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何景明文言文

作者&投稿:丁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诗文翻译 何景明传—— 明史 卷二八六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年纪刚刚满十五岁,何家的宗族之中富贵的人家便争相资助他前去参加考试。到他家门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堵墙一样。弘治十五年,何景明进士及第,被授予了中书舍人的官职。他和李梦阳等一干人等倡导写作古代风格的诗文,李梦阳写的最为雄峻,景明稍落后一点,两人基本不相上下。正德元年,宦官刘瑾窃取了皇帝的权柄。何景明便上书吏部尚书许进,规劝刘瑾不要干预朝政,言辞十分激烈。之后,便称病回家了。第二年,刘瑾把所有状告他的官员都免职了,何景明也因此躲过一劫。等待刘瑾被诛杀,皇帝听从了李东阳的举荐,恢复了以前的官员秩序,何景明也当值内阁制敕房。后来,李梦阳因罪下狱,大家都不敢为他求情。何景明上书给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了他。崇祯九年,乾清宫遭到了灾祸。何景明上书说皇帝不应该收养义子,不应该留着边防军队,不应该宠幸和尚,不应该任用宦官。很久以后,进官为吏部员外郎,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样之言上书。钱宁想和他结交关系,拿来古话给他,请求他题字。何景明说:“这画是名家的手笔,不要污染了人家的手。”最后,把画扔在地上还给了他。不久,何景明被提拔为陕西提学副使(教育厅副厅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为人十分骄横,遇见了三司使的官员了不下马迎接。何景明便拿着鞭子鞭打他。何景明教育学生,专门以经学世务。把其中优秀学生的挑选到正学书院,亲自给他们说经,不选用诸位大家的训诂学,知识分子们才知道有经学。嘉靖初年,何景明因为疾病辞官回家,没过多久便死去了,活了三十九岁。

何景明的志向和节操都十分耿直,为人崇尚气节和义气,鄙视荣华富贵和争名逐利,和李梦阳都有国士的风范。两个人写的诗歌和散文,一开始的时候互相都十分喜欢,名成之后,互相批评、批驳。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各自坚持观点不相上下,两人出去走路也分别走左右两边。有的人说何景明的才能本来不如李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而天下间的诗文又以何、李并称,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其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钱谦益撰《列朝诗》,力诋之。

2. 何景明《壁盗》文言文翻译

【原文】

有躄盗者,一足躄,善穿窬。尝夜从二盗入巨姓家,登屋翻瓦,使二盗以绳下之,搜资入之柜,命二盗系上已,复下其柜,入资上之,如是者三矣。躄盗自度曰:“柜上,彼无置我去乎。”遂自入坐柜中,二盗系上之,果私语曰:“资重矣,彼出必多取,不如弃去。”遂持柜行大野中,一人曰:“躄盗称善偷,乃为我二人卖。”一人曰:“此时将见主人翁矣。”相与大笑欢喜,不知躄盗乃在柜中,顷二盗倦,坐道上,躄盗度将曙,又闻远舍有人语笑,从柜中大声曰:“盗劫我。”二盗惶讶遁去,躄盗顾乃得金资归。何大复作《躄盗篇》。

【译文】

有个窃贼虽断了一条腿,但仍善于穿墙偷窃之术。

有一天夜里,这名断脚盗跟另外两个窃贼潜入一位姓巨的家中行窃。断脚盗先要另外两人翻上屋顶,再垂下绳索,让他能入屋搜刮财物,装入大箱中,再要两人将大箱吊起,接着再放下大箱。如此连续三次后,断脚盗突然想到:“大箱上去后,他们是否会丢下我不管?”于是自己钻进箱内。

两人将大箱拉上后,果然暗暗商量:“箱子那么重,财物一定不少,他一定会要求要多分一些,不如丢下他吧!”于是两人抬着箱子向郊外逃去。

途中,一名盗匪说:“断脚盗号称神偷,但是还是被我们出卖了。”

另一人说:“此刻恐怕已被主人发觉了。”

两人不觉得意大笑,不知断脚盗就在大箱中。

又走了一段路,两人累了,就在路边休息,断脚盗盘算天快亮了,又听见远处屋舍传来人语声,于是笑着由箱中走出,大声说:“有强盗抢我的东西。”两名强盗在惊惧讶异中逃走,于是断脚盗获得全部的赃物。

3. 何景明的秋江词帮我翻译一下

何景明 (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信阳州人。自幼刻苦好学,8岁能作诗文,有"神童"之称。15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以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后积劳成疾,告病归里,病故,时年39岁。

何景明为官清廉,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就任陕西还里时,《明史》也明确记载:"官囊不满三十金。"这在"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立身能主持正义,宁折不阿。宦官刘瑾窃权乱政,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何景明毅然上书给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申张正义,抑制刘瑾弄权,语极激烈。刘瑾得知后趁机打击报复,革职上告诸官。何景明弃官回乡,虽被追削官职,仍不屈服。正德六年(1311年)刘瑾败死,何景明复官上任后,依。何景明 (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信阳州人。自幼刻苦好学,8岁能作诗文,有"神童"之称。15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以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后积劳成疾,告病归里,病故,时年39岁。

何景明为官清廉,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就任陕西还里时,《明史》也明确记载:"官囊不满三十金。"这在"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立身能主持正义,宁折不阿。宦官刘瑾窃权乱政,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何景明毅然上书给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申张正义,抑制刘瑾弄权,语极激烈。刘瑾得知后趁机打击报复,革职上告诸官。何景明弃官回乡,虽被追削官职,仍不屈服。正德六年(1311年)刘瑾败死,何景明复官上任后,依然"志操耿介"。当文坛盟友李梦阳受迫害关江西牢狱时,众臣不敢秉公直言,惟何景明冒险上书吏部,救出李梦阳。正德年间朝 *** 败日重,皇帝收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不理朝政。何景明上疏指责:"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在进职吏部员外郎时,大宦官钱宁拿一古画想请何景明题字,何景明说"毋污人手",空留多年,终不给写一字。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信阳,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380首歌颂家乡的山水诗,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明史》记载:"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

何景明谦恭好学,从不以才凌人。19岁中进士后,在京与李梦阳等人合力倡导改革文风,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相号召,反对台阁体,天下文士翕然从风,遂成为明代文坛"前七子"(其他6人:李梦阳、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四大家"(其他三人:李梦阳、徐桢卿、边贡)的首领,并成为"后七子"的开山人物。传世著作有《大复集》38卷,《雍大记》30卷,《大复集》二卷,《何景明诗集》26卷及《何子杂言》、《学约》等十多种。在明代诗歌集的《明诗别裁》中就选了何氏的48首,为全集之冠。400多年来,《大复集》翻刻版本就有二十多种。河南巡抚蔡汝楠曾为他在汝南天中山下立祠并亲撰碑文。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何景明、李白、杜甫、高适、李梦阳而立。何景明著作多收入《四库全书》,而《四库全书》又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因而,何景明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何景明墓位于信阳市西北3公里的金牛山管理区飨堂村,这里面向贤首山,背依连绵的山岭,傍依涓涓的?河,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墓前原有何大复先生祠(即何家飨堂),大门墙上书有"世科"二字,后堂供奉何氏历代祖宗。祠外道左有神道碑,墓在祠后,墓前设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青石透雕牌坊,横额书"天赐灵原"四字。墓前御祭有神道石刻仪仗,计有文吏、武士、狮子、马、猪、羊各一对。祠与飨堂,早年毁于战火。碑与牌坊等在十年浩劫中被列为"四旧",遭到砸毁。现在墓地仅留圆形墓冢,高2米、周长约15米。冢上及周围有松柏、翠竹及石雕残块。

4. 竹枝词 何景明翻译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Zhuzhici

[Ming] He Jingming

The elve peak of autumn cold *** oke hanyue had overgrown farmland, Qutang.

Qingfeng river boat to the guest, monkeys also heartbroken.

5. 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古文.(并有译文)

《说琴》(明)何景明何子有琴[1],三年不张[2]。

从其游者戴仲鹖[3],取而绳以弦[4],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5],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6]。

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

予观其黟然黑[7],衺然腐也[8]。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9]。

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10]。弦以被音,轸以机弦[]11,徽以比度[12],越以亮节[13]。

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14]。故弦取其韧密也[15],轸取其栝圆也[16],徽取其数次也[17],越取其中疏也[18]。

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

是以宫商不诚职[19],而律吕叛度[20]。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21],伯牙按节而临操[22],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23],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24],璀璨岪郁[25],文炳彪凤[26],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

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27],设大廷[28],合神纳宾[29],赞实出伏[30],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

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32]?“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33],缚柱以求张弛[34],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35]。

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36],细木欐[37],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

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

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38],不见则用身[39]。

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

予不敏,愿改弦更张[40],敬服斯说。” ——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译文:何子有一张琴,三年不去弹它。

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何子拂弄一过,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

仲鹖道:“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

它的质地不能胜任琴弦,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制琴人!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要审察是不是按照规格制作成器。

琴器有四: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

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音节调和就能使音响不沉闷暗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次序,越要取它小孔的通畅。

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暗哑。

这样五音混乱,音律也离开了法度。尽管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叫音声和谐了。

“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磬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回绕曲折,光亮沉郁,外表像彩凤那样焕发,质地像金玉那样完美,不能说不是良材。

要是叫制作者按照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焉者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祭享神灵,延见贵宾,唱赞祭礼,疏通隐闭,使民情通畅,万物洁净。

下焉者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导引情操,和睦心志。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之材、无用之物呢!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

鲁隐公去棠地观鱼以为是择善而从,把琴柱缚得牢牢的以为可以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还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直木作轮,屈木作辐,巨木斗拱,细木大梁,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呵!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

“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顺序,庋藏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顺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效益。

劲就是信用,时就是智慧,顺序就是仁义,容量就是谦逊。信用作为居处,智慧指挥行动,仁义用来制约,谦虚可以保身。

朴实作为内含,文采作为外表。为人所知就出而用世,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

所以《中庸》说:‘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怎么可以责罪材料呢!”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坐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

我所知太少了,要改弦更张,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导。”注释:[1]何子:作者自称。

[2]不张:指没有上弦。[3]戴仲鹖:名冠,字仲鹖。

6. 狐 何景明 求翻译

狐的样子很美艳,曾经借着老虎的威风以震其他兽类。

一日,众狐狸没有了食物,将要到野外去觅食,但是却怕被其他兽类欺凌。于是众狐狸就和雄狐商量说:“应该跟着老虎出去(觅食)。”

雄狐说:“你们为什么小看自己?难道老虎的本领比我强吗?”众狐狸不听雄狐的,跟着老虎出去觅食了。雄狐狸当即跟着他们后面,呼啸起来的样子就像是猛兽一般。

其他兽类看到老虎来了,全部都伏下不敢看它。从狐狸得到食物后就回来了,于是就取笑雄狐狸说:“你为什么跟着老虎啊?”雄狐狸愤怒地看着他们说:“你以为那些趴下的兽类是害怕老虎吗?” 望采纳。

7.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8. 郦道元引用泪沾裳何景明自言断肠其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文回答

郦道元引用“泪沾裳”渔歌是为了反映三峡人民的悲惨生活,流露出作者悲哀、凄凉的感受和心中对苦难的三峡人民的同情之心。

同时与开头想呼应,衬托三峡秋天的凄凉景象。何景明自言断肠并不是因为猿啼,而是因为这凄清冷峻的江峡以及峡深流急之险,还有自身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泪沾裳”出自“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首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民歌,让人着实体会到三峡行路之险之难,和行人、渔者之悲凄心境。 “断肠”出自明朝诗人何景明的一首《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表现的是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情。




明史何景明文言文
李梦阳主要提倡摹仿,何景明则主要崇尚个人的创造,各自坚持观点不相上下,两人出去走路也分别走左右两边。有的人说何景明的才能本来不如李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而天下间的诗文又以何、李并称,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其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文靡于隋,韩力振之,...

明史何景明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中举,年纪刚刚满十五岁。宗室贵人争相派人看望,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十五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以诗文相唱和,梦阳的诗文雄峻,景明虽年轻些,但能与梦阳抗衡。正德改元,刘瑾窃取...

上冢宰许公书的文言文答案
三书皆非身事,而抗颜尊显,语涉时忌,议者谓忧国怜才,古今莫加也。”这篇即是“移书许太宰,引正大义”之文。在权阉当权时,他竟敢大加指斥,其刚正不阿之气,让人敬仰。其文亦议论风发,大有秦汉文风。作者简介: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

何景明《壁盗》文言文翻译
有躄盗者,一足躄,善穿窬。尝夜从二盗入巨姓家,登屋翻瓦,使二盗以绳下之,搜资入之柜,命二盗系上已,复下其柜,入资上之,如是者三矣。躄盗自度曰:“柜上,彼无置我去乎。”遂自入坐柜中,二盗系上之,果私语曰:“资重矣,彼出必多取,不如弃去。”遂持柜行大野中,一人曰...

太湖盗文言文翻译
1. 何景明《壁盗》文言文翻译 【原文】 有躄盗者,一足躄,善穿窬。尝夜从二盗入巨姓家,登屋翻瓦,使二盗以绳下之,搜资入之柜,命二盗系上已,复下其柜,入资上之,如是者三矣。躄盗自度曰:“柜上,彼无置我去乎。”遂自入坐柜中,二盗系上之,果私语曰:“资重矣,彼出必多取,不如弃去。”遂持柜...

文言文猿善援翻译
答题一要疏通文意,务必反复诵读,概述所写之事;二注意题目要求。 2. 《兽纪》中“狐”的文言文翻译 明)何景明 猿善援犭婴 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 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 ,犭婴 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

说琴文言文答案
何景明主张领会古文神韵,重才情。著作有《大复集》。 题解:《说琴》既是一篇关于制琴、弹曲的音乐论说文,又是一篇借喻制琴弹曲的规定、要求,来阐述人生经验的哲理文。作者认为制琴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材料,二要按照规格制作琴的各种配器;弹琴则出手要有劲,候时要有顺序,收势要有容量。并从琴论及为人。 句解...

犭婴文言文解释
1. 犭婴这篇文言文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丑行 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或:讽刺了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基本意思符合即可。)(明)何景明 猿善援犭婴 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 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

“隋珠和璧世珍重,眼前点毁终难动 盼文言文翻译
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是世代相传、被爱护重视的珍宝。下半句,网上找不到全文翻不了,猜测大概是,即使这两件珍宝在我眼前毁坏,我也不会动摇。形容自己心志坚定?原文是《送五清先生赴浙江提学歌》,写送别的,猜测是想要形容感情坚定不移吧。要有原文联系上下文能翻得准些。

犭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 文言文《兽纪》求翻译 译文: 猿善于攀援,犭婴属于猿类但除了暴躁爱发脾气之外没其它的长处.山的深处有一个洞,洞里有货物,犭婴自己到不了那个地方,就跟猿说:"你爬到上面去把货物拿出来,我在下面帮你守着,到时候咱们平分."猿攀援树木藤蔓而上,取了货物给犭婴,犭婴把所有的货物都移到了自己的洞窟之中....

武汉市18772937041: 古诗文翻译 何景明传—— 明史 卷二八六 -
霍备小建: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年纪刚刚满十五岁,何家的宗族之中富贵的人家便争相资助他前去参加考试.到他家门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堵墙一样.弘治十五...

武汉市18772937041: 上冢宰许公书的文言文答案 -
霍备小建: 作品名称:《上冢宰许公书》作品年代:明代 作者:何景明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中书舍人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某诚至愚,窃见明公自入吏部,所推进者皆崇饰名节、砥砺廉耻之士,清议攸与,群望景附,乡鄙末进,实亦私...

武汉市18772937041: 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便,特予告归.翻译 -
霍备小建:[答案] 旧例,不经上级批准就擅自离任者,终身不得再做官,但是吏部看重他的才能,沿用何景明的先例,特地以予告(高级官员因老、病准予休假)的名义允许他回去.予告,是照例能够第二次起用的.

武汉市18772937041: 求何景明《说琴》翻译 -
霍备小建:[答案] 原文: 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何景明《说琴》 译文: 信用作为(做人的)根本,智慧用来指导行为,仁义作为(日常言行)的制约,谦虚用来保全自身的品行.本质要朴实,形体...

武汉市18772937041: 竹枝词 何景明 赏析 -
霍备小建: 《竹枝词》明.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注释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孤舟客:作者自指.赏析 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武汉市18772937041: 求何景明《说琴》翻译 -
霍备小建: 原文: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何景明《说琴》译文:信用作为(做人的)根本,智慧用来指导行为,仁义作为(日常言行)的制约,谦虚用来保全自身的品行.本质要朴实,形体要善美,自己的才能被人所知,就去为人世服务,不为人所知,就用来修养自身的德行.

武汉市18772937041: 明朝文学史上的“前七子”和“后七子”各指哪些人? -
霍备小建: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武汉市18772937041: 《明史》古文翻译 -
霍备小建: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武汉市18772937041: 何景明<<竹枝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霍备小建: 信阳(今属河南)人.20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指控奸宦刘瑾被免官.正德六年复职,后迁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性耿介,鄙荣利,对当时政治黑暗...

武汉市18772937041: 上在文言文里意思是什么 -
霍备小建: 上,古文除了上上下下的解释以外,还常常用'上'字,来隐指“皇上”、“君主”. 君主;皇帝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