对知识和学问的珍视和追求,以及对读书的无穷乐趣和不尽满足的态度.诗中的"千里修书只...

宜昌市19324096245: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
乘洋博爽: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是安徽桐城”六尺巷“的传统谦让美德的故事.百度一下就知道详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