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止观---有感

作者&投稿:粱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如何修止观---有感

云何修止观门?马明菩萨说;为熄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个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止就是熄灭一切戏论境界,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观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由实相心体第八识出生,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来记存而昭昭不爽。

大乘佛法所讲的止观是般若的止观,菩萨六度中第五度的止观是四禅八定的禅定止观。什么是一切戏论的境界,心中时常有臆测猜想“真如心是大概,,,有时听到别人讲出的相似佛法,又无法认定对错”,这样就是心不能安定得住的人,即便是四禅八定再好,都不会超过非想非非想定,即便如此也是世间戏论境界,不离生死有为法的境界,与二乘菩提世俗谛无关,也与第一义胜谛无关。所谓世俗谛是说二乘解脱道,是以世俗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作为观行的对象,通过观行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生灭性,确认其虚妄从而断除对于自我的执著,就可以成就无余涅槃。既然世间真理是要灭尽十八界一切法,而禅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还是在十八界法中,还有意根和意识继续存在,所以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是戏论境界。只有找到真如心后,才有能力离开戏论境界,以后凡有所说都是直接切进第一义谛,自己也可以永远心不动摇的安住于实相境界中,决定不疑的住于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中;不再有任何臆想猜测,心得决定决不动摇,这才叫止,就是证得止的境界。

禅定的止,是要把意识觉知心制心一处而住于定境中,心不动摇、不打妄想,发起初禅的觉受境界而安止觉知心,这就是禅定的止。或者离语言文字的细妄念也都没有了,因此而证得二禅的等至境界,心得安止;乃至于离语言文字的极细妄念以后,更进一步离开了心动的境界,连不知何故的心动现象都不存在了就进入四禅的境界中,这也是心得止。

很多的人认为修止观就是每天静坐,求一念不生或观想,所以每天只是打坐三个小时或六个小时,这就是没有真正的了解止观的道理,打坐只是修定,修定只是修止观中一小部分,而且修禅定也不只是在腿上用心,而是要在觉知心上用功的。所以如果没有对于禅定止观里面的详实的了解,即使每天能盘六小时或一整天,这种功夫也只是表象,只是腿功不是禅定(有些修行人以为每天打一次坐就是功课了,稍有境界就以为进步了,内心并不知道打坐是在干什么)。修学世间禅定也要基本知见具足,否则都是盲修瞎练,虚耗光阴,四禅八定到底是怎么回事?三三昧中的异同在哪里都要弄清楚。没有清楚的时候每天的打坐也只能是在熬腿,根本不晓得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种三昧的分际在哪里?你要怎么转进,觉知心又要怎么安住在三昧中?知见不建立如何去打坐修定,只能是盲修瞎练唐捐其功。

什么是观呢?观就是很清楚的看见了因果的生灭之相;众生在三界中有种种的生灭形态,这种种的生灭形态都是果,有果必有因,这个果一定是从因中生出来,如果没有实相心这个因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果。因为有实相心执藏了众生所造的善业恶业净业所有的业种,在未来世因缘成熟的时候,遇到众缘和合业种就现行了,所以有“所造业不亡”。如果没有证悟明心是绝无可能明见因果的,因为心中一定这样想,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心体能含藏善恶业种,更不会看见诸法从第八识中生。即便是初明心也只是有总相智,般若智慧还没发起,还没有能力现观。只有真实的见到如来藏是如何出生五根的,也就是知道了由于往世无明的存在,使得意根携如来藏经中阴阶段后,找到有缘的父母,籍父精母血由如来藏生出四大所成的五根身,待至四至六个月以后五根渐成熟,如来藏即可籍五根如镜现相的显现外五尘(可以籍定力清楚地感知五尘,如眼尘就是所见的每一幅画面、身尘就是身体所感知的外尘的状态),按照佛所说法意法相触而由如来藏生意识,则由眼所见的影像就是眼根与眼尘相触所生的眼识,及意根触法尘所生的意识,其它识亦如是。由此而见这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也可以体验心真如的本然存在与能生万法的自性性,这时才可以说确实能够明见因果啦(如果是听来的就不会有这样的功德受用)。再进一步从真实心上去做种种的体验,检查,证实以及深入的了解他、体验他,智慧才会出现,就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造一切业行的种子,都是在这个实相里面收藏着,这才是明见因果。这个观是讲智慧门中的观。

要想“心得决定”,一定先修止然后再修观,正知见的熏习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是要让心安止于正知见中,舍弃重重的错误知见让心能够定下来,心中确定实相法一定是这样的,有第八识真如存在,这就是初步的止。并不是在哪里打坐才是修止,打坐所修的止是止于一境,不是修行般若止观的止。当你的觉知心已经坚定不移,就要检查动静中想佛、意佛的能力,再转入看话头来进一步增长止的功德,当动静中的止的力量已经很好就可以转入观行,在行、住、坐、卧一切境缘上面都去观察,观的要领和观的功夫增长了,就可以寻觅自己的真如心在哪里,发起淡淡的疑情,末那识一直在执着,一定要找到他,所以末那识就促使意识不断地沉潜保持着疑情,这都是观。

待找到如来藏后就开始又止又观、并行双运了,因为知道真如心后不断以经中的圣教和理证上面加以检验和比对,这个过程也是观的内涵,等到确认无误,心里就确定下来了,心得决定确认无误就不在改变了,戏论就此止息。而后再进一步继续观照验证他更深细的体性,这也是观的内涵。随着般若智慧的增长止与观自然双运。

马鸣菩萨又说;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于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出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要住于静处结跏趺坐是讲禅定的修止,就是要用制心一处的功夫,把心猿意马系缚于法上,慢慢就会停止攀缘,然后再用智慧来参禅。其实要想使心定下来用无相念佛的法于静和动中对于现代人能有更好的效果,烦恼不容易进来时就有受用了,身心也轻安了就能够一心参禅了(心情很粗糙的人是无法破初参的),很容易悟入。

端身正意是说要端身而坐,不打妄想,不可以休息睡觉。不依气息不是小止观的数息、随息的法(安那般那)。也不是道家的修气练气,及密宗的明点气功,这类修法都属于的依于气息。不依形色而修止观,是因为很多人修定能够一心不乱,远离五尘住于内心境界中,不接触五尘了,认为这就是涅槃境界了,其实只要有意识存在就不是涅槃(楞严经中讲是外道五现涅槃)。四禅及无想定也都是依于形色的,都是有色的禅定的法。对于初禅的现前并不是定力很好就能现前,而是除了定力之外,还要有消除五盖的功夫,尤其是嗔心贪欲心不除,是不可能发起初禅的。    不依地水火风修止观;道家有这类修法,以金木水火土等特性的修行法门,佛法只有两个门;一是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共大乘,所以菩萨也要在合适的时机加修解脱道的法。二是诸佛菩萨所修的不共二乘的法既是佛菩提道,就是大乘道次第,除此之外别无佛法。不依见闻觉知是说修证大乘法绝不可依见闻觉知的第六识作为修证之标的,应依第八识作为标的。一切分别想念皆除;指的是一切非如理作意的分别都要灭掉,也就是离开虚妄分别,以分别的意识觉知心寻找不分别的第八识,不是要把

觉知心变得不分别了就以为找到真如心。

在证悟后修学禅定的过程中,于四威仪、于一切时中就是要这样修行(恒不断绝);长时间的转依修行之后,会使你对于自我也就是觉知心对自己的执着,不断地加以降服,这就是在修除我执、断我执,这样的修行才能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真如三昧也叫阿赖耶三昧,是以如来藏作为究竟的所依(而不是以离念灵知心作为所依),以这个真心的体性去修学三昧,这才是菩萨所修的三昧,只有这样的修行才有办法“究竟折服一切烦恼”。如果是依觉知心或是时做主的意根为究竟所依,就没有办法究竟折服一切烦恼,而以法界实相为中心,深入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进修,才能究竟修断(依心真如的性净涅槃,来做种种止观的观行,才能真正从如来藏中把烦恼的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随眠加以折服),烦恼被究竟折服以后,就可以“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为什么修行中会有很多的障难?其实一切诸魔鬼神外道的障难,也是从自己心中所出现的,如果自己的心是坚定的、正直的,就不会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存在;如果自己心是坚定的、不动摇的、离贪的,诸魔、鬼神、外道要怎样来影响你都是没有办法起作用的。因为福德不够、心不坚定,有以往的我执、我见、私心的习气,所以才会被鬼神、诸魔、外道所利用。所以建立正确之知见,远离种种有相法,一切障难境界都消灭了,制心于真如境界一处之中而定下心来,渐渐就会进入真实三昧中“远离诸相、入真三昧”(用般若慧来安住于意识如理作意的定境之中,才叫真三昧)。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学三昧却落到有相的、与外道共通的四禅八定的禅法中?为什么这么辛苦的修持禅定以后却证不到初禅?就是没有好的姻缘得遇佛菩萨,所以所修的禅定一定是有相的,跳不出外道的范围。因为除真如三昧以外都是有相的三昧,就如没有证得心真如而修的初禅,初禅中是可以跟外界的语言文字相应的,也就是可以跟外界的色尘声尘触尘相应,这就是有相法。可是修真如三昧的时候虽然照样有这些相,但确是依所证的心真如无相法为究竟皈依,将觉知心依证入无相法自住境界的见的和般若慧,来修共外道的四禅八定有相法,所以在有相法的四禅八定境界中却住于无相的智慧中,如是修学真如三昧才能够真实进入如来种性中,才能真正的成就真如三昧。

修此三昧现身得多种利益;

第一,常为十方诸佛所护念,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到了该转折的时候,佛菩萨就会在定中告诉你,或是加持你让你心中升起一个知道转折的念头,就可以转进了。

第二,不为诸魔恶鬼所恼乱,如果过去是就喜欢跟鬼神混在一起,喜欢修习鬼神相应的法,今生就一定长有鬼神来恼乱,办这个事办那个事,自己还以为是佛菩萨要交办的。所以要有正知见;比如不要做干预因果的事,常有人要你加持,这就是干预因果,因为有的人得了因果病,这就是得病的人的业报,这是需要得病的人自行去求菩萨或去忏悔的,而干预了因果鬼神就经常找你。

第三,心得决定的人不被一切邪道所迷惑,由于你的见的非常的深妙,一切邪道根本不了解你的智慧,何况能够恼乱你。

第四,证得真如三昧的人,可以使以前诽谤深妙法的罪和业障全部都变得更微薄。因为是在空、无相、无愿三昧上面去取证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去取证四无量心,这样的结果会使得原有的烦恼种子很迅速修除掉。这种实际上的心真如的证境,以及籍禅定修证来伏性障的证量,配合真如三昧的见地,才能把烦恼种子和诽谤深妙法的业障从根上拔除。

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疑惑包括见惑、思惑和尘沙惑最后都可以断尽,这是成佛之道。只有阿赖耶三昧—真如三昧可以使你灭尽一切疑惑,由此渐渐的深入洞悉外道法的本质,则可因此灭除诸恶觉观。

第六,对于如来境界的信心得以增加和长养,菩萨不可以有任何一点为自己设想,不可以觉得佛法里面有利益可钻可赚才真正的菩萨。

第七点,可以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因为知道了为什么生,也会渐渐地很清楚入胎识要怎么样地入胎,去极乐世界应该怎么样去。往生极乐时,因为心性不同所造业行的不同,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报也不同。悟前又应该如何进修?也都会渐渐得弄清楚。以后的佛道应该如何的进修?佛道的次第和内容既然清楚了,舍寿后详细的过程转变也都清楚了,在面对生与死的时候,还会有什么忧愁害怕的吗?所以心中就远离忧悔而能自在的面对生死。(观经开示;只要明心见道一定可以上品上生)

第八、证得真如三昧可以远离骄慢,心的变得柔和和忍辱,因此而被一切世间人与天人所敬重。因为自身的智慧越来越好,但随着法义知道的越来越多,则会感到诸佛的智慧真的是无量无边,由于这样的缘故就会发觉自己越来越没有骄慢了(原来开悟证果,也是无所得,自己从无始以来不断地执取种种事物,根本就从无所得,而自己却到处攀缘,不断地执取种种事相,贪的心思和行为,嗔的作为,真的好愚痴。这一世也是一样自己骗自己,几十年过去了根本是无所得。都是意识心在得,意识心又是生灭的只有一世,还是一场空。真得的是如来藏,如来藏本身又不领受一切法所以也无所得,可见是愚痴的在世间法上贪著造业)。

第九、会在一切时一切境界中烦恼的种子会变得很微薄,次第进修烦恼逐渐的就不会现起了。别人见了也会喜欢的“这个人不会生气呀,心性真好啊”,自己心情也很愉快,没什么可恨的、可气的,这就是修证如来藏及转依真如三昧而来的,如果不是修正真如三昧而转依成功,努力修学禅定就如石头压草一样,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发起初禅都是很困难的),而且还会使自己的性格越来越急,脾气很大攀缘外尘,并为扰乱。

一般止观中的止只是用数息法、观行法来把觉知心压制下来,让他不攀缘,这就如石头压草当石头不在了,也就是离开数息法草随即又生长出来。这种压制下来的境界没有办法真正的止息,只要下坐使数息法中断了,攀缘与妄想又会从心不断的现前,所以一定要用智慧止息,让心转依于真如法性,断除烦恼而制心于真如法性上面,才能自然的止息不动。

而且若只是修止,心就会低沉而不明利,就会入住昏沉无际的状态,就好像未到地定过暗一样,智慧不能增长,往往变成懈怠,自己就会贪着定境中的轻安,不能在种智上面迈进。对于佛菩提道来讲,未到三地以前贪着定中的滋味就是懈怠。懈怠之后则不乐众善,也就是不乐于去做利他之事,也不乐于自己在进一步修慧;懈怠的缘故就远离大悲,真正的菩萨发心最重要的是发大悲心不乐小乘,没有大悲心、并于佛前恳切地每天发愿,佛菩萨就不可能加持你引生深妙的智慧。所以大乘佛法中所说的修止,并不是叫你盘腿静心、制心一处而不动摇,这是修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相的法。止就是让人的心止于一个见地、智慧、证境,对佛菩提道境界决定安止而不动摇,心止于佛菩提性而不再转易,这才是修止。

那么应该如何进一步去修观呢?马明菩萨说;应当观察世间一切法生灭不停,所以是无常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也就是五阴十八界及其所衍生的一切法无常无我。这样才使自己对我所的执着消灭掉。再来看如来藏体恒常在永远不灭,永不改易清净涅槃的自性。再从如来藏看待世间,无论多长(一劫或多劫)还是会坏掉,而如来藏不坏才是真实法。看过去就犹如昨天的一场梦,如果能够眼见佛性,即可成就身心世界的如幻观、如梦观。就会以肉眼亲见心真如非常真实,以慧眼亲见心真如非常真实,以肉眼亲见世界身心的虚幻如梦。观现在的法刹那刹那一直的流注生灭,没有停止的时候,一直的生灭变异不断的消失过去。

又说;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比喻不可言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眠。在观的修习上面要用智慧去观察,这是修去我执的过程。遍观五阴十八界法就知道,所有的法都不是单凭因缘就能成就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所以佛于《楞严经》中说七识自性“非因缘、非自然”,其义是七识自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因为都是如来藏籍因缘法及业力、无明而自然出生的法相,所以说“非因缘、非自然”,都是如来藏所生,摄属如来藏的无量法性之一。再从十八界往上推求、观察发觉;能见之性、能闻。。。乃至能知之性都是从他而来,摄属于如来藏,与如来藏非一非异,所以一切法本来就是如来藏所生的功能差别。那么“我”自然就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是生活在如来藏所生的六尘万法里面,是如来藏所出生,也是生活在如来藏所出生的六尘中,是在如来藏所生的万法里面生活,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如来藏。每一世的死亡只是意识我和肉体的消失,而末那带着如来藏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从这里的观察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假合而成,没有自体性,所以不是自在法(不须依靠别法就能自己存在的法才是自在法)。但是如果能够懂得观察自己有个如来藏就是本来自在的法,那就是能够懂得《心经》的观自在菩萨了。就成为能够观察自己如来藏真心本来就在的已经觉悟的友情,这也就是《心经》开宗明义的“观自在菩萨”所告诉的真实义,所以不能看见如来藏真实存在的人绝不是懂得《心经》真实义的菩萨,也就是不能称为能够“观自在菩萨”的人。

马鸣菩萨还说;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中生,令住涅槃第一义乐”。作是愿已,于一切时中,随已勘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做、不应做。是名修观。

以上面所说的观察,观察三界身心,这样观察自己的三世的三界有之后,再观察外面诸法,再观察三世一切诸法,其实只有自心所生诸法,并没有外法为自己觉知心所触知。又观察第一义谛,再观察众生的愚痴相就一定会生起决定智,决定不退的智慧升起来以后生生世世都是菩萨。有了决定智就会生起广大的悲心,也就能够发起大勇猛的心,从深心中发起大愿。“愿我的心能够永远离开一切颠倒,永离不如理作意的思维,并能断除无谓的分别(是指对于人我、利害的分别也就是性障),愿能够亲近诸佛、菩萨们”。这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有基本功夫,才能远离颠倒不为外道假佛所扰,断诸分别不在世间法的人我利益等用心,才能亲近诸佛菩萨,至诚的、深切的顶礼、供养、恭敬、赞叹,由此功德才会渐渐的显发出来,才能乐于听受正法如说修行。

在拔济众生离苦上会有很多的层次;让众生免于饥饿是拔济,帮助众生去除嗔心、贪心、等也是拔济,如法的法布施也是拔济,帮助众生断我见,声闻见道证初果,帮助众生修证佛菩提道也是拔济。诸多的拔济以“令众生住第一义乐”才是真正的拔济,这是成佛之道。

当你在佛前生起决定智而起广大悲,发起大勇猛有了这样的大愿以后,就要于一切时中,随自己的能力而修自利利他之行。要行住坐卧中勤于观察,每一件事情都要先衡量,该做与否再做决定。既要勤于观察也要勤于修正,这才是懂得修观的人。这样才能让心止于妙智之中。因为只有修观才能够断除疑惑(见惑和思惑),疑惑断除以后就可以随顺第一义谛,心就能够止息而不妄动了。惑不断除就表示转依没有成功,所以一定要修观行,在四威仪中观察自己的心应该如何转依心真如的体性,依于真如法性而止息下来,让自己的心透过智慧旳观行而止于佛菩提道上,保持自己永远都是菩萨的决定性种性,绝不改易。这才是修行的最重要的事,修止以后要配合修观,修观也要配合修止,止观配合同时修习,止观要并行。


如何修止观---有感
很多的人认为修止观就是每天静坐,求一念不生或观想,所以每天只是打坐三个小时或六个小时,这就是没有真正的了解止观的道理,打坐只是修定,修定只是修止观中一小部分,而且修禅定也不只是在腿上用心,而是要在觉知心上用功的。所以如果没有对于禅定止观里面的详实的了解,即使每天能盘六小时或一整天,这种功夫也只是表象...

关于佛教止观的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
修习数息观时的呼与吸都以自然为主,不要可以改变。过于急促身体会出现燥热不安、过于缓慢身体会昏沉或头晕。所以要不急不缓力求自然,等久修纯熟了自然会缓慢而绵长,如果入定以后身体各个器官的运转都会达到最缓慢的状态了。至于止功纯熟了就可以进入观的阶段,观的阶段也有次第。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

觉察念头;安住当下
在修止观的专业书上,这个方法是叫做“随息”。我们平常是说“呼吸”两个字,止观书是说“息”这一个字。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谓随息,就是随着息的入和出,让心就安住在息的出入上。在吸的时候,我们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现在在吸气;当出息的时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呼气。所谓随,就是意...

自己精进佛教后亲友疏远了
一、修正却魔:指坐禅之人,在修定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象等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着;或见虎、狼、罗刹等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应了达此为诸魔惑乱之相,皆属虚诳,不喜不怖,而唯息化寂静,则彼当自灭。 二、修观却魔:指坐禅的人,在于修定时,修止却魔,而魔境不去,即应反观,观此能见之心,无有处...

止观说的由来与作用
《小止观》云:“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 第一、持戒清净。戒者律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过,中节而已。有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达恬静。 第二、衣食具足。即做到衣装整洁,勿求华裳,粗茶淡饭,勿贪美食,以令心安。 第三、得闲居静处。这里之闲,指心趣悠然...

有修行小止观(六秒法门)的师兄吗?想请教一下,如果没有条件静坐,是否能...
不过要想止息还是要静坐才可以,因为万一楼主你真止住了就直接在大街上愣住了啊,而且想要止住要求心念绝对专一,所以当你感觉自己随息随的好了,就找个没人的房间,止在那里。不过光是打基础就要好长时间,所以楼主有大把时间联系啊。要说觉得平时注意呼吸往来太累,可以持咒,在大街上持短咒很适合...

真正的修行人是什么样
但是我们连消极的也没有做到,积极的更谈不到。大家要注意,不论出家在家,以后学佛修持之路,应注意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当中的瑜伽地,这里面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红、白、花、黄教的基本理论,修气脉、修止观的原则,也都告诉我们了,这点顺便提及。比如我们晓得学声闻,要学八关斋戒,其中一条戒云:沙弥不准坐高广大床。

清净心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真正的清净心)
清净心是无所求心付出没有任何祈求;不为自己身心求得丝毫的利益;清净心是谦卑心: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别人都在我之上。修清净心的好处和功德 修清净心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灵魂,让你把尔虞我诈,功名利禄,男欢女爱都放下,使自己的心静下来,远离纷争,一心修为,这也是对凡尘旧事的放手,同时...

佛法有相开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修学中转识成智?这个识是什么相?何转,智...
蕅益大师说:他在定中见到弥勒菩萨,对他说:“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资粮位是积福德智慧资粮,属顺解脱分;加行位修止观,属抉择分;见道位见真理,去掉了理上的执着(禅宗的开悟、密宗...

性恶的佛教主张
即修恶达性恶,是性恶说的根本理论。智顗对于“性”的解释是:性以据内,内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虽然不可见,不能说没有。心也一样,具一切五阴性,虽然不可见,不能说没有。如果用智眼观察,就能知心具一切性(参阅《摩诃止观》卷五上)。这说明性是本具的理体,性恶虽是修恶的理体,不可改,不可断,但若...

乾县14781352381: 内心浮躁时如何双修止观?
冀姣盐酸: 静坐时,如果内心浮动,烦躁不安,就应该修止以止之.如果心 昏暗时欲沉睡,就应修观以照之.观照以后,心尚不觉清明,又应用止止之.总之当根据客观情况,灵活运用.若用止时,自觉身心安 静,可知适宜用止,即用止以安心;若用观法,自觉心神明净,可知 适宜用观,即用观以安心.

乾县14781352381: 如何用双修止观来排除杂念?如何用双修止观来排除杂念?
冀姣盐酸: 关于双修止观的方法,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其实,双修止观就是一种很好的排除杂念的方法.当静坐的时候,如果妄心浮动,就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如果妄心昏沉,就用修观的方法来观照.如果这样观照以后,心还是不清明,或又起浮动,就再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总之,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止观双用,就能有效地排除杂念

乾县14781352381: 如何随时随地双修止观?
冀姣盐酸: 止观双修,对静坐时排除杂念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密室面壁, 蒲团端坐,固然是修习止观之时,但人们的色身,不能无俗事牵累, 如果在静坐以外,就没有止观的工夫...

乾县14781352381: 如何用止观双修法排除魔境?
冀姣盐酸: 对于魔境,在静坐前既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静坐中也就比较容 易对付.另外,当静坐过程中发现魔境久久不散时,也可采用止观双 修的方法.当魔境出现时,知道它们都是虚妄,心中不忧不惧,不取 不着,只是安住正念,丝毫不动,魔境即灭,这是修止却魔法.若修 止却魔法不起作用,则当返观自己的思想,也是念念虚妄,没有落实 之处,既然自己的心都无落实之处,怎么有所见之魔,这样一想,魔 境自会消灭.如果修止修观,魔境仍然不灭,就应提起正念,邪不胜 正,魔境自然就会消失.又应切记魔境不灭时,不必忧惧;魔境灭 时,也不要喜悦.这样才能使心境安静.

乾县14781352381: 修证佛法问题 -
冀姣盐酸: 之前我写的一篇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

乾县14781352381: 心静不下来怎么办? -
冀姣盐酸: 学会让自己安静,把思维沉浸下来,慢慢降低对事物的欲望.把自我经常归零,每天都是新的起点,没有年龄的限制,只要你对事物的欲望适当的降低,让自己心情慢慢轻松.(所谓退一步自然宽.)学会关爱自己,只有多关爱自己,才能有更多...

乾县14781352381: 《大乘心地观经》里观心的方法是什么? -
冀姣盐酸: 观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务,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奔驰不停.现在我们用自性来照于自心,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涅盘经》说:...

乾县14781352381: 请谈谈佛教的信解行证
冀姣盐酸: 信:最难. 信正法难,信佛法难上难,信大乘法又难之,信了义法又难之,信念佛法门难又难之.若往昔世无多善根福德、不曾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不能信也. 解:以信为导,终得解也.日忏悔、日颂之、时闻之、时习之,久久解之. 行:见先哲于羹墙.礼佛如佛在,诵经如佛在,禅坐如佛在,念佛如佛在……8400行,如佛在. 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阿弥陀佛

乾县14781352381: 皎洁月学无垢净,为人处世诚信灵.修止修观般若路,克勤克俭心眼明.是什么意思? -
冀姣盐酸: 前两句一样是教人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要以诚信为本. 后两句一样是劝修佛法的.“止”“观”“般若”,都是佛家的词汇.“止观”是佛门修行的方法,义理很深,简单的说,止,是止息一切想念思虑,使心专注于一个境界;观,是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去恶存善,直到纯善圆满的境界.止观又是圆融一体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般若路,也就是通往智慧的大道,即学佛之路.这最后一句,也是做人处事的态度,还有之后的境界,如果能够真正克勤克俭,努力修学佛法,那么自然会激发出自身的种种智慧,明心见性

乾县14781352381: 什么叫止观双修?
冀姣盐酸: 所谓“止”,就是止息妄念.所谓“观”,就是观察自己的身心 及外界事物,并从中发现其根本和实质,如通过观察,发现生命的无 常,山河大地的变动不居,从而开阔自己的胸襟,不去患得患失.止 和观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止时决不能离观,观时决不能离止.止若 无观,心必昏沉;观若无止,心必散乱.故必二者双修.止观双修, 对于我们静坐时排除杂念,有很好的效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