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常说:一切皆空。 如果一切皆空,善是空,恶是空。 因是空,果是空。佛魔都是空。

作者&投稿:锻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说万事有因果,魔说一切皆在我。众生万相皆无相,成佛成魔皆是我。是什么意思。?~

佛说万事有因果,如果万事有因果,是否我们今天经历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今天得到的,是过去付出的回报,今天失去的,又是过往的惩罚。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却已经变了许多。容颜不改,却多了几份沧桑和无奈。魔说一切皆在我,如果真的有能力去抗争,也许就不会如此失意。与天争,与地争,争来争去,无非是跳出了这个局,又陷进了那个局。回头一看,原来一直不曾解脱。
而人是世间最复杂的动物,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一面,所以说佛魔皆是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恶之间,宿世因果。看佛祖捻花微笑,只叹世人浊眼识物,听佛祖大成佛法,只求世人心静无波。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可以引生未来世的善恶果报反作用到自身,佛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的修行皆是基于深信因果,但又不同于宿命论。

扩展资料佛说,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一切都由所命运决定;魔说,人定胜天,一切在我;而人是世间最复杂的动物,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一面,所以说佛魔皆是我。
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魔:指世间一切邪恶的总称。
文字出处: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魔、百度百科-佛、百度百科-因果

心经》中讲到:五蕴皆空。五蕴是构成世界的要素,五蕴皆空引申出了“一切皆空”。

五蕴
构成凡夫世间的要素者,名五蕴或五阴:
①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观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
②受蕴:——此为对于五境的接触,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当身体的五根(五种官能),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了感触的心理活动。
③想蕴——此为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欣乐,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④行蕴——此为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生起的贪欲、嗔恶,或与之不相关涉的其他心理活动。通常的情况,总是对于可悦的事物,起食欲心;对于不可悦的事物,起嗔恶心,但是也有觉得无关痛痒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⑤识蕴——此为更进一步,对于所接触的境物,了别识知,即是意念或意识的活动,也即是心的主体。前面的受、想、行三蕴,是心体的现象,识蕴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将受、想、行的三蕴,称心王所有之法,识蕴便是心王。凡夫众生的生生死死,生来死去,死去生来的主体,便是这个被称为识蕴的心王。一般人称之为灵魂,但是,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因为,识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观念颇有不同,灵魂好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从破了的老家,搬进新建的家,屋子虽换了,住屋的人却未变换。至于佛教所说的识蕴,乃是随着各人的善恶行为,经常都在变化不已的,因为,人的善恶行为,不是让什么天曹地府的神明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可见,以上五种构成凡夫众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乃是物质世间和精神世间的综合,从这观点来看佛陀,他既非唯物论者,也非唯心论者,而是心物合一论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内容非常重要。它是《心经》的要旨、《心经》的精华所在。真能把这个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们就开悟了。所以,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谈这个道理。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色”。色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六尘又可分为三种色。第一种色谓之“可对可见”的色。“可对”就是可以跟我们面对,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六尘中的第一尘——色尘,就是指这种色,是有相相。诸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饮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见,又能接触感觉到。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看不见它,但却能感觉得到、接触得到,这就是声、香、味、触。声音,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我们的耳根却能够听到它,能够分辨出,这是音乐声,还是汽车喇叭声,还是说话声,还是喜笑怒骂声等等。香、臭气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我们的鼻子能分别出来,还可以分辨出究竟是什么香味,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甜酸苦辣咸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见、分别不出来的,却可以用舌头品尝出是什么味道。触是接触,譬如冷暖、燥湿等等,通过身体接触,就会感觉出来。身体接触了冷空气,就会觉得冷;接触了热空气,就会觉得热。声、香、味、触是属于“可对不可见”的色。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这就是“法”。法就是法尘,是六尘之一,是前面色、声、香、味、触五尘落谢的影子。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外境,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们的第六识(即大脑)里成为意识,这就是法尘。这个法尘,既不可见,又不可对。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又从何而来呢?刚才已讲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来的。六尘加上六根当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至于意根,是对各种有色境缘所产生的思想分别,是无相相,看起来属于心法,不是色法。但是,一动意念就有相,故也不离色法。所以,这个“色”包括我们身外、身内的一切有相相,同时也包括心识的无相相。这一切色都不异空,因为这一切色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没有缘,也不能成事。佛经里讲的空就是“因缘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光有一个主因,而没有它缘,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出来。譬如,我们种棉花,光有主因——棉花种子,而没有它缘,如泥土、阳光、水分、肥料等等,那棉花是长不出来的。这就叫做不自生。不它生就是说虽有它缘,而无主因,事物也是生不出来的。尽管有阳光、水分、泥土、肥料等等,但若没有棉花种子,怎么会长出棉花来呢?这就是不它生。不共生,不是两方面和合而生。假如以甲、乙两方面合起来生,那么究竟以甲方为主,还是以乙方为主呢?何况甲和乙也根本没有主体,成立不了两个方面呵!因为甲也是因缘生,乙也是因缘生,因缘套因缘,根本没有主体。譬如,男女相合,生出一个小孩。那么,是以男方为主,还是以女方为主呢?若说以男方为主,男的身体没有主体。因为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四大者,即地、水、火、风。我们常常说“四大皆空”,就是说,我们人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体,而没有主体,是地水火风一时因缘会和在一起,而成为人的。因缘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男方如此,女方也不例外,两者都没有主体。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无不如此,都是因缘合成。男女相合,生下来的孩子还是因缘合成。所以,叫做不共生。不无因生,就是说假如没有一个主因,没有内因和外因,是不能成就事物的。一定要有主因、有内因和外因,众缘和合才能相生。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均需因缘和合而后生,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体,所以当体就是空。
  说到空,前面我们已讲过了。凡夫大都认为“空”为相对的空,即顽虚空和断灭空。而佛法说的空,是色的当体即空,以诸法无自性故空。但同是修道人,以根性不同故,在“空”的认识上也有不同。如小乘罗汉、辟支佛等以析法为空,大乘初门菩萨以体法为空,这都不究竟。大菩萨与佛说的“空”才是空有一致的妙有真空。刚才我们讲了一切色相皆因缘所生,没有自体,故谓之空,即缘起性空。下面我们要进一步说明妙有真空的道理。
  前面我们讲了世间的一切境物是可对又可见的色尘,所以历历在目。既然历历在目,看得见,接触得到,为什么又说是“空”呢?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吗?我们说,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无不都是我们的自性的作用,是我们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的。试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样不是通过我们大脑的构思和手足的操作而成。大脑之所以能构思,手足之所以能操作,究竟又是谁的功能呢?例如,我们人的眼睛之所以能见到东西,看到色相,并不是眼根能看到。现代科学家也说,眼睛不能见物,而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的视神经坏了,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这话只对了一半。假如全是大脑的功能,当我们一口气上不来,死掉了,这个眼睛和大脑还在,为什么看不到任何东西了呢?足见里面还有个能看的东西,这就是佛性。大脑和眼睛犹如电线与灯泡,纵然安装齐备,但不通电,还是不能亮。而佛性犹如电,是个大动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见东西。这能看东西的性能,叫做“见性”——能见之性。一旦人死了,我们所说的佛性就离开了这个躯壳,离开了这个肉体。虽然眼睛和大脑还在,也没有坏,但他对物已不能见了。所以,能见者谓之“见性”,能闻声者谓之“闻性”,能嗅到香臭各种气味者谓之“嗅性”,能尝出酸甜苦辣者谓之“尝性”,等等。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性,离开性就没有一切事物,什么事也做不成。
  《楞严经》说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这个性是妙有的真空体,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有丝毫形相,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个真空万能体,是构造、变现一切色相的主体。就是说,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为一切色相无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的,都是我们的自性所起的作用,离开自性是没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无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则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与妙有真空本来没有两样。但世上的人往往都执着了有形象的色为实有,且迷入心窍、牢不可破。佛悲悯众生,教我们认清真理,强调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谓不异者,就是没有差异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为性空之故,才能显现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经成为一种有色有相的实体,就不能显现诸相。为什么呢?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假如我们这间房子空了,才能搬进来桌子、大立柜等等。相反,这个房间堆满了东西,已没有空地方了,那就什么也搬不进来了。所以,性体是真空无相,才能显现一切色相,才能变现千差万别的妙相。
  正因为自性无相,是不可以眼见的,所以又称性为妙体。无论在全身内外的哪一个部份都找不到它。把头脑打开找不到,把身体解剖了,把心脏剖开了,也寻不到。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了无踪影,了不可得。这就是说,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用眼见的。眼前一切有相的境物,虽然可以借其“见性”而看到,但是谁能够看到自己的这个“见性”呢?因为眼睛只能看见有相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与其相对的东西,不和眼睛相对则不能看见。譬如: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因它不和眼睛相对,就看不见了。而自性是绝对的真心,不是相对的东西,所以不能眼见。假如有见,就非真见了。
  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眼见。所以,性为真空。虽然是真空,但它能够应缘起用。就是说,对境之后,它能够发识,能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顽空。当“见性”通过眼睛对一切色相分别的时候,一切色相才显现。譬如,我们看见一个人,你怎么会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东西呢?你又怎么会知道是男是女、是张三还是李四呢?这完全要靠意识的分别,才能把这个人的相显现出来。既然色相是由见性所现,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作用,从而显现一切色,也就是六尘。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现象都是性的显现。色不能离性,性也不能离色。离性就没有色,离色也没有性。
  有人会问,如以“见性”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还是先有见呢?我们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说先有见,后有色相,那么见就应在前,色相就在后了。但没有色相,你能见个什么呢?又怎能谈得上那是“见”呢?所谓见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见到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若无色相,又从何而起“见”的作用呢?所以,“见性”只有从色相上才能显示它能见的作用。反过来说,假如先有色,而后有见,那么色应当在前,见应当在后。然而,没有见又何能显色呢?既然没看见,怎能会知道有什么色相呢?也就是说,没有“见性”,这个色相从何而显现出来呢?大家都没有见,那么,色虽有也等于没有,也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性与相是不能分离开的。“见性”如此,其它的诸如闻、嗅、尝、觉、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说,色之于性,性之于色,两者之间是不能分离开的。前面我们已讲过了,性的本体即空,那么色的本体又何异于空呢?所以,色和空是了无分别的,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常常说佛教是不二法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切都不二。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说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说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体,所以不能分离出来。你一定要分别,那就误入歧途了。我们前面反复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为水和波浪同以湿为体。水是静止相,而波浪以动为相,水因风起了波浪,相则由静变为动,相变了,看起来是两样,但都是一体。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镜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无论用什么材料,或做成什么样式,只要是镜子,则都能显影。倘若不能显影,就不成为镜子了。因镜不离影、影不离镜故,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故称之为不二法门。我们人呢,从生下来,一有知识,就把性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等一切影象都当成真有,而去捕风捉影。也就是说,只看到影子,晓得影子,而不晓得影子是镜光显现出来的,没有认识这个镜光。倘若我们能认识了这个镜光,也就识得佛性了。为什么呢?因为影子有来去,有生灭,而镜光总是常在。镜子是猫来了现猫,狗来了现狗,所显现的影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从不变异。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们常说“沧海桑田”,现在是沧海,将来可变为桑田;过去是桑田,现在却变为沧海了。譬如,我们中国的云南,从前是大海,现在变成山和田了。虽然这些色相和刚才所说镜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和性体一样,是没有生灭、如如不动的。
  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一点能够透过,就是明心见性。不要以为明心见性是一桩难上加难、只有圣人才能证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见性四个字吓住了,认为高不可攀,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到的。因之,一谈到明心见性,就谈虎色变,不敢靠拢。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净土宗,用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后,再明心见性吧。在现今这个娑婆世界上,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这话对一般善男信女说来,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现当末法时代,众生皆根钝障重,在这娑婆世界上修行,确是不易成就。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不是没有上根人,决不能一刀切,一律对待,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通过上面反复讲述的道理,就会明白:明心见性不在别处,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见、能闻、能行、能做处,回光一瞥,识得这个灵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则一生修学事毕。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万能智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既然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都具如来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见性高推圣境,而认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这能见、能闻等八大作用处,回光一照,认识这能见者是谁,能闻者是谁,在这上面一见而肯定,再不生疑,进而绵密保任,不要让它沾染色境,时时空灵。才有念起,便予觉破;刚将着境,随即牵转。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何愁不能圆证菩提!
  自性是无相的真空体,性空无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无须企求,无须患得患失。《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会落在色尘上而被其所左右、动摇了。自己做得主,不为仆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就可以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了。
  前面我们讲过了,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显现,没有自性,就没有境相,也无从见任何境相。因为有“见性”之故,才能见到色相。既然见相即是见性,相是能见的“见性”显现,那么,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实不虚的,则色相也就真实不虚了。《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说的就是世间一切相皆性所显现,性真实故,相也不虚而常住。前面谈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东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对才能看见。但是性无相,且又是绝对永恒的,那么如何见性呢?因为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无心,心外无色。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见相即是见性,见性即是见相。所以大慧宗杲禅师曾说,要肉眼见道,才是真正见道。仅是心地法眼见道,不为真正见道。道理就在于此。
  没有性是不能显现万物的。反过来,没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见到这个无相的性呢?这一切色相都是你自性的显现,都是你自己的化身佛。我们寻常总以为化身者,是能变化出千千万万各种不同的分身,且能显现异常的神用。这都是因不明白真理所致,不明白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色相都是我们的化身。我们前面曾举了个例子,天空中的白云,因风吹而变现出苍狗相、狮子相、大山大川相等等。尽管它千变万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它本体还是白云呵。同样,世界上有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色相,但都是佛性的显现,都是自性的变化。教下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谓万法就是一切色相。“法”在佛教里含义很广,非但是色相,连我们的思想也包括在内。这一切都离不开识神的作用,即万法唯识,而识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呵!自性如水,识神如波。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都是自性的妙用。有体必有相用,可以显现各种色相,发挥各种作用。同理,没有一切相用,又哪里知道有体呢?体就是理,相用就是事。理以事显,事以理成。譬如面前这个录音机,就是经过人们反复思考、分析研究,多次试验,不断改进,终于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发明创造出来的。这就是自性所起的识神妙用呵!所以叫万法唯识。理和事互为依止,妙不可分。性和色、空和色都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真正明白了这个真理,肉眼就可见道!就不会被色相所迷惑,从而一改执着物境、认假为真的夙习,而能透过假相见本质——自性理体,这才是真正开悟、彻见本性了。
  古来大德曾把修行人圆证菩提的三个次第,形象地比喻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凡夫。假观);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心眼见道。空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彻底见性。中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不二法门,就因为它很重要,是《心经》的要旨、精华。只有把这个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
  下面我们再谈谈,佛为什么说了“色不异空”,又接着说“空不异色”,然后又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因为这几句不仅内容不同,而且所度的对象也不同,义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层次步步提高。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凡夫都着相、着有,把一切境相都认为是实有,贪得无厌,因而说色不异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纵然你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终随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异色”是对二乘说的。因二乘人执空,认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废色守空。他们认为凡夫因执着色相,为物所使,困扰受苦,造业受报,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则必须远离这个色相肉体,故断除“人我执”,破有,守空。殊不知,有个“空”在,还是着有。而且死守空边,这空便成为生死窠臼。守在这窠臼边,虽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轮回,但因执空,法见未除,不得自在,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见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说“空不异色”而度之,使他们晓得空和色无有两样,不要执空废有,从而破除法执,圆证菩提。
  “不异”二字虽说是没有差异、没有两样的意思,但总好象还是有两样东西存在,不是一体。所以佛紧接着斩钉截铁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破菩萨色、空尚存二见而说的。菩萨虽然知道色和空无有二样,但“无二样”毕竟还是针对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不是一个分不开的浑同体。所以佛慈悲心切,为破菩萨执有二见之过,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两个体,无有二般。色、空是一个体,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尽管现千差万别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们认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误认为大体相同的两样东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误入歧途。我们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会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顽空、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无住,当体即空,所以相也虚幻不实,了不可得。故我们对一切色相,不可执着企求、患得患失。何谓妙呢?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色相无不是自性的显现,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在色相上不分别、不执着,随缘起用,不取不舍,这就是妙!我们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见相即是见性,就可以透过一切色相,而见自性。见性即是见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运腾腾,腾腾任运,光明自在,圆证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是没有知觉的,怎么会有佛性呢?佛性是有知觉的呀!他不知道,这山河大地本来就是我们八识当中的“相分”。八识的功能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种,这是相宗所讲的内容。其实,相宗和性宗都是一体。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么,弘法的菩萨就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以“万法唯识”为相宗。由相用而归于性体,叫破相见性,即性宗。由性体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机大用,即相宗。性宗、相宗本是一体,相即是性,性即是相。关于相宗八识的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我们将放在后面再讲。
  前面我们已介绍了,《心经》所说五蕴中的色蕴包括十一个色法,即五根和六尘。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受想两蕴摄五十一个心所法。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蕴摄八个心王法,八个心王就是八个识。因此,色和心两法共摄有九十四法,均是有为法。再加上六个非色非心的无为法,合计起来是一百法。这一百法就是相宗的《百法明门论》里的精义。释迦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弥勒佛用“识大”修行,证成功后,则把八万四千法门缩为六百六十法。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人根性比较差,尤其是末法时代,感到这八万四千法门太繁琐,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记得清楚。所以,弥勒佛慈悲,从八万四千法门中,拣重要的归纳整理起来,缩成六百六十法。印度的无著菩萨,在禅定中进入兜率天“弥勒内院”,聆听弥勒佛讲述六百六十法的《瑜伽师地论》之后,又把它浓缩归纳为一百法。由于这二位菩萨相继做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才使我们这些后生小子能够理解,容易信入。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真是慈悲无限、功德无量。不然的话,八万四千法门这么繁琐,哪里能够理解清楚,又怎么能够信受奉行呢?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经是佛陀一生次第依照不同修行的人的根性来教育,而记录留下来的经典。

如果楼主因为没有遇到智慧的师傅指导学习,单凭个人断章取义的研究,那是很容易被个人所知障碍,建议楼主多看慧律法师的一切讲座,视频以开启智慧,避免知见立知的祸害!

佛经说空是从准备证悟本性,修行菩萨道,要证悟佛位,入无为法的一佛乘的大愿菩萨所说的法。如果楼主要了解空,我只好方便的比喻一下,帮助楼主离开这个“牛角尖”!

例如,楼主现在回忆从初生到上一年,你曾经遇到多少烦恼,麻烦,开心,欢乐?但现在此刻除了回忆外,能获得什么实在的东西?想来想去就只有回忆,就只有观念,当人一死,连观念都没有了,有什么可以带得走?如同一个人爱上某个网络游戏,在游戏中的确有过快乐,烦恼,嗔恨,甚至家庭,家族,团体,光荣。。。但游戏此终是游戏,终要离开,当离开一个玩了几年的游戏后,就只有回忆,什么实际的东西都没有,所以说空。这是从长久结果来分析的结果。但真空妙有,即使比喻,人无论怎么样都离不开网络游戏,一个游戏结束即生往另一个游戏中,如此六道循环不停,所以有很多亲朋戚友又如何,有很多快乐荣誉又如何,不断重复再来,苦不断,痛不断,那么如何控制自己的苦乐呢?就是因果经。所以说,空非空,有非有,远见空,近看有,过无乐,现有苦,为未来,为现今,需开智,空妙有,心生相,故注意,误解有,相不断,莫心动,终相绝,甚深法,不容易,初学者,应勤慎。。。

在俗谛上,是说万法刹那变化,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一切都不能长久存在,终会空无。
在圣谛上,是说法性本空寂,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诸法实相,真如本性,本自空寂,从未生出真实的万法。
未成佛之有情,必须利用其业报身(人生),乘真如之道从因至果成正觉(佛)。空有不二,没有这个(假)有(心与境),我们如何学佛修正心行?所以在人道,我们必须诸恶莫作,依教奉行,成就我们的般若智慧与无量功德。

佛法中的空,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常我,告诉大家凡事不要执着。并不是拨无因果。岂不闻“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嘛!否则岂不是教人胡作非为?!我所言也只是方便你理解而已,究竟事理还需实修实证。

出家,一切都不执着,一切皆空,而无所取,放下,让自己也虚空,
这样你就能与虚空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超越生死,成就涅槃。


为什么佛教说万象皆空。万事万物皆为虚幻
你好 你提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理解却很难,佛教讲的万象皆空,并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而是缘起无“自性”的“性空”,,什么是“性”呢,在佛教里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为“性”佛陀证道后既说“奇哉奇哉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只是迷而不觉”。这个“性”是...

佛说万物皆空,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人活着还有啥意义,都是梦?
佛说的空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无意义的空,佛家认为一切现象种种因缘际会乃至包括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是因为执念的产生,打个比方,我们看电影,电影中的人物有种种行为和话语,在我们眼里,画面中的那些人物就是虚无的,在电影中的人物看来他们是真实的,如果某天画面中的人发现自己是不真实的,开始...

请教佛教中的“万物皆空”
空,是妙有真空的空。从个人理解而言,空并不是就什么也没有,只是事物的存在是必须有一定的因缘聚合的,当因缘不再聚合,事物就会消失,所以,万物无常,非实有,进而,色即是空。所以,末学认为万物皆空应该是后者的理解,万物无常,无需执着。心经说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经既然说一切都是空,那学佛干什么
事理上明白,但是没有体悟到,没有践行之。世间苦,你就无法摆脱。虽然心里想着空,嘴里说着空,但你心里痛苦吗?烦恼吗?如果有痛苦,有烦恼,且很重,可见这种空并不是真空。只是假空。苦海虽空,但是你空不掉,你只能在其中受苦。你深切感受着痛苦,却自欺欺人说一切都是断灭空,无有是处。佛...

佛经里讲一切都是空的句子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DD忧无常。18.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1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0. 一切皆为虚幻。

佛教说一切都是空,那我行善是空作恶也是空?干嘛还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呢...
亦不能说之为实有,是故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故、无故、及有故”。虚妄分别是有故,但于虚妄分别上的实能取、实所取是无故。及有故者:谓于空性体上有虚妄分别分别之用,虚妄分别用之中又有空性体,二者互有故。若能于此彻底了解有、无、及有故,便能契合中道之义。

一切皆空是佛所说吗?为什么没有哪一本经典里能找到【一切皆空】四个大...
佛说的同样的一个道理,会被写成不同的话。种种语言虽然不同,但是其中的含义是一样的。所以学习佛经要依义不依语,不要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要深入理解经文的含义。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就是这个意思。

佛说万物皆空,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人活着还有啥意义,都是梦
而佛说万物皆空,并不是说一切都是虚无。你把空理解成虚无是错的。佛陀不认为万物是虚无的,而是说“空”,这空是对我们认识的一个境界里头一个称谓。观自在菩萨这个大能也是在行深波罗蜜多---沉入到无上智慧中去的时候,才洞察了五蕴皆空。他洞察五蕴---万物和自我都是一种镜像般的存在,而...

佛说“万法皆空”,这个空是什么意思?
“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的解释 1、“万法皆空”讲的是空性,世间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是有赖各种条件组合起来,具有无常的、苦的、非我的这种体性,佛教将此特性成为“空”。也就是说缘起的现象就是空。2、“因果不空”讲的是缘起。因果是在缘起上、在相上,相上有;空是在体上,体上没有。

佛语言曰:万事皆空,那为什么还说佛,可它本身就是空的啊,难道佛的空也有...
适用于宏观物体,但对于高速运动物体、微观粒子来说,就不适用了,这个“法”就“空”了。佛说诸法的适用条件就是“缘起”,所以达到佛的高度、佛的境界,在它眼里自然是诸法皆空了。最后引一段金刚经中最经典的话结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湖州市13842734285: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衷玲克塞: 四大皆空,四大是指构成这个世界的四种因素,地、水、火、风.整个世界都是有此四大的因缘和合而成.缘起缘灭,诸行无常.四大皆空,是让修行人不要执着无常的生灭法,远离贪嗔痴,不着一切相,修证清净本心.

湖州市13842734285: 佛说万物皆空,那世界都是虚空吗 -
衷玲克塞: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万法皆空.佛又说一切惟心所现,惟识所变.我们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是由心像变现出来的,心空一切空,心明一切明,心清一切清,心浊一切浊.所以说,世界是不是虚空,完全在心像.佛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亦是如此.

湖州市13842734285: 佛教所说的空是无爱、无恨一切皆无吗? -
衷玲克塞: 从究竟的胜义谛来说,确实一切皆无.无爱无恨.但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单空,断灭空.那种认为所谓四大皆空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理解是错误的.所谓的空是说它本体是空性的,但是在本体空性的同时,他还有缘起的显现.正在空性的同时...

湖州市13842734285: 佛说的一切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很多年了,始终不得其解,毫无头绪,这个世界是这么现实,这么真实 -
衷玲克塞: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 .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一切皆空的境界为净六根!

湖州市13842734285: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佛说的吗?出自哪部佛经? -
衷玲克塞: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

湖州市13842734285: 什么叫一切皆空 -
衷玲克塞: 字面意义是:世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人死后便什么也不复存在. 一切皆空的“空”字,在佛教的思想里,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相反,佛教所说的“空”是指自然界中无边无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事物的总称. 所以说,一切皆空理解错...

湖州市13842734285: 一切皆是空吗?
衷玲克塞:佛能一切皆空,所以他是佛.我们连肚子都空不了所以是凡夫.

湖州市13842734285: [一切皆空] 是非对错也是空? 佛也是空?? -
衷玲克塞: 佛又不是白痴,日常生活中,当然会分辨是非、对错,生活才会正常.有些佛自以为是,终日说空,不解真空,说什么学佛就是不要分辨好坏是非,一切都是空,教人不执着,就是学佛了.奇怪的是,他们却又懂得自己是信佛,不是信耶稣,又会讲什么是,什么是正信佛教等等!又懂得自己正在吃饭不是在吃泥巴!你认为佛,有没有是非对错?? 人们的六识心,能分辨事物环境是衪的功能,所以我们才能正常生活.佛告诉我们,六识心及末那,皆是妄心,是由第八识真心所生;这个真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是非、无对错,从不在六尘起念,当佛教的行者,能体验到这个空性心,他就是开悟的菩萨了.佛有法、报、应三身,法身无形相.

湖州市13842734285: 弘一法师:佛说一切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衷玲克塞: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湖州市13842734285: 佛教中的万物皆空做何解释啊? -
衷玲克塞: 心经有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其实一开始我以为万物皆空是心如止水,一切无挂碍.但是我毕竟是现实中的人啊,然后我就觉得万物皆空只是一种笼统的表述,展开来可分为两部分:(首先声明,是个人拙见啊啊啊) 第一部分:理想以外的.当有了目标之时,就要全力以赴,其他的在心中的地位可以相对放低一点.这样就容易静下心来专一地努力. 第二部分:理想.凡事皆有定数,强求不来.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若是努力了,还没达到效果,那便可淡然一笑,轻轻放下了,精彩地努力过了,亦无悔.要是成功了,也不能一直念着,否则可能会成为今后人生之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这是个人体会,如有雷同,不甚荣幸.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