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代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作者&投稿:迪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代的察举制度和唐代的科举制度的区别和优缺点?~

察举制是地方长官在地方上辖区内考察,选举人才并推荐给中央。科举制度就是由中央通过考试来考察人才。
察举制的优点:
1.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2.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3.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而在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诸侯“功高盖主”的现象,对皇权造成威胁。
4.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
弊端:
1、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2、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
3、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种恶劣风气还遗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
4、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科举制度胡优点:
1、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这一点不难理解,同时呢也带给社会上一股读书的风气
2、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从社会角度来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缺点:
1、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有利工具,考什么国家定,而科举考什么人们也就学什么,。
2、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3、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大部分,是网上拿的,小部分是自己的意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先有察举制,后有科举制。察举制是考察推举人才,科举制是通过统一考试来选拔人才。
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官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诸侯或官员,如刺史等,每年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向朝廷推荐两人到京师任职。后来,汉武帝按照这个方式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科举制相对公平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隋文帝创立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河漂流科。唐代主要有明经和进士。明经是儒家经典。进士是考察能力和诗赋。
明清最为完备秀才,监生,贡生这些是考试的人,他们考过省考,就是举人,进行京城会试,考过了就是进士。分三甲。一甲前三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进士出生。三甲若干,同进士出生。三甲的人就可以做官了。后来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

扩展资料:
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上升途径。
一、察举制是汉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流程是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及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把民间的优秀人才推举到朝中,然后担任一定的官职,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这种制度注重考量人的德行,力求德行兼备。
二、科举制是隋代出现、唐代成型的延及后代一千多年的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制度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打破了豪情大族对考核人才的把控,使得寒门士子也得以参与到官员任用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察举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察举就是皇帝出试题,即“策问”,应举者作答,即“对策”。察举这种考试方式始于公元前196年,当时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各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而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考试制度则是从汉文帝开始的。公元前165年,汉文帝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特科察举的制度因此正式成立。察举制确实为当时的朝廷选拔了许多杰出人才。

察举制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一切惟选拔者马首是瞻。就算选拔者一心为公廉洁自律,也会受到个人眼界、爱好、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惟才是举,有才皆举。到了南北朝后期,随着门阀地主势力的发展,察举制已经变得完全不重才学德行,只重家族门第,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从而失去了它整合社会资源,有效维系社会运转的功能,因而被历史淘汰。科举制因此得以取而代之。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整整绵延了1300多年。

科举制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为并非高贵门第、高贵血统的各阶层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参政治国行列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可以说,科举制作为中国人开创、通过平等竞争选拔人才的制度,其世界影响深远而广泛。其影响是超国界、超时代的。

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科举制是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察举制出现于汉末吧,比较容易出现腐败,而且她服务的对象基本都是地主阶级,而科举却给农民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进步很多!

察举制是地方推荐上去了,极有可能有暗箱行为,收受贿赂等很方便。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选拔

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优秀人才,分孝廉和秀才。 科举制:读书人通过 国家的统一考试来获得官职的制度,分明经和进士。


简述汉代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科举制因此得以取而代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整整绵延了1300多年。科举制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

察举制、科举制选官制度的概念和影响。简要分析。
西周贵族世袭制,汉代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选举制度。其中察举又称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 jiqi!隋唐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与殿选制度的结合,其中科举制是基础.,明确两代是完善科举制、其中包括:考试、选举、封荫几个部分。在古代文献中,“任子”、“门荫”、“荫...

求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异同
汉朝,随着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而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同时也有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入世为官,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中国古代...

概括我国汉朝,魏晋,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
一、1、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主要标准:以品德(孝廉)为主要标准,因此也叫做“举孝廉”。2、魏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标准:家世和品行。3、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主要标准:考试成绩。二、具体介绍:1、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

相对于察举制,后期实行的科举制有什么优越之处?
科举制和察举制在选拔方式上就呈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别,科举制不再像察举制那样要通过大臣的推荐而是通过统一考核,通过考核的人就能够见到皇上,这种方式的产生使当时的老百姓非常高兴,所以科举制就渐渐取代了察举制,虽然科举制察举制这两种制度的目的一样,但是实行的方式不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基础吗?转化后有哪些优势?
它与征辟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魏晋以降,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出现并成为选官的主导,察举入仕之途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下降,但在这一时期它依然发挥着作用,其制度程式也仍然在依照某种规律向更高形态发展。 九品中正制衰落之后,察举制在隋唐之际发展为科举制度。换言之,察举制便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

比较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说明其特点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4.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汉唐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异同得失
相同点都是官府选择官员的方式!不同点察举制有主观因素在内,选拔的官员稂莠不齐,后来就被世家大族把持!科举制比较客观,给了下层有知识地主富农阶级上升的通道!

“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异同有哪些?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

比较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的异同点
察举制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九品中正制则是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科举制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3、随社会发展腐化方式上相同 随着豪强...

昌邑市13815552658: 古代从察举制与科举制的有什么异同呢? -
叱干素安捷:[答案] 察举制是地方长官在地方上辖区内考察,选举人才并推荐给中央.科举制度就是由中央通过考试来考察人才.察举制的优点:1.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

昌邑市13815552658: 汉代的察举制度和唐代的科举制度的区别和优缺点? -
叱干素安捷:[答案] 察举制是地方长官在地方上辖区内考察,选举人才并推荐给中央.科举制度就是由中央通过考试来考察人才. 察举制的优点: 1.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

昌邑市13815552658: 比较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的异同点 -
叱干素安捷:[答案] 1.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

昌邑市13815552658: 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关系 -
叱干素安捷:[答案] 察举制是考察推举人才,科举制是通过统一考试来选拔人才.先有察举制,但察举制是通过官员来向皇帝推荐人才,所以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官员手中,而被推荐的人也大都是与官员有关系的亲朋好友,所以察举制后来被淘汰,发明了科举制,相对而言...

昌邑市13815552658: 试比较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
叱干素安捷:[答案] 没事帮你答了吧. 察举制兴起于汉代,为推荐制度,由地方官员考察本地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供朝廷任用,其标准为“孝廉”,即推举孝顺、公正两种品质的人才,这种制度由于受地方大族的影响,举荐的人多是地方大户的子弟,形成了累世公卿的...

昌邑市13815552658: 汉代的察举制度和唐代的科举制度的区别和优缺点? -
叱干素安捷: 比较汉察举唐科举之异同 汉唐二代,都是中国的盛世.二者的文治武功都极盛,而汉代的察举制度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更为后世所称美.二者都同属於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选士制度.汉代察举选士,以孝廉和贤良为主,著重道德;唐代科举,科目...

昌邑市13815552658: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中国古代察举制与科举制最大不同在于 -
叱干素安捷:[选项] A. 实施影响 B. 实施目的 C. 内容标准 D. 考试科目

昌邑市13815552658: 如何正确认识三省六部的作用?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区别与联系 -
叱干素安捷:[答案] 三省六部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官吏制是逐渐发展与完善的.世官制是世家大族世袭,察举制是郡国举荐,以孝廉为标准.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

昌邑市13815552658: 请问汉代“察举和荐举”的区别?
叱干素安捷: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

昌邑市13815552658: 高中历史科举制和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
叱干素安捷: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r然. 说明了是为了更好的选拔官僚为君主服务是历史的必然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