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岑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大一统”思想,外带“天人感应”思想,既君权神授~这使得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也因此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得以成为主流思想,获得霸主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而巨大……

1)董仲舒作为一个儒家弟子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得到了支持。2)在那之前百家争鸣的局面还勉强得以维持,而秦国以“法”治国,实际尊崇的是法家那一套。3)之后,儒家渐渐占据思想的领导地位,成为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指导思想。4)然而这一套思想实际是面子,历朝历代在骨子里还是用法家那一套在治理国家,儒家被利用,成为了禁锢天下读书人的牢笼。5)从此百家不显,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缓慢,以致于在近代落后西方,被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饱受凌辱。

董仲舒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神学化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得来的,他的人性论的政治目的是企图把封建阶级和等级制度看做都是出于天意或天道的,从受之天命的人性中,便决定了谁该做统治者,谁该做被统治者;谁应该高一等,谁应该低一等;谁应该受教育,谁不应该受教育。他认为这种天命、人性决定的封建秩序是不能改变的。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这种性三品说的实质是把人区分为三等,是一种由神意决定的阶级论。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善”的,人类社会“善”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上等人是不多的,只包括统治阶级的最高阶层,包括帝王和那些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封建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简直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这指的是地主阶级。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所以董仲舒的教育对象就是这个中民等级的人,贫苦的劳动人民是排除在教育之外的。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即把地主阶级的人性当做一般的人性,他所说的性就是指中民之性而言的。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这就是说性只具有教育的可能性,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他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这就从地主阶级的先天禀赋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可能性,又从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他批评盂轲的性善说,认为孟轲既然说人性已善,那就没有教育的必要了。这一点,他比盂轲强。但是董仲舒又认为人同时具有“贪”和“仁”两种性,这又陷入了善恶二元论,这是他企图把盂轲的性善说和荀况的性恶论结合起来的结果。他认为天有阴阳,所以禀之于天的人性也就是有善有恶。他又认为性属阳,是善的;情属阴,是恶的。人生来就具有性和情两个方面,也就是具有善和恶两种性。他虽然说“情亦性也”,但又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这又似乎陷入了性情二元论。这样他把性当做是善的,实质上维持了所谓“正宗”儒学即孟轲的性善学说。他把情从性划出来以后,便进一步主张扬性抑情了。他以为天道是禁止阴的,所以人也应该“损其欲而辍其情”,这就是说要发展善性而抑止恶情,这种思想为后来宋明理学家所发展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就不能停止。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做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他甚至认为教育的作用象制陶器和冶金一样,可以随意铸造,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这又未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论知识和教学 董仲舒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泉源。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众物”的知识,而是要知道事物的“本心”;要体察事物的本心,那就只有依靠“内视反听”的内省方法。他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可以互相呼应。因为天与人之间可以“同类相动”,人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天就会以类相应,所以人想求雨,天就会下雨,因此通过人的内省和直观就可以体认事物的本质。他以为“名”就是“真”,因为“名”是取之于天的。因此,“名”就是我们所要认识的真理,也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名”是由谁制定的呢?是由圣王体会天意而制定的。他们制定的这套“名”,就是诗、书、礼、乐及封建道德,这些知识就是应该学习的内容,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他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不然,传(傅)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奚以为哉?……故曰:吁呼,为一人师者,可无慎耶?” 可见董仲舒所要求学习的只是圣人所说的仁义等内容,至于有关“众物”或鸟兽之类的自然知识,那是会迷惑后进的,不应当学习的。 董仲舒要求学习儒家的“六经”,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但他又认为“六经”各有所长,《诗》长于质,《礼》长于文,《乐》长于风,《书》长于事,《易》长于数,《春秋》长于治人,所以学者应“兼其所长”,不要“偏举其详”。这种“兼其所长”的教学观点是可取的。 在学习上,他提出了“多连”和“博贯”的方法。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但是连系和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在教学上往往可以用来加强理解,融会贯通。在学习范围上,他认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这种思想也有一定道理。 董仲舒要求教师尽量达到“圣化”的境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他从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该适时,应该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能从容引导,不急不缓。比较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具体发展。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些都可见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尊重。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第一,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这一点是窦婴、田蚡于武帝初即位协助改革时就提出来的主张,当时由丞相卫绾出面提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就是说,除儒家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考辨
这从《史记》称“坑儒”为“坑术士”也可窥见一斑。而班固在《董仲舒传》中则称董仲舒为“大儒”,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还引征了刘向、刘歆父子对董仲舒的评价,尽管刘歆没有其父对董仲舒的评价高,但仍称其为“群儒首”。其心目中的“儒”已经...

秦时有各家思想的峥嵘,儒家思想能在当时立足并广泛影响后世,有什么不...
而后世汉武帝时期,为了使旧政实力越发的薄弱,他需要寻找一种更完美的治国之道,需要寻找到一种哲学体系来使其得到对帝国的完全掌控。汉武帝寻找天下饱学之士为其推荐治国之道,而就在此时,一个对儒家影响深远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

儒家思想在汉、宋和明清之际三个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4分)?(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是听从了谁的意见?
汉武帝时期的“退位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该制度受后世历代遵守,至2000年,对我国政治、文化、民族教育等领域的残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在政治方面,独尊儒教确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和治民方略,儒家思想提倡的“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这些主张...

懂仲舒生活战什么朝代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原文及翻译
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主要成就:董仲舒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和《春秋繁露》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西汉时独尊儒术,儒家主张以德报怨,可为何军队却非常血性?
可以说,我们觉得汉代的实际情况和我们想象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差别,着实与我们对于汉代政策的理解有关。董仲舒当年所被汉武帝采纳的意见,重点是在官方教育这一块。或者说,汉武帝压根就没想让董仲舒或儒家思想来替自己掌控天下。故而一个政策和两汉,甚至后来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才会...

儒家思想在汉代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样,把儒家与阴阳五行家统一起来了。《易经》阴阳学说明阴阳的基本观点是仁与义(“天地之大德曰生……禁民为非曰义”),童仲舒说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三)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在政治上主张复古,与迎合世务的博士学——今文经学趋向不同。还有一个特点是两种经学相同的,那就是都缺乏进步性的思想。自然,...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提出怎样的建议?这一建议对儒家产生怎样了影响? -
烛胞宏强:[答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一建议使儒学在汉代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儒学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提出的主张对儒学有什么影响 -
烛胞宏强: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对我国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
烛胞宏强:[答案] 其“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思想,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
烛胞宏强:[答案] “大一统”思想,外带“天人感应”思想,既君权神授~这使得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也因此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得以成为主流思想,获得霸主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而巨大……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
烛胞宏强:[答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汉代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儒学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使儒家学说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主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
烛胞宏强: 消极的文化专制,压抑学术空气,造成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封闭落后. 积极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几千年来思想的主流.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推崇儒家教育的建议,产生了什么影响要书上提到的 -
烛胞宏强:[答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一建议使儒学在汉代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儒学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它确立了中国人格的思考方式,但另一方,他不利于创新.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的主张?对儒学的影响? -
烛胞宏强:[答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这一建议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08年七年级历史其中试卷第四大题第2小题 -
烛胞宏强:[答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学经典进行重新解释,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罢黜百...

溆浦县18112351870: 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烛胞宏强: 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董仲舒不仅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教育家. 一、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年),广川(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