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由来

作者&投稿:袁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北二人转的由来是什么?~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
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东北大秧歌,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河北梆子,东北大鼓等元素,形成了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
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目录

起源简介
历史背景
首次出现
特色
流派
艺术形式演出形式
小帽
演员及作品艺术家和剧作家
民间演员
代表作
传统剧目
传播二人转的功臣
名人赵本山
小沈阳
蒋小东
闫学晶
赵晓波
魏三
何小影
剧院
电视剧起源 简介
历史背景
首次出现
特色
流派
艺术形式 演出形式
小帽
演员及作品 艺术家和剧作家
民间演员
代表作
传统剧目
传播二人转的功臣
名人 赵本山
小沈阳
蒋小东
闫学晶
赵晓波
魏三
何小影
剧院
电视剧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
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历史背景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
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
首次出现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特色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编辑本段流派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编辑本段艺术形式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表演手段  二人转舞台照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唱腔 二人转演员闫学晶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小帽

二人转据说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其实比那还早就有二人转了 只是不叫二人转 楼上还满清 又闯关东的 快拉倒吧 按照你说的那个也就不到二百年历史 那是不对的朋友 二人转 最早发源于 过去的青楼窑子 青楼女子唱的小曲 和过去说书的 还有一些才子改编 才有了后来的二人转 要不为什么说二人转是下九流那 还有按照传统二人转的演员见到青楼女子要叫姨 具体因为什么 无从考证了说法众多 具体多少年了 根本无从考证 二人转唱的历史根本不对 只能说是野史 二人转在舞台上有个大师兄 名字就不说了 他的两旁有福对联 就是二人转的发源时间 但是不知道 这个庄王是谁 我怀疑是庄子那个时候的笔名叫庄王 那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庄王老祖刘此行 七块毛竹唱江阳 横批 是四海为家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是北方的民俗。


二人转大师兄的来历是什么?
二人转演员供奉大师兄由来已久,通过供奉大师兄保佑自己演出顺利。二人转演员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在演出前说一些譬如“砸”“倒”等不吉利的字眼,不坐盛装戏服的箱子等。至于大师兄的来源,还真少有人提及。二人转流派: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

二人转脸发黄啊
原因如下这就是东北二人转早期“男扮女装”、面涂黑色的历史由来。到了现代,虽然脸早就不涂黑了,男扮女装还一直是二人转的传统。

列举五大戏曲的由来和特点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

黑山县知名东北二人转艺人有哪些
吉林省著名二人转艺人李青山的师傅张相臣,是黑山县早期艺人之一,其艺术造诣很深,尤其精通抱板、掏板等技巧,板槽子功夫很硬,由此可见,二人转东西南北四派以讲板头为特点的西派推黑山为代表,确实是由来已久的。黑山二人转著名女艺人李秀媛(艺名筱月霞)板头硬,嘴皮子利落,以“慢板听味,快板听字...

戏曲的来源
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

戏曲由来
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

东北人都是些怎么个来历呢?是历史上的什么人?
距今4000---10000年前的东北红山文化把中华文明提前1000年,夏以前将不是只有传说,红山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起源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北的先民商部落和古燕部落,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幽州为东北故地。《十六国春秋》记载,商部落的祖先高辛氏居干在渤海之滨;《荀子》记载的高辛氏的儿子契居住...

正月指的是
正月半是指哪天 正月是农历元月,乃一年之初!东北二人转有一句词是这样的:正月里来是新年!正月半正是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了。正月指的是什么 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一般称为正月。正月,又称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释义为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

中国曲艺曲艺由来
宋代以后,曲艺通过小说和演义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大隋唐》、《三国志评话》等历史故事,无论是说书还是唱戏,都能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生动讲述中国历代的传奇故事。这就是曲艺的魅力所在,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间智慧。曲艺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民间口头文学的智慧结晶,经过...

东北地区的音乐有什么特色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传承形式、曲调旋律、语言风格、二人转表演方式和儿化音的使用等方面。这些特色反映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陵县18213887032: 二人转起源于什么时候 -
罗肾活血: 于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民间有不同传说:有说是王母娘娘蟠桃会留下的,有说是周庄王留下的,还有说是明代李梦雄兄妹传下来的……大多数专家承认,迄今史料上最早的二人转记载,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而它的发祥地就在辽宁省...

龙陵县18213887032: 二人转的由来 -
罗肾活血: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综合艺术,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艺术之花. 吉林的二人转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百年前,二人转就以它灵活、明快的方式活跃在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房子”里.还常在庄户人的院子或炕头...

龙陵县18213887032: 东北二人转起源与哪呢? -
罗肾活血: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龙陵县18213887032: 简要说明东北二人转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
罗肾活血: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龙陵县18213887032: 2人转的起源 -
罗肾活血: 中国东北,东北二人转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

龙陵县18213887032: 东北二人转(东北曲艺) - 搜狗百科
罗肾活血: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东北三省及河北、内蒙(部分地区)的广大农村.不能说有什么具体位置,并无法考证,因为这种起源是有长时间人们的艺术积累形成的. 不过近代,东北二人转成名于辽宁省铁岭市,即赵本山那一带的二人转艺人,通过他们得到了鸿扬

龙陵县18213887032: 二人转的历史 -
罗肾活血: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

龙陵县18213887032: "东北二人转"源自东北哪里,具体是哪个城市或乡镇?
罗肾活血: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哪个乡镇没考究过.国家文化部公正式公布的第一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是把黑山县确定为发源地的. 最早的二人转艺人是王纶生(艺...

龙陵县18213887032: 二人转是什么戏曲,发源地是哪? -
罗肾活血: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戏曲形式, 特点是男的丑, 女的俏, 男女合作载歌载舞...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