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大秧歌

作者&投稿:禄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北二人转算是戏剧的一种么?~

  东北二人转算是戏剧的一种,属于地方戏。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二人转

  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
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使二人转有了新的发展。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工农兵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女演员不断增多,男串女装早已绝迹。

东北大秧歌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东北二人转妹妹管管地叫什么歌
东北二人转妹妹管管地是东北大秧歌的歌名叫作美观。他是一首很好听的歌曲。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

二人转有哪些表演形式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

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什么样的?
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东北大秧歌,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河北梆子,东北大鼓等元素,形成了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由来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 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

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保护措施有哪些
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保护措施有以下(一)加快对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视首先,要在群众中普及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它们,走进它们,然后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护它们。其次,要拓展民间艺术品的商业渠道,制作出更多更精良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最后,还要对老艺人关心...

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

东北二人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使“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独艺界的承认。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

东北二人转。
东北大秧歌是民间文化的早生子,在元朝之后,农民逢年过节就自发地组织起来走村串户去表演秧歌。秧歌舞的队型是排成两行,一边是男,一边是女,那时候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地跳舞演出,所以都是由男人抹上脂粉穿上花衣假扮的。秧歌以“女”为主,旁边的男人绕着旦角舞,一会去逗一下,表演动作里就逐渐...

东北二人转的由来是什么?
1. 二人转,又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等,是一种流行于东北地区的走唱类曲艺。2. 它起源于民间文化,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3. 东北地区,清朝时期被视为“龙兴”之地,二人转随着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4.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934年的《泰东日报》,而在1953年的全国民间...

东北二人转,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二人转艺术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东北民间小曲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河北莲花落、什不闲、东北... -
夔鹏曲纳:[选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东北二人转 -
夔鹏曲纳: ■二人转:《姚大娘捉特务》、《送郎参军》、《给军属拜年》、《王二嫂拥军》、《杨大嫂找马》、《李月兰》、《双回头》、《自找对象》、《人民大桥》、《八样礼》、《接姑娘》、《齐二嫂串门》、《一筐海棠果》、《三件废品》、...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东北二人转资料 -
夔鹏曲纳: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二人转是哪里的戏曲形式? -
夔鹏曲纳: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戏曲形式, 特点是男的丑, 女的俏, 男女合作载歌载舞...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二人转是什么艺术? -
夔鹏曲纳: 二人转是在东北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口头性、流行性、集体性和群众性等基本特征.二人转属于说唱类曲艺,不是戏剧,也不能说是个剧种. 东北的二人转概述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二人转演员是什么意思
夔鹏曲纳: 二人转就是一种表演形式而已.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二人转是哪里的曲艺形式?
夔鹏曲纳: 东北二人转~

锡林郭勒盟17198259812: "二人转"是哪里的曲艺 -
夔鹏曲纳: 东北曲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