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的自性是什么啊,我怎么理解不了

作者&投稿:顾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说:缘起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即:当体即空。 我不理解:为什么缘起就无自性呢????~

【缘起法】都籍众缘而起,不能独立存在,都是刹那无常的,

也就是说,缘起法(有为法)都是一刹那就灭之法,也称作不可得之法,只不过是可以刹那刹那相续的,这样一来,就是所谓的过、现、未不可得,但并非全空,因为说过了,其有一刹那性,可以说它是如幻的、不空(藏)的。

此如幻之【缘起法】虽有一刹那【性】,但此【性】却不是标题中所写的【自性】,二者并不等同。

---

【自性】的意思是,我们第六识中,其慧由于被无明所覆,照不见事理,所以将这些【缘起法】执着地认为成了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比如认为房子一直存在七、八十年,认为高山大地一直存在于一劫之中,等等,

这种第六识中对缘起法的执着认知,就叫做【自性】,它违背了【缘起法是一刹那性】的事实,

只要认为世间有一个‘有为法’的存在是超过2刹那以上的,那么就都叫做妄计自性了,或妄计恒常了。

---

此【自性】叫做当体即空;

此【缘起法】叫做本无【自性】,因为有一刹那性。
大乘中,说【缘起法】虽无自性,但非全无性,就是这个意思。

---

慧照见 【自性】当体即空时,则触证真如,禅宗叫见性。此时识之‘见分’与‘真如’平等,而无相分,叫根本智;

慧照见【缘起法】本无自性,但有一刹那性,则叫如实了知,禅宗叫明心。此时第六识(或包括第七识)仍再有‘见、相2分’,叫后得智;

---

另外,前面说的【自性】的意思,叫做遍计所执性;

前面说的【缘起法(有为法)一刹那性】,叫做依他起性;

‘真如’叫做圆成实性。而且无漏有为法是圆成实性所摄,勉强也可叫做圆成实性。

唯识教理中,自八个识本身就是一套‘缘起系统’,只此就已经具备了一切‘缘起条件’,比小乘等中所说的更全备合理一些。
---

腿【痛】是‘身根’所对的‘触处’,由所发‘身识’中的‘触心所’直接触对,第六识同行而知,

‘触处’只有四大(地水火风)之触是‘本质之(实)触’,而其余之触都是‘假触’;

也如前面所说:
‘本质之触’是缘起法一刹那性;
‘假触’是第六识中分别出的触【自性】;

---

【腿痛】就是依‘假触’中的轻重、软硬、劣闷痒粘等又再综合而假说的,其无自性义同上。

不知下面的一段话对你是否有帮助:
经文,[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这个顿跟渐,其实是[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慢慢一步一步来。[悟人顿修]。什么叫顿修?一下子就见到清净的圆满佛性,一下子就顿悟到清净自性,虽然还留有一些习气,不足为害。迷的人慢慢地修,顿悟到自性的人虽然有一些微细的习气,可是已经没有障碍了。[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就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讲到这一段经文,这个要讲到《楞伽经》了。大慧菩萨问世尊:法是渐还是顿?你打开《楞伽经》一看就知道,里面讲的很清楚,释迦世尊的回答是:法亦渐亦顿。这一句话很重要了!一般我们是:万法到底是渐法还是顿法?释迦世尊对大慧菩萨说:法亦渐亦顿。大慧菩萨就问佛了:世尊,为什么法叫做渐,同时也叫做顿呢?世尊就比喻了:譬如种子栽种下去,水分、肥料,渐渐成长,发芽,茁壮到结果,渐渐一步一步来,叫做渐。渐就是站在因果的连锁性角度说的,修行人不能坏因果。
世尊说:譬如说陶器,印度当时可能很多制造这个陶器。譬如这个碗盘,它一定要轮转盘啦、陶土啊,然后要绳子啊、要转盘啊,还有种种技术啊,然后做了模型以后,再窑洞里面烧。所以,世尊说:大慧菩萨,这个陶器的成就,完成了这陶器就是渐。要靠种种的材料,靠种种的技术,所以法是渐,知道吗?这个也是不坏因果。世尊就说:法也是顿,为什么?譬如镜子,后面如果有一个大块镜子,同时显现这个是站在刹那之间来说的,镜子一放,刹那之间,相统统显现。譬如大海,所有的东西都影现在大海里面;包含在虚空,法就是顿。没有任何的时间刹那,跟永恒的分别。讲顿讲刹那,其实是因为人心的方便说,到这个时候,没有所谓的刹那跟永恒。刹那是观念,永恒是人类的观念,因为不了解永恒,所以我们方便说刹那。
世尊说:法亦渐亦顿。好,现在我们把它展开来,渐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事相都有因、缘、果,产生了这个世间,你不能违反这个因果定律。什么叫顿?就是在因果法的任何一个角度、时间、空间,你也了悟到,因当下就是无生、缘当下也无生、果当下也是无生,因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缘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果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因为起心动念,色身的产生或者是人生、宇宙的连锁性,所以你看好象这个种子慢慢慢慢成长,所以这个叫渐。但是,你如果有那个能力,任何一个时间、空间契入无生法,马上就超越了因果,超越因果而不坏因果,就是正法,叫做非因、非缘、非果。这在《菩萨戒》里面讲:非因、非果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就是不生不灭。诸位!不生不灭站在哪一个角度说:站在顿、刹那无生说;因果站在什么地方说:站在事相的生灭连锁性、业感缘起说,业感缘起,就离不开当下的顿悟,当下的顿悟不能离开缘起,生灭的连锁性。所以缘起的生灭连锁性就是生灭,任何一个生灭的动点,只要你有因缘碰到正法、大善知识,当下体悟到因空、缘空、果空,当体因、缘、果,统统叫做空。但是不坏缘起,又悟到无生,就契入,这个叫做顿,顿就是无生,渐就是方便讲,生灭。
这个顿、渐,不是法有顿、渐,是因为众生的根器有顿、渐,所以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来,站在因果连锁性,因为他根性不够,前世所种的善根不够,记住喔!这个顿还是由渐来的。六祖是不是顿根的人?对,是顿教的人,六祖难道是今生今世来就有办法顿悟吗?不可能,对不对?那要培养多久才有办法?六祖才能顿悟。话讲回来,就是这样的,慢慢去悟……所以,世尊说,法也是顿也是渐,就这样子。
摘于慧律法师2004年10月2日-8日讲述的《六祖坛经》
视频6.01

自性,应该是我们的本性。什么是本性,我们困了就要睡觉,要在床上睡觉;我们饿了就要吃饭,要吃很多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吃饭,这就是本性。修道的人们,过午不食,而且不会贪睡,这都是动物的习性。这是最本性的一面。还有就是心灵上的问题,发善心、发恶意,起歹徒之心等等。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是善良的,只是慢慢被社会同化掉,一点点迷失了最原始的善良。为什么说小孩子能看到大人看不懂的东西,俗称“脏东西”。它们刚开始来到世界上,一些冤亲债主还没有,前世的冤亲债主不会在刚出生的时候来上门讨债,他有一定的福报,不会前来。他是干净的,眼睛是明亮的,心灵是纯洁的,看见一些东西不足为奇。但是他越来越大,开始杀生、骂人、贪念横起等等罪恶,就会蒙蔽住眼睛,看不到那些东西。这最开始到长大之后,都是自性的变化。

“缘分”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经典解释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下面整理四种对缘的不同解释仅供参考。 一: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的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问佛祖。佛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顿悟:缘不可求的,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感情也如云,万千变化,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感情的事如云聚云散,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风。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缘分难求。茫茫人海,浮华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寻觅到自己最完美的归属,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缘。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确的选择却站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一念之间。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亦是缘。彼此惜缘。 二:世上有了咖啡,也就有了咖啡伴侣。没冲的咖啡,特别的苦;咖啡伴侣,也没什么味道,远不如它那白花花的样子诱人。可把咖啡和咖啡伴侣掺和在一起,用水轻轻地勾兑居然是那么的香醇。男人原来就是咖啡,男人也可以是咖啡伴侣,两个人搅和在一起就有了故事。冲得好了,完全融合在一起,就会散发出香味;搭配得出了问题,总有些东西漂在上面,不好看,喝起来也略带着点儿苦味。爱情就是个杯子,能让两个男人重新活一回。不过这个杯子也没配小勺,谁都不可能非把两个人搅和在一起,别人看着着急也没有办法。只能靠相互的融合力,让这本来平淡的生活散出香味来。一首诗曾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把两个人放进爱情的杯子要靠缘分的话,那能够让两个人融合到一起的水,就叫“宽容”。对于没有勺子搅拌的咖啡来说,这似乎决定了最后的味道。愿你我的融合,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佛早就说过: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理由,不必为此感到惊讶! 三:缘分是世间男女情爱的开端,从不相识到相识相知,让人觉得象是冥冥中的注定,美好而直扣心扉。因一个缘字,让世间多少男女为之癫狂。但也有时有缘却没份,这种情况最让人心伤。还有有份无缘的,无缘无份的。当然,有缘有分是最好的结局,诸君该珍惜。茫茫人海中两人从相遇,相识,相知,或是相亲相爱,这就是缘分,缘分无需等待,缘分是人争取的,是人创造的,只有懂得努力创造缘分的人,才是最理智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缘分来的时候,抓得住它,珍惜它呢!缘分是美丽的,缘分和爱情一样,是个古老的话题,同时缘分也需要精心呵护的,缘分不是诗,但它比诗更美丽,缘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浓。爱是不分距离不分地域的,在缘分的天空里,缘分并不是永远都不会远逝的,珍惜你的缘分,善待你的爱情。莫等失去空遗恨。其实缘分有着两个定义,如果你觉得缘分是天注定的,那么你的一生只是命运的安排!另一种缘分就是你自己的安排了,如果你只等着缘分的到来的话,不去追求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知道自己喜欢那就是你的缘分,如果你不去追求那你会可能得到吗?所以缘分是要靠自己的,30%是天注定,70%是自己追求得来的! 四:缘分是人平等精神的体现,它要求有缘人地撇开地位、等级、学历、财富等世俗观念,超然物外地共同创造美好的精神境界。伯牙当时是声名显赫的在朝官员,子期则是砍柴为生的樵夫,两人地位差别悬殊,但他们以音乐为媒,情投意合,挚友终身,成为千古佳话。现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早年与一位钟表匠很投缘,他无论是做职员还是当议员,直到高居总统宝座,都没有中断与这位挚友的联系,其缘分在他执政中成为体恤民情,关注社会,关爱民众的感情资源。 因缘而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诗化的缘分,尤其值得珍惜。缘分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它总是想超脱凡尘,维系自己情有独钟的精神境界,但它又不得不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世俗偏见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是很剧烈的,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遭到毁灭性的精神打击。梅克夫人因资助柴珂夫斯基遭到家人的围攻和折磨,最后在了精神病院;柴珂夫斯基在临终前不停喊着梅克夫人的名字,在一声“冤家”的最后悲叹中结束了自己生命。陆游和唐婉情缘相投,是举世公认的,但旧婚姻道德观使他们不能终身相依,唐婉在年轻美貌时就悲苦离开了人间,陆游人生七十六年,写了许多怀念唐婉的诗篇,临终之际也梦留沈园,遗恨人寰。由此,我想呵护来之不易的缘分,对我们的情感生活很重要。我们可以穷困潦倒,但我们有了遮蔽苦寒风雨的情缘,我们一样能获得生活的勇气,一样能有精神的乐土。 佛教对“缘”的说法也有许多种类,在佛经里面把缘分为: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与缘相关的教理还有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佛学中最为常见简单的说法是指事物的相涉关系就是缘,常与因并称“因缘”。前不久参加活动一位网友问道什么是缘?我当下即兴发挥说:“缘就是交际”,虽然没有和佛教学术高僧大德进行交流是否正确,但是根据我对佛学的理解和生活中的经历来看,交际就是缘最本质的东西,而交际是离不开缘作为桥梁,所谓广结善缘,众缘和合。大量的佛学资料并没有明确给缘下定义,因为缘是在交际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好的则是善缘,坏的则是恶缘,不离不弃则是增上缘。


佛所说的自性是什么
佛所说的自性的意思,“自”者,自然而然也,不受外物外景地影响而自动流变也。“性”者,性质也,具生就有也,也就是不论活着、还死去,皆存在也。若下一定义则是:所谓自性,就是具生就有的永远存在着的一种自然而然地流变着的性质。自性就是真正的自己原本的状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坛经中 六祖一直说的自性指的是什么呢?
    师兄:坛经中 六祖一直说的自性指的是什么呢     师父:这个自性就是《波罗密多心经》的“诸法空相”,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心态,那个心态就是《无量寿经》的“清净平等觉”,那个心态就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佛所说的自性是什么
佛所说的自性的意思,“自”者,自然而然也,不受外物外景地影响而自动流变也。“性”者,性质也,具生就有也,也就是不论活着、还死去,皆存在也。自性如幻,自性就是心,佛家讲真心本性,心和性其实没有差别,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在佛教文化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真性妄心,真如本性迷了之后...

佛说的自性是什么啊,我怎么理解不了
自性,应该是我们的本性。什么是本性,我们困了就要睡觉,要在床上睡觉;我们饿了就要吃饭,要吃很多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吃饭,这就是本性。修道的人们,过午不食,而且不会贪睡,这都是动物的习性。这是最本性的一面。还有就是心灵上的问题,发善心、发恶意,起歹徒之心等等。人之初,性本善。

自性是什么?自性原是佛教用语。最近我们学的人格心理学要考试了,据老师...
佛教说“自性”是为了精神提炼的意义,心理学的“自性”重在对机能、生理和半生理的现象的表达,包括生理和心理,包括心理中的意识和无意识,这是心理学对哲学和宗教中自性概念的借用和延伸。当心理学家强调实现或者发现自性的时候,实际上说的是“自我”完成、“自我”发展、“自我”成熟,乃至最终的...

佛说的自性是什么
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r!ti),什公译为性,意义为本源的性质,即本质或原质。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来的性质如此的。如哲学上所说的实在、本体、本元等,皆与此自性的含义相合。要明了‘自性’一语的意义,请听萨婆多部所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自性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常用于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

佛学里面的自性、真心、本来面目指的是什么?
1、自性是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人的精神或者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将其称为自性(self),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2、真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自己。真心自性指万法万象由心而现,包括你的身体、思...

什么是自性?
自性是法尔如是,再不能说是由其它东西而来。万物自身没有自性,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起性),例如人身不能分出人出来,把人身分析分解就只能得到细胞等,细胞不是人本身。把细胞分析又是由其他东西组成,从细胞中分不出细胞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万物没有自性。这个里面说的自性与慧能大师所说...

佛教中所说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这个自性的意思是: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比如手机,一拆就不是手机了,手机没有自己的个别存在性。还有一个自性是大乘里讲的,这个自性是诸法之实性,也叫如来藏性、真如本性、菩提心、其实就是是佛性,万法万相都是依这根本性而起的,所谓“依真起幻”者是也,这是生命和万物的本来面目。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佛教中观中所说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禽唯虫草: 你问印度佛学,特别是中观、瑜伽、因明等论著中所说的“自性”这个词,如果非要套用现代哲学的话语去翻译,我认为大致粗略的意思就是“存在”或“实在”. 当然因...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佛说清净自性.什么叫自性 -
禽唯虫草: 一、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佛,都有光明的法身,有一个...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自性到底是什么 怎么解释 -
禽唯虫草: 自性见就是不变、永恒、绝对、完美、圆满、本体的种种心态、种种观念,谓之自性见.自性见分两种,一种是属于观念上的,在思想、观念上有圆满的、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万能的这一类执着,谓之'分别的自性见'.另外,一种是属于心态上的,在动机、心态上有绝对的、永远的、不变的、圆满的、永恒的、自我的、完全的、本来如此的这一类执着,谓之'俱生的自性见'.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慧能六祖所说自性是什么意思 -
禽唯虫草:[答案] 元音老人(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 '尊者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佛教理论自性如何解释 -
禽唯虫草: 天生本性善良纯真无忧无虑,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佛说的自性是什么?振动的能量吗? -
禽唯虫草: 自性应该不是振动的能量吧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佛说为什么我们有自性?说一下理由. -
禽唯虫草: 四大皆空 词 目 四大皆空 发 音 sì dà jiē kōng 释 义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 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示 例 胞胎浑沌...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佛教中所说的我们每个人的自性真如是如何得来的? -
禽唯虫草: 富楼那尊者曾向释迦穆尼佛问过这个问题.佛的回答记载于楞严经卷四.是好问题也是很难的问题,作为后辈,我们应当依法不依人.有问题经中都有解答. 而我浅陋的理解是:自性迷失就是染污,而迷失者在迷失之前不会料到自己会迷失.即原本为佛,迷而苦恼如今.而修炼像是仙家,佛教修行.就是修改行为,正体现一种回归.信佛者是在回归,而不是追求一种新的境界.而是放下许多陋习和沾染,回归. 依法不依人,佛经若读的通透,自能解人我之疑问.自利利他,祝您成就

阿瓦提县19645249002: 是心便是佛,自性即弥陀 什么意思 -
禽唯虫草: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以禅宗的义理来解释你,禅宗讲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心外无物,唯心菩提.菩提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内外,是在人的本性里面的,所谓如来藏,不是外边的,成佛的是心. 唯识说有八识,转识成智,当你的识成为智的时候,那便是菩提到来的时候.当你的心清净了,你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如净土般妙乐安好,而弥陀不在外求,不向内求,弥陀本就在你的内心里面,你把你内心的弥陀请出来了,你就是真正的弥陀佛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