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上第一章讲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投稿:职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梁惠王上的翻译~

梁惠王上的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
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文出自春秋·孟子所写的《孟子·梁惠王上》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上》第一章)(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将为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族获利;士人和庶人说怎样使我自身获利;上上下下交相求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杀其君主的必定是拥有千乘兵车的家族,拥有千乘兵车的大国,杀其君主的必定是有百乘兵车的家族。这些大夫的收入占国家收入的十分之一,不能说不多了。如果先讲利而把义放在后面,那他们不把整个国家夺下来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仁者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义者会把他的君主放在后面。王说仁义就够了,何必说利呢?”)这篇说理文,采用问答的形式,谈论治国的根本思想。《孟子》全书各章,大多采用问答形式,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揭示主题,而且各章所谈论的,基本上都是忧国忧民和治国平天下的大问题,即选取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这是孟子文章的一大特色。

虽然全文不到二百字,一开始对话,就表现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礼贤下士的梁惠王想从孟子那里得到使国家获“利”的良策。当时各国追求的利,只是征战夺地、扩充实力、加征敛税,而这恰恰是孟子所反对的,孟子巧妙地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一句话,就扭转了谈话方向,而且使自己站在很高的道义起点上。孟子以与梁惠王完全平等的地位,不卑不亢,以真理在胸的气概,侃侃而谈,行文气势磅礴,语言明快,既有思辨的逻辑力量,又饱含情感,显示出孟子特有的气质。




孟子第一课(梁惠王章句1)+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
 2018.6.25开始学习孟子: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如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孟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诗解1仁义后利与民偕乐
这里“梁惠王章句上”是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的旧题,他把《孟子》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2)叟:音sǒu,老先生。(3)亦:意义较虚,有“也不过是”的意义;这一意义似乎也可译为“只”,但两者还是有所不同。(4)庶人:平民;庶,音shù。(5)上下交征利...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梁惠王上第一句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仔高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详细内容如下:1、这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的开始。梁惠王对孟子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将对我国有利呢?”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说利?只要有仁义就行了。2、如果王只问‘怎样使我国有利’...

巜孟子》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一)
2012-03-18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7 2013-07-27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全文)》及《……下(节选)》翻译 2 2016-02-16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译文 10 2013-07-11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第七章中 2015-02-07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2 200...

《孟子》观点概述——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的第一部分,我认为这章主要写了孟子在各国游说君王时经历与对话,讲述的孟子的治国之道以及孟子眼中的君王。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道:“不远千里而来将亦有利于吾国乎?”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只有利益,孟子却对答:“王!何必曰利,亦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原文及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缘木求鱼文言文翻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原文:出自 战国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

翻译“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来。逃了五十步的人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那么怎么样?”梁惠王说:“不可以。(他们逃跑)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耽误农业生产的...

梁惠王章句【凡七章】{一}翻译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
意思是: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梁惠王章句出自《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1 2010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翻了翻尘封许久的四书五经,在读至《孟子·梁惠王章》时,见孟老夫子与齐宣王针锋相对,旁征...

扶沟县15240327480: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 -
霜琦阿莫: 第一章 王何必言利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扶沟县15240327480: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中孟子要告诉梁惠王什么道理 -
霜琦阿莫: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

扶沟县15240327480: 寡人之与国也孟子与梁惠王对话表现了什么?有哪些思想主张 -
霜琦阿莫: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

扶沟县15240327480: <<孟子 - 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
霜琦阿莫: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④...

扶沟县15240327480: 在《孟子 梁惠王上》中,孟子主要想告诉梁惠一个什么道理? -
霜琦阿莫: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单肠厕段丿灯搽犬敞华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扶沟县15240327480: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记述了谁和谁的对话 文章围绕什么样的问题展开论述 -
霜琦阿莫:[答案] 寡人之于过也是《孟子-梁惠王上》里的一篇作品,讲地是孟子于梁惠王对对话.主要内容是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而国民却不见得曾多,于是孟子就给他,了些道理,有:让民按时耕作,搞好福利,教育等.就是这样的内容

扶沟县15240327480: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政治主张对最高统治者提出了哪三点基本要求(言简意赅一点) -
霜琦阿莫: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扶沟县15240327480: 孟子的政治主张 -
霜琦阿莫: 孟子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至于残暴的君主,可以把他换掉.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扶沟县15240327480: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霜琦阿莫: 中心论点:“仁政”论证手法: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文中都有明... 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