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的物哀文化?

作者&投稿:家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场面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来表现其悲哀之深沉与巨大迥然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认识。杨薇说:“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世界上最能领会日本艺术美的民族,大概非汉民族莫属。茅盾说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了许多优秀作家,此与这些作家曾经留学日本有很大关系。许多中国作家热爱日本文化是发自内心的。叶渭渠说:“日本绘画很少追求繁复的结构和浓艳的色彩,多是结构简雅,追求中间色,注重线条的单纯性和色彩的淡泊性,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妙味,让人心中回荡着余韵。日本舞蹈的动作柔和缓慢,却在其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日本的和歌、俳句形式越来越短小,却可以准确捕捉到眼前的景色以及瞬间的现象,由此联想到绚丽的变化和无限的境界,更具无穷的趣味和深邃的意境。”郁达夫曾就日本文艺美的特征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文艺“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义”。它“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袅婷婷。短短一句,你若细嚼反刍起来,会经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榄,越吃越有味”。戴季陶说:“日本的‘山水都是幽雅精致,好像刻意雕琢成功一样。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他们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戴并且指出:“日本人审美的程度在诸国民中算是高尚而普遍。”周作人说:“日本国民天生有一种艺术的感受性。对于天物之美,别能领会,引起优美的感情。如用形色表现,便成种种美术及工业的作品,多极幽雅纤丽;如用言语表现,便成种种诗歌。就在平常装饰、一花一木,或食用食物、一名一字,也有一种风趣,这是极普通易见的事。”永井荷风:“……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伎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再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鲁迅虽然对于日本文学的涉猎不及周作人广泛,但对于日本语言与文字之美,其感情不亚于其弟。他在译《桃色的云》的序言中说:“日本语原是很能优婉的,而著者又善于捉住他的美点和特长,这就使我很失了传达的能力。”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扩展资料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あはれ、aware」本来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到了平安时代,这个词不再表达激烈的情感,多用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哀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所谓的“物”,指的是世界的万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所谓的“哀”,指的是人的情感,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哀”这种情感指的不仅仅只是悲哀,还包括很多复杂的情感,类似于喜爱、同情、开心等等。物哀文化是对物对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对于吃的食物,一直怀着崇敬的态度。觉得浪费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在圆桌派里就讲到这样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吃饭就是每一次就吃得肚圆回去,因为中国人豪爽,也有可能是知道日本人的传统习惯而整他们。我是小人,心理阴暗了!不好意思。这个真的是日本人的一个心态。

日本人对待人的态度上,尤其是看了很多日剧的人,都认为是非常舒服的。这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他们说话的时候,那种细语,有种江南吴语的感觉,真的很好,也是心态恬静的外在体现。很少在公共场合看到高谈阔论之徒,很少看到有人大声喧哗,他们的心理就是尽量不麻烦别人,这个心态也是我一直想有而不得的。以后一定要多多努力,尽量不要麻烦别人!

日本人的物哀文化一直流传下来,我们的文化渊源是类似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学习一下他们的这种物哀文化,再将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会不会更好,我们的文化大国梦想会不会就此实现呢?



我所理解的“物哀”,是一种悲戚与怜悯相通的情绪,是一种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瞬间所生出的感官美学。在音乐上则表现为以诧寂,幽玄等范畴为中核,对单声,余韵等审美的极致追求。这种与自然共生灭的哀感体验,常使人由发乎情止乎礼,变成为发乎情止乎情。这或许就是一个多灾难的国家追求的延续的永恒感吧。

“哀而不伤”是我印象中的日本美学,而受佛教影响颇深的日本美学,强调“物衰”,万物都有衰败凋零的一天,从而进入轮回。我所喜好的日本作品,大多都具有这种“物衰”的美学。淡淡地、从容地,讲述段段人生的绽放与凋零。从头到有“哀”而无“伤”,因为对这种“物衰之美”的认可已经如同自然法则一般,深深地烙印在文化的皮肉和骨骼里。

我觉得一个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沉淀的,就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定律,适合的东西会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东西会慢慢的被淘汰。
但从它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又不仅仅是个美的概念,而且在极大程度上起到了塑造日本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究其根源,曾经作为一股文学思潮而出现在日本平安时期文学之中的“物哀,其实并不完全与后世的物哀观相等同。

日本的物哀文化,其实这种文化的提出,我觉得有很大的意义,人是一个内心感性的动物,有丰富的情感,有喜怒哀乐,看到一个事物自然的流露感情,这就是物哀说的情感的情不自禁,触景生情等等。在很多人的生活带上各种各样的面具的今天,能有五爱文化的体现感情的流露,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


从《雪国》看日本的物哀文化
川端康成没有正面反映这场战争,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 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 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对自然事物的感动在书中各处都有体现。这一物...

《虫师》日本的物哀文化是什么样的?
那么从这个作品我们能知道日本的物哀文化是什么样的?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在日本,“物哀”文化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占据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同时它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的象征,深入在每一个日本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之中。不仅仅在文学方面,关于“物哀”文化...

物哀日本的物哀文化
日本的物哀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其国民的精神世界。日本国旗的纯白底色象征着纯洁,同时又寓含着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内敛的感伤性格相吻合。在戏剧歌舞伎中,悲哀的表现方式与西方不同,倾向于静寂地忍受,让观众在无声中体验深层的悲伤。日本的国歌和摇篮曲都充满了哀调,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物哀意识...

川端康成与物哀文学
贯穿于这部小说始终的,是日本北国的气候风景的描写。不仅如此,文中还有很多对于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描写,比如绉纱的制作、温泉浴场、艺妓的生活等,都是日本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小说虽然贯穿着悲剧情绪,但处处又给人真切、精致、优美的感觉,即所谓“物哀之美”。喜爱日本文学的读者可以发现,在日本文学中...

日本美学三大境界是什么?
1、物哀是日本中古散文里的一种氛围;“物哀”属于唯美,庭院里风吹过,樱花下落的瞬间,色彩更明亮;物哀两个字拆开,物是所观赏之客体,哀是审美情感。但是“哀”在这里又不单单指悲伤一种情感,它是多样的,“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以称之为“哀”。2、幽玄源自老庄思想与佛法,是...

中国人的触景生情和日本人的物哀文化,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觉得这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物与情的关联性。中国文化中的“触景生情”是景物触发了个人内心的情感,而这份情感是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的;而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文化”虽然也是触景生情,但是情的产生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是直接由物带来的,虽然说也是感同身受,但情要比物...

什么是物哀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基本信息:中文名:物哀 外文名:もののあわれ、mono no aware 提出者:本居宣长 时代:江户时代 提出者国家:日本 ...

聊聊看怎样评价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美学?
对女人方面出身高贵,皇室贵族血统,父母或者保护人有一定权势。富有情趣,诗歌书法乐器香道服饰有所长,知道如何回应试探和爱情,追求和调情。穿错衣服,没有合适的方式奖赏仆人,写信笔迹或内容不合时宜或者用错纸张,都会被嘲弄。女孩子体现父母亲的教养,源氏一向对三公主的教养表示怀疑,看看他对自己女儿...

物哀物哀观阐述
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进一步阐述,"物哀"是通过感知世间万物,将其情致内化于心,从而辨识出事物的美感。比如,看到樱花盛开而感到赏心悦目,这便是对“物哀”的理解。不懂得感受事物情致的人,无法体会到“物哀”的韵味。总的来说,“物哀”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共振,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日本文化充满了神秘,其中的侘寂、幽玄、物哀,分别指的是什么?
日本的文化是充满神秘的,他们的侘寂、幽玄、物哀是日本美学四大概念之三,代表了他们观念和审美,它们也有相应的文学类体式。一:侘寂 日本的侘寂一般指的是那种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中心观念就是“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义”。它是源自小乘佛法总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里的。侘是简单...

泰山区13820929968: 如何看待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
焦屈丰与: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日本...

泰山区13820929968: 怎么认识日本文学当中的物哀之美的?
焦屈丰与: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

泰山区13820929968: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特性怎么理解?
焦屈丰与: 个人完全无法理解百科里面的解释,所以只能说些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物哀首先要和日本文化中季节感联系起来.日本文化,包括吃穿住行,无不以体现出四季分明的季节感而著名,尤其是所谓的季物,也就是代表某个季节的物体而著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的季物樱花. 而作为季物,非常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季节感,也就是随季节而来随季节而逝.还是以樱花为例,作为春的季物,樱花满开却只有一瞬,不到一周时间,满树粉花就会随风而落,转为绿叶葱茏.而这种短暂的存在感,正好和人心中对逝去时光的追忆相吻合,从而体现出一种哀思. 因此,季物对人的感情影响,归于物哀一词.

泰山区13820929968: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浪漫的物哀指的是什么 -
焦屈丰与: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 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 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 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 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泰山区13820929968: 如何理解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含义? -
焦屈丰与: “あはれ”(aware)是一个感叹词,表达高兴兴奋激动气恼哀愁悲伤惊异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与情感.汉字输入后,便拿汉字“哀”字来书写“あはれ”,但“哀”字本意(悲哀)与日语的“あはれ”不十分吻合.网页写的详细

泰山区13820929968: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涵义? -
焦屈丰与: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以及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也很难全面地进行日本文论及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

泰山区13820929968: 谁能结合《源氏物语》谈谈对日本文学的理解? 谢谢! 急 ---
焦屈丰与: 源氏物语奠定了日本文化的“物哀”审美倾向,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至于何谓“物哀”呢,可以这样理解,人处在这个世界,身不由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于是就会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世事的变迁,而发出由衷的悲叹,悲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悲叹他人或自己的人生.所以,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这种日本式的悲伤情怀,是建立在“物”字身上的,这个“物”可以是季节,也可以是某件物品,再透过这些事物达到“哀”.这就是从一般的“哀”向“物哀”转化的过程,正是源氏物语为日本这种审美划下了基调.于是乎,日本之后很多作家都秉承了源氏物语这种审美意象,比如川端康成,他应该算是这种审美意象的最佳继承人

泰山区13820929968: 日本文化主要特点不超过500字 -
焦屈丰与: 物哀 风雅 幽玄 物哀指日本文化总体带有悲的基调 日本人宿命观非常强 这大概源自于其狭小的国土面积 人无法逃避到世外桃源般的乐土 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问题 即使这个问题根本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 也毫无他法 最终要么带着痛苦的活着 ...

泰山区13820929968: 物哀的物哀观 -
焦屈丰与: 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泰山区13820929968: 为什么日本盛行自杀文化 -
焦屈丰与: 日本人对于自杀确实是情有独钟的,这一点其实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美意识之一——“物哀”.物哀同时被日本人当作一种生死观:追求“瞬间美”,不惜在最美的瞬间死亡而“求得永恒的寂静”.山口百惠在演艺事业最辉煌的时刻急流勇退.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