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最后一段为什么删去

作者&投稿:管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伤仲永》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1)因为就算是天才,也要接受教育,不然就会变为普通人;如果我们普通人也不接受教育,那么就连普通人都不如了。
人不可以自满
一句话就可以,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删去则行文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辩证的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不可以删,最后一段最重要,因为这说明了仲永为什么会从天才变为平庸的人,且比普通人还差!又写出他父亲的贪财,为钱不顾及自己儿子将来的成材,对仲永毫不关心。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不能删去。


《伤仲永》最后一段的深层次的意思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请采纳,谢谢 ...

伤仲永中作者写最后一段话的用意是什么?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又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

<<伤仲永>>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

《伤仲永》的最后一段议论了什么问题
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

伤仲永最后一段议论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讲清的
那就比一个平常的人更平常了,说明后天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父母如果因为孩子有一点天赋就放松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那会耽误孩子的一生.(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问2:由方仲永的个人的事例,推及到普通人,鼓励人们要以方仲永为鉴,当镜子,努力学习弥补先天的不足.

《伤仲永》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对于全文的一个评述,充分表现了“伤”的哀伤与叹息,也是对于方仲永有过人的天资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评论。

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伤仲永
上文是叙事,而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议论,说明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单纯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

伤仲永最后一段
你好 伤仲永最后一段通过议论,由方仲永的个人的事例,推及到普通人,鼓励人们要以方仲永为鉴,当镜子,努力学习弥补先天的不足,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这句话是对的

谁能翻译伤仲永的最后一段?急需!~~~
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现在那些天生不聪明的人,本来是平人,后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为普通人了吗?

求<伤仲永>最后一段的准确翻译!(不是全文的翻译)
1、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最后一段为什么删去 -
终庞金刚: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
终庞金刚: 不能,(1)因为就算是天才,也要接受教育,不然就会变为普通人;如果我们普通人也不接受教育,那么就连普通人都不如了.人不可以自满一句话就可以,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删去则行文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辩证的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中最后一段要删去吗,为什么 -
终庞金刚: 不可以删 这是作者的评论 是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 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有起了总结的作用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文章结尾的部分删除好吗?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
终庞金刚: 不好.后面的议论,深化主题,进一步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文中最后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你认为删好还是不删好 -
终庞金刚: 删去则行文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辩证的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
终庞金刚:[答案] 不可以删 这是作者的评论 是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 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又起了总结的作用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最后一段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
终庞金刚: 保留好,通过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写作的目的,警醒世人.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的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以往的课文在编选时删去这一段,我们今天所 -
终庞金刚: 就算是天才,也要接受教育,不然就会变为普通人;如果我们普通人也不接受教育,那么就连普通人都不如了.人不可以自满一句话就可以,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泰顺县18888136821: 木兰诗最后一段是否要删?为什么? -
终庞金刚: 不行,这个是结尾附文.LZ可以去看看王安石的《伤仲永》最后一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过另一种说法是这是木兰对火伴俏皮的回答.表现了木兰的自豪之情.

泰顺县18888136821: 伤仲永中仲永的结局令人心痛的可为什么作者只一句“泯然众人矣”就完了却将他五岁的事情讲得那么详细 -
终庞金刚: 我的理解是:作者通过详写仲永五岁的事情是为了突出仲永的聪慧,天赋极高,最后一句话,简洁又干脆的交代事情的结果,又写出了作者的悲哀,让读者对一个天赋如此聪明的孩子最后竟沦为常人的事感到惋惜,伤心. (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写的太差了,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