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取士人数大量增加的原因分析

作者&投稿:潭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代增加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是为什么~

是因为统治者要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一、原因
分化事权、重文轻武、优容文人,知识分子多。

二、
(1)积极作用:
①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②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
③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宋词成为中国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优秀词人和词作层出不穷。
④对后代乃至今天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消极作用:
①大幅度扩大科举取士,重文臣、轻武将,使宋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出现屡败的被动局面,被迫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给两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②扩大取士名额,造成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使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导致北宋中期之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也是导致北宋政治腐败以至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继承并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体制,在中国科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宋初时基本沿袭了唐的制度,考帖经、墨义:“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凡《开元礼》,凡《三史》,各对三百条……”。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学子只强行记忆,大都学而无用。神宗时鉴于这种弊端,在王安石变法时,也对科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让士子各选《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中的一经研习,兼学《论语》、《孟子》。考试的人必须通晓经典、有文采的才算合格,而不是像明经墨义那样仅简略解释章句即可。又设立新科明法,考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但这些改革内容并没有就此确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改革内容大多被废止。有关科举内容的争辩也一直没有定论,时而考诗赋,时而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其次,科举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唐代每次录取,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已。到了宋朝,太祖时朝廷取士比较严格,每次录取进士少则几人,多者200多人,平均每次录取近48人。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以后录取人数不断增加,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多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真宗咸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辧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1]扩大录取名额则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杜绝唐末落第人参加农民起义之弊。扩大录取名额则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杜绝唐末落第人参加农民起义之弊。
再次,建立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唐代的科举考试,因试卷前写有举人的姓名等,世家豪族可靠其特权在放榜前知其是否录取,考官也从中耍手段,拉拢亲信。北宋时沿袭了这种风气,同时考生“投卷“也很盛行。宋太宗淳化三年,将作监丞莆田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纳。在实行弥封制不久,又发现考官指使举人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画。后来,根据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糊名法在省试中开始实行。大中祥符八年开始,又设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付之,集书吏录本,监以内侍二人。”,以防止考生在考卷上以“点污”形式与考官通同作弊。此外,考官亲属历来另行考试,称为“别头试”,以防止考官偏袒其亲属。
另外,殿试制度是宋代科举的一大创置。殿试在唐代已有先例,但就其性质而言,犹如后来的省试,也未形成定制。宋太祖时,因有进士指控权知贡举李昉徇私用情,取舍不当。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诸科新选人,此后殿试遂为常式。殿试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主考,一些关键的环节也由皇帝把持。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的大权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变恩归有司为恩归主上,既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又可以防止考官与考生结党舞弊,防止势家垄断科举,堵塞寒俊仕进之途。“取士之制,与今不同。非务相反,事有所因也。祖宗收揽盛权,兼听天下,鉴唐之弊,亲程多士。四圣相继,以为定法,固非群臣所当辄议。”[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线索
6.科举制度:(1)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2)完善:唐朝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唐朝对科举制是怎样完善的
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

中国古代历朝取土方法
5 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被以后历朝历代所适用。唐唐朝时科举制得到继承和发展:贞观时(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科举制得到完善(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两宋北宋的...

简述汉代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科举制因此得以取而代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整整绵延了1300多年。科举制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

中国唐代选官的制度史,给下要用速度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常举每年举行,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

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过程
乡试举办的时间是每三年一次,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第一名的称呼叫做会元,这一阶段的监考官一般由忠臣担任,通过会试之后贡士要参加殿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落榜与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科举制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弊端越来越凸显,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4.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急急急!!!中国古代考选制度的发展脉络及评析?《不少于450字》_百度...
产生的过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唐玄宗...

我国古代主要出现过哪些选拔官吏的制度或规定?
”2、唐代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旧唐书.代宗纪》:“癸卯,上御紫宸殿,策试茂才异彩行、安贫乐道、孝悌力田、高蹈不仕等四科举人。”3.孝廉: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

科举制到隋朝是怎样进一步完善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 -
毛背利君:[答案] ①积极作用:①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②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③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隋唐宋三代科举制的发展 -
毛背利君: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北宋初年书院教育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
毛背利君:[答案] 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宋代科举制度调整内容,调整的意义,影响是什么? -
毛背利君: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2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3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4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宋代科举诸科逐渐集中到进士一科上的原因是什么? -
毛背利君: 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分析科举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
毛背利君: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毛背利君: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谈谈宋代科举考试对文明高度发展的影响.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陇南地区18212223725: 宋朝时读书风气很浓的原因是什么 -
毛背利君: 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发生,不仅杯酒释兵权,还推行偃武修文政策,后来的继承者无不谨守“祖宗法度”,使社会风气从五代时的重武轻文变成重文轻武,文人地位迅速提升;北宋扩大取士规模和取士途径,使各路文化精英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步入政坛,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北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社会稳定,为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并且由于此时的科举考试全面开放,民间又有印刷术的发明.知识的传播获得极大的发展,宋朝的经济极其发达,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有钱有闲,生活安逸的人民自然会选择艺术欣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