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的第十一章 刘政耀老师

作者&投稿:肇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十一章,先恭诵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白话翻译】 示诸斯:朱熹《论语集注》中说,“示”通“视”,就是看。“诸”是“之于”的合音字;“斯”是此的意思。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画面,孔子伸出一个手掌,用另外一个手指着手掌说,这个形象就是示之于此的内涵。

上一章,我们学过,禘礼是古代天子用来祭祀太庙的礼。孔子是礼仪专家,于是有人来请教禘礼的学说。孔子说:“不知道。掌握了禘礼的学说,其人对天下的事如同看自己的手一样清晰明了。”孔子指着手掌示意。

【了如指掌】朱熹《论语集注》中说,“指其掌”是“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孔子本人没有这样说,只是用动作来表示,掌握了禘礼,对于天下事就如同了解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明且易也”,明是明白,“易”是容易 ,成语“了如指掌”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孔子不仅把禘祭看成一套礼仪,更是把它看成治理国家的原则问题,把这种礼制思想用于朝廷,能使君臣各尽其职,政令畅通,秩序井然;把这种做法推行到天下,则百姓和睦,天下太平。

《中庸》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 儒家认为,禘礼所体现的精神,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 。作为精通礼的大师,孔子以这样一个高度来论述禘礼的巨大价值和重要意义,让我们不免会困惑,明明孔子对禘礼的内涵“了如指掌”,前面却回答“不知也”。假定孔子不了解,怎么能够对禘礼这么明白地表示?

孔子这样回答的原因,先儒分析有二个: 一 、夫子不答,为尊者讳。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孔子讳,即逆祀之事”。孔子忌讳的,是鲁国当时在祭礼中有逆祀之事。上一章,我们提到鲁庄公的两个儿子,鲁闵公是嫡子,鲁僖公是庶子,闵公先继位做鲁国国君,闵公死后僖公再继位,结果僖公后人却说闵公在位时间短、年龄比僖公小、没有什么政绩,就把僖公的牌位放在闵公之前,排的顺序错了,这叫逆祀,这种祭也就违礼了。所以当有人问孔子祭之礼如何,他说“我不知道”,这是忌讳,忌讳说自己国君违礼的做法。《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子为父隐”,这是指孩子要把父亲做的恶事隐讳不说,而一个臣子对于国家,同样要坚守原则“不谤国主”,作为臣子对自己的国家隐讳其恶,不把丑事往外扬,这本身就是一种礼。

《论语·述而篇》,按当时的礼法,娶妻子不能同姓,但鲁昭公娶了同姓女子,属于违礼了。当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回答:“知礼”。当后来有人辗转告知孔子,有人就此事说他不知礼,孔子很爽快地回答:哎呀!我错了!这样呢,善则归君,过则归己。既不为昭公掩过,又不直接对外人批评国君,不失为臣之礼和国家尊严。圣人修养,为国家推功揽过之心,一问一答之间,跃然纸上,让人如同亲临!

二、“不告而告”,因材施教 。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先王指周朝的文武周公,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用禘礼来祭祀祖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所谓报本追远。一个人没有诚敬仁孝的精神,是无法理解禘礼的深刻内涵,所以朱子说,“非或人之所及也”,这里没有记载具体人物,只用“或人”二个字表达,说明这是个普通人,他怎么能体会禘礼背后的深刻的含义呢?“理无不明、诚无不格”, 一个人想了解“禘之说”,必须有至诚之心,才能感格天地万物,才能对于天理能够通达明了 。孔子不想回答,是来问的人没有到这程度,讲了也没有用,就回答 说“不知也”,所谓“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如果仅仅用“不知也”就打发来人,可能会“失人失言”,孔子的仁爱之心,是不会放弃任何帮助他人提升的机会,他是最能善巧地启发他人的教育家。

例如有个叫孺悲的人要求见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不想见他,就推说是生病了。等到这个人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就在里面唱歌,故意让来访的人听到。孔子绝对不会怨恨别人,他总是处处以最善巧的方式来启发人家,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现在,他面对请教禘礼但无法理解内涵的普通人,孔子指着手掌,用禘礼的巨大作用来启发对方的恭敬之心、好学之心。

【天坛之祭】 禘礼,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台湾傅佩荣教授在百家讲坛说过:“古人的丧事办得特别隆重,一个人从去世到埋进土里,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非常繁琐,所以需要专家协助。孔子助丧时,要住在丧家两个星期左右,负责安排各种细节。”这只是普通人家的丧礼,更不要说天子祭祀的大礼了。为了触摸禘礼的宏伟和庄严,在友人指点下,曾专程赴北京天坛考察,这里是明清天子祭天的场所,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说的禘礼,但从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介绍中,多少能窥得端倪。天坛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4倍。天坛的建筑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最南的围墙成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这种设计源自远古“天圆地方”的思想。中轴线上的三大建筑,构成了天坛的核心,从南往北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祈年殿在最北方,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站在祈年殿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让人产生一种从天而来的感觉。连接这三大建筑的是一条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0米的桥,此桥南低北高,漫步其上,只觉苍天昊极,行程漫漫。虽然无法再回到过去,看到盛大的仪式了,但此刻面对这样宏伟辽阔、气势宏大的建筑布局,内心已经充满无比的庄严与震撼。   

祭天大典程序复杂,必须抱着 极其恭敬的心,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使整个程序顺利进行。对于祭祀过程中的差错,惩罚非常严厉,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对雩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乾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工部侍郎徐绩与部分官员甚至被革职后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至诚感通】 在天坛我陷入沉思,我似乎有点明白孔子为什么不能说、不想说的原因。我想如果穿越2500年,我有幸站在孔子面前提问的时候,得到的估计也是这样的回答吧。今天通过师长的注解,我们了解到儒家对于礼的内涵,最重视“仁”和“诚”。孔子处处地方设身处地代人着想,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仁爱的心。当碰到别人来问,他“空空如也,扣其两端而竭焉”,一心一意帮助对方自己找出正确知见。孔子推行周礼,非常希望更多人学习传承,但此刻他为什么欲言又止,就是因为这么复杂的禘礼,蕴含着天下大治的道理,没有一颗至诚恭敬的心,是无法传授的,更不要说透彻讲解其中的精髓。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神鞭》, 影片描述的是清朝末年,为人忠厚老实的傻二,他的长辫子有传家的绝活,辫子神功犀利无比,碗口粗的树木很轻松地就能被辫子抽断,因此获得了清政府的青睐和重用!他对辫子极为爱护,可以说辫子就是他的命!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民国政府规定所有人必须把辫子剪掉。只记得影片最后,傻二仿佛变为一代宗师,说了一句:辫剪了,神留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随着年代的久远,我们对禘礼的仪式越来越模糊不清了。但孔子想传递的诚和敬的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意志本色,即使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也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今天我们学习儒家文化,就是要探索、挖掘、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问题:

1.孔子对禘礼真的不知道吗?为什么?

禘礼是古代天子用来祭祀太庙的礼。孔子是礼仪专家,于是有人来请教禘礼的学说。孔子说:“不知道。掌握了禘礼的学说,其人对天下的事如同看自己的手一样清晰明了。”孔子指着手掌示意。

2.孔子为什么知而不答?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了如指掌】朱熹《论语集注》中说,“指其掌”是“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孔子本人没有这样说,只是用动作来表示,掌握了禘礼,对于天下事就如同了解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明且易也”,明是明白,“易”是容易 ,成语“了如指掌”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孔子不仅把禘祭看成一套礼仪,更是把它看成治理国家的原则问题,把这种礼制思想用于朝廷,能使君臣各尽其职,政令畅通,秩序井然;把这种做法推行到天下,则百姓和睦,天下太平。

3.礼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为什么不能说、不想说的原因。我想如果穿越2500年,我有幸站在孔子面前提问的时候,得到的估计也是这样的回答吧。今天通过师长的注解,我们了解到儒家对于礼的内涵,最重视“仁”和“诚”。孔子处处地方设身处地代人着想,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仁爱的心。当碰到别人来问,他“空空如也,扣其两端而竭焉”,一心一意帮助对方自己找出正确知见。孔子推行周礼,非常希望更多人学习传承,但此刻他为什么欲言又止,就是因为这么复杂的禘礼,蕴含着天下大治的道理,没有一颗至诚恭敬的心,是无法传授的,更不要说透彻讲解其中的精髓。     


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三章
【原文】3·23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注释】(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解读
2021-01-12 · TA获得超过147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45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11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论语八佾篇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

求助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译文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季孙氏八佾舞在庭院,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三家的以《雍》彻,孔子说:“‘诸侯携手,...

《论语·八佾》篇:“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八佾篇第六章】【注释】本章记载了“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认为季氏僭礼”这么一件事。其实也很好理解,季氏级别不够,只是鲁国的大夫,还没有资格去祭祀泰山,因为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当然,“季氏僭礼”是事实,在此我也不必多言。然而,我却从本章的记述中...

论语·八佾篇第三3.11-3.15(2020-06-23)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注释】(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

《论语·八佾》篇:“管仲之器小哉!”
【八佾篇第二十二章】【附录:宪问篇第十七章】某一天,孔子无意间说了一句:“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于是,就开始有人来追问,问是不是因为管仲太节俭,所以说他器量狭小,孔子举例说明了管仲并不节俭;又问是不是因为管仲不知礼,(所以说他器量狭小),孔子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论语·八佾》篇:“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八佾篇第十八章】孔子说:“服事君主,我完完全全地按照做臣子的礼节去执行,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我想,孔子说这话时,心中是多么得无奈!按照礼节去办事,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么?怎么会让人认为这是谄媚?反推之,也就是说在孔子那个时代,“按照礼节办事”不正常,那么“不按礼节办事”就是正常...

《论语-八佾第三》10 禘自既灌而往者
Day50本章为《论语》:八佾篇 【原文】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观之矣。”【注释】①禘(dì):一种极为隆重的祭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灌:祭礼开始时,向代表受祭者献酒的仪式。【翻译】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心得】禘是...

《论语·八佾》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第二十一章】本章讲的是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问社的事情,而宰我 耍了点小聪明,信口开河、望文生义 地解释了一通,说周代作社主用栗木,是要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严肃地责备了宰我,并留下了著名的言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为什么说宰我是信口开河...

《论语-八佾第三》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Day55本章为《论语》:八佾篇 【原文】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①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②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夷秋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是孔子原话吗 -
凭畏复方: 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吗?《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八佾舞于庭”的拼音和解释?
凭畏复方: “八佾舞于庭”的拼音bā yì wǔ yú tíng “八佾舞于庭”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希望能帮助到你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举诗经具体诗句分析. -
凭畏复方: 在《论语·八佾》一篇中,他这样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论语>>
凭畏复方: 一共20篇: ● 学而篇第一 ● 为政篇第二 ● 八佾篇第三 ● 里仁篇第四 ● 公冶长篇第五 ● 雍也篇第六 ● 述而篇第七 ● 泰伯篇第八 ● 子罕篇第九 ● 乡党篇第十 ● 先进篇第十一 ● 颜渊篇第十二 ● 子路篇第十三 ● 宪问篇第十四 ●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季氏篇第十六 ● 阳货篇第十七 ● 微子篇第十八 ● 子张篇第十九 ● 尧曰篇第二十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八佾的全文是什么出自《论语》
凭畏复方: 论语·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论语分几章 -
凭畏复方: 共有二十章,分别为: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
凭畏复方: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 一段是:“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 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接下来一段是: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论语译注的作品目录 -
凭畏复方: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论语多少章 -
凭畏复方: 本人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为底本,做了一下调查. 学而第一 16章 为政第二 24章 八佾第三 26章 里仁第四 26章 公治长第五 今本28章,朱熹合并了前两章,为27章. 雍也第六 今本30章,朱熹把一二、四五分别合为一章,为28章. 述而第七 ...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3197032763: 《论语》共多少篇??? -
凭畏复方: 一共20篇: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