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诗解1仁义后利与民偕乐

作者&投稿:时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孟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诗解1仁义后利与民偕乐

题文诗:

梁惠王者,见孟子曰:叟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向使王曰:何以利国?大夫亦曰:

何以利家?士庶人曰:何以利身?上下也交,

征利国危.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苟为后义,而先言利,

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王之亦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见梁惠王.王立沼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

乐此者乎?孟子对曰:贤后乐此,不贤者虽,

有此不乐.诗经有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力民,为台为沼,

民欢乐之,谓曰灵台,谓沼灵沼,乐而其有,

麋鹿鱼鳖.古圣贤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仁义而已,民自诚服.桀纣之时,悖道而行,

汤誓有曰:时日害丧,予汝偕亡.百姓也欲,

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也哉?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39年,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又叫梁惠王。他在即位最初二十几年内,使魏国在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本篇名为“梁惠王章句上”,是因为《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择取每篇开头的一个重要的词或词组而已。“章句”是汉代经学家常用的术语,即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在这里,用作训解古书的题名。这里“梁惠王章句上”是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的旧题,他把《孟子》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

(2)叟:音sǒu,老先生。

(3)亦:意义较虚,有“也不过是”的意义;这一意义似乎也可译为“只”,但两者还是有所不同。

(4)庶人:平民;庶,音shù。

(5)上下交征利:征,取。交,交互,互相。该词是由“交叉”义引申出交互、互相义,常用为状语。而“互相”义是双方(或多方)同时、一道(做某事),因此,训作“俱”,也即“都”,也差不离。在“上下交征利”这句中,译为“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无疑是较为准确的,而某书用“上下都追逐私利”来“纠正”之,则未达一间。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6)弑:以下杀上,以卑杀尊。

(7)万乘之国、千乘之国:兵车一辆叫一乘;乘,音shèng。春秋战国时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大小强弱;战国七雄为万乘,宋、卫、中山、东周、西周为千乘。

(8)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古代的执政大夫有一定的封邑,拥有这种封邑的大夫叫家。

(9)苟:假如,假设,如果。

(10)餍:音yàn,饱,满足。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1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2,庶民攻3之,不日4成之。经始勿亟5,庶民子6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7,麀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沼,於牣10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11曰:'时日害丧12,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一边欣赏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怎么这样说呢?我拿周文王和夏桀的史实为例来说说吧。〕《诗经·大雅·灵台》中说:'开始筑灵台,勘测又标明。百姓都来做,慢慢就完成。王说才开始,不要太着急。百姓如儿子,都来出把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栖息。母鹿肥又亮,白鸟毛如雪。王到灵沼上,满池鱼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量筑高台挖深池,但百姓乐意这样做,他们管这台叫'灵台’,管这池叫'灵沼’,还乐意那里有许多麋鹿和鱼鳖。古时候的圣君贤王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夏桀却恰恰相反,百姓诅咒他死,他却自比太阳:'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才什么时候死亡。’〕《汤誓》中便记载着百姓的哀歌:'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注释】

(1)顾:转动脖子看。

(2)经之营之:测量它,标记它;经,测量;营,标记。

(3)攻:治,工作。

(4)不日:不设期限。

(5)经始勿亟:这是文王所说;亟,急。

(6)子:像儿子那样。

(7)麀鹿攸伏:麀,音yōu,母鹿;攸,所。

(8)濯濯:白而无杂质貌;濯,音zhuó。

(9)鹤鹤:羽毛洁白貌。

(10)於牣:於,音wū,词的前缀,无实义;牣,音rèn,满。

(11)《汤誓》:《尚书》中的一篇,为商汤伐桀誓师词。

(12)时日害丧:时,此;害,同“曷”,何,何时。


《孟子》梁惠文王章怎么翻译呀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

《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孟子一
梁惠王问利国,便是为己,只管自家国,不管他人国。义利之分,其争毫釐。范氏只为说不到圣贤地位上,盖"义者,利之和也"。〔谟〕(集义。) 王立於沼上章 德修说"王立於沼上"一章,引"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事,云:"梁惠王其辞逊,齐宣王其辞夸。"先生曰:"此说好。"又说:"寡人愿安承教"一章,有"和气...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读《孟子梁惠王上》有感 篇1 2010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翻了翻尘封许久的四书五经,在读至《孟子·梁惠王章》时,见孟老夫子与齐宣王针锋相对,旁征博引,利用梁惠王的诸多谬论式的发问,避实击虚将自己的论点反拨回去,同时还起到了谆谆诱导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我对孟子的辩论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育学生的...

於怎么读在《孟子》里卷一梁惠王章上
於应该读成wū

孟子有哪些尊老爱幼的名言。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孟子·万章篇上》译文:孝子行孝的极点,没...

如何分析《孟子》的艺术成就
短短一章,语言层层进逼,分析丝丝入扣,把梁惠王说得没有插嘴表示异议的余地。但是,一开始辩论就把对方意见压下去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会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孟子为了不让对方同自己顶牛,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人就范。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

谈谈对孟子说理艺术的认识
如《孟子·梁惠王章上》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当梁惠王向孟子表达三家分晋,无所作为的惆怅时,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接着孟子直接论证了这个观点,并提出“仁者无敌”的政治思想,告诉梁惠王实行仁政就能够让天下归服,打消其顾虑怀疑。《孟子·离娄章上》则直接论证了“是以惟仁者...

如何分析《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有时在辩论的开头就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突出中心思想,以势如破竹之势压倒对方,例如在首篇《孟子见梁惠王章》中,梁惠王询问孟子是否有利于国家,孟子却直接回应:“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他分析了言利的弊端,并阐述了言仁义的好处,从而巧妙地引出了自己的中心思想。然而,一...

孟子将朝王章译文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 辩论 技巧一、 回避术、转换术 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江岸区18467336306: <<孟子 - 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
伏点骨化: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④...

江岸区18467336306: 1.孟子见梁惠王中孟子和梁惠王各自提出了什么主张?2.孟子见梁惠王,为什么主张不必说“利”而说“仁义”呢 -
伏点骨化:[答案] 孟子说仁义,梁惠王要利,孟子的观点是:仁义比利益重要. 惠王的观点是:利益更重要. 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后王道行

江岸区18467336306: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 -
伏点骨化: 第一章 王何必言利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江岸区18467336306: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 -
伏点骨化:[选项] A. 强调与民休息 B. 协调统治关系 C. 重视人生修养 D. 增强作战能力

江岸区18467336306: 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 -
伏点骨化: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江岸区18467336306: 《与梁惠王论仁义》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
伏点骨化: 要施仁义.孟子从梁惠王 的问话说起,指出如果人人都像梁惠王这样,那么国王只想着自己的国家,大夫只想着自己的家,俗人只想着自己.那么人与人直间就会相互争夺,国家就有危险了.接着又指出这种危险的危险的可能性,最后得出要仁义的结论.

江岸区18467336306: 孟子梁惠王上主旨句 -
伏点骨化: 中心句: 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中心段: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江岸区18467336306: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想告诉梁惠一个什么道理
伏点骨化: 仁义比利益更重要,更利于国家的稳定的发展

江岸区18467336306: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中孟子要告诉梁惠王什么道理 -
伏点骨化: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

江岸区18467336306: 孟子谏雏穆公
伏点骨化: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